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夏有涼風61


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達爾文告訴我們,生物會對所生存的環境發生適應性變化,那些具有更好適應性的生物才得以存活;相反,那些沒有“作出”很好適應性改變的生物就被淘汰。

因此,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生物物種都是對環境很好適應的品種。

食腐動物之所以不畏懼腐食中細菌病毒等,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也必然有其剋制食物中這些微生物的“道道”。

“道道”可能不止一個方面。但是,研究發現,食腐動物不畏懼食物中可能存在的致病微生物的一個重要,甚至是主要機制是:

具有極度低PH值的高酸度胃來作為食物中微生物的“濾過器”。

比較生物學研究發現,動物胃內酸度與其食性高度相關,腐食動物具有極度低PH值的高酸度胃

已知,不同動物具有高度差異的胃酸度。

曾經認為,胃酸的主要生理功能在於通過激活胃蛋白酶原啟動蛋白質的消化,並通過蛋白質的酸變性來幫助這一過程。


研究發現,食物中蛋白含量更高的食肉動物通常就比食草動物具有更高的胃酸度,也為這個說法提供了很高的證據。

但是,研究更發現,食腐動物有著比其他食性的動物更高的胃酸度。

而且,食腐動物的食物並不比食肉動物的食物有更高的蛋白質含量,更難消化。

同時,我們知道,維持任何一種極端的生物特徵都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比如,恆溫動物維持37度甚至以上的體溫,雖然可以獲得諸如抵禦寄生蟲微生物感染,更高的能量利用率,更高的神經傳導速度及由此帶來的更快的反應速度;但是,維持高體溫代價也非常昂貴,比如,需要持續不斷“浪費能量物質”,非常不良的低溫和高溫適應性,更容易被凍死熱死等。

胃內高酸度的維持也不例外,代價也一樣昂貴。這包括,需要更多的能量支持,還需要投入巨大資源來預防高胃酸帶來的潛在危害。

既然,不能單純用食物蛋白含量來解釋食腐動物與食肉動物胃酸度的差異,食腐動物高昂代價的極端高的胃酸度必然有其存在的另外的生物學意義。

正如本問題所涉及,一個顯而易見道理在於,腐食動物的食物中含有更多的微生物,面臨更大的“病從口入”風險。

我們還知道,高酸度是可以用來殺菌的。食腐動物不惜代價維持胃內的高酸度,一個理所當然的理由就是為了殺滅食物中的微生物,預防這些微生物帶來的感染風險。

當然,要證明這一點,需要更大量和可信的證據顯示,動物食性,食物中含有微生物的數量,與胃內酸度存在很好的關聯性。

2015年發表的一項研究中,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科學家對此作了專門探討。

研究者通過廣泛的文獻檢索,獲得了來自7種不同食性的68種(25種鳥和43種哺乳動物)動物胃酸度的數據。

結果發現,不同食性與胃pH之間存在很好的線性關係。

總體上,相比於草食動物(無論前腸和後腸),雜食動物和肉食動物,食腐動物(無論專性還是兼性)有著更低PH值的胃酸度。

具體來說,不同食性動物胃PH值分別為:

專性腐食性動物平均1.3,兼性腐食性動物1.8;通性食肉動物2.2,雜食動物2.9,專性食肉動物3.6;後腸食草動物4.1,前腸食草動物 6.1。

我們知道,食草動物食物中通常含有較少量的微生物,而食物中含量很高的纖維素和木質素由需要微生物來發酵才能被吸收利用,尤其是前腸食草動物(反芻動物)。因此,胃內不僅不需要高酸度,相反,在反芻動物還需要相對的鹼性環境避免微生物被殺滅,才更有利於發酵。

如上所述,食肉動物和雜食動物,食物中蛋白含量高,需要更高的胃酸度。食物中微生物含量雖然高於植物性食物,卻顯著低於食腐動物的食物,消毒殺菌的壓力不大。因此,這些動物胃酸度介於食草動物和食腐動物之間。

即使是在食腐動物,專門吃腐食的專性食腐動物的胃酸度也高於兼性食腐動物。

當然,有一些動物具有更寬的胃內PH值範圍。

其中,在雜食動物和主要以昆蟲為食的食蟲動物最為明顯。這主要是由於這些動物的食譜本身存在很大差異,而食蟲動物所進食昆蟲甲殼質含量差異也是一個原因。

有趣的是,在一些例外中,胃酸度也與食物的微生物含量高度相關,更進一步證明胃酸殺菌的作用。

比如,海狸雖然是食草動物,但是由於經常在水下活動存在暴露於原生動物寄生蟲賈第蟲感染的高風險,因而具有非常高酸性的胃。

再比如,兔子也是典型的食草動物,卻也有極酸的胃。這是因為,兔子經常通過吃糞來補充胃腸道內的微生物——一邊補充所需要的微生物,一邊還通過高胃酸來過濾致病性微生物。

總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以有力的證據證明,胃酸的一個重要生理功能是殺滅食物中的微生物;食腐動物具有極端高的胃酸度,因而具有更高強度的殺菌能力,這些動物才可以天天吃充滿微生物的腐食而安然無恙。

人類胃酸度的進化意義,以及醫學意義

研究還發現,成年人的胃內具有與雜食食性不相稱的高酸度(最低pH值= 1.5)。

尤其是,與其他靈長類動物相比,胃pH值唯一更接近於食腐動物的物種。

比如,食性最為接近於人的狒狒,胃pH值一般在3.7,遠高於人類的1.5。

一種解釋是,人類祖先在某個階段開始大量撿食腐食動物獲得動物蛋白質,可能是促使腦“爆發”發育,突然領先於其他靈長類動物,進化成唯一智能生命的重要原因。

而進食腐食食物的一個代價就是面臨更大風險的病原菌感染;接近於食腐動物的高胃酸正是為了適應腐食行為而發生的適應性改變。

另外,在嬰兒、高齡老年人,以及接受顯著降低胃酸度的胃腸旁路減肥手術和奧美拉多等質子泵抑制劑抗酸藥的患者,更容易發生胃腸道細菌感染的事實,也進一步證明胃酸在食物殺菌中的作用。

就是說,人類研究的證據也可以進一步驗證胃酸在殺菌中的意義。

綜上所述,動物的食性與胃內酸度高度相關。食腐動物胃內極端的高酸度是它們天天吃充滿微生物食物卻可以安然無恙的主要保護機制


掙脫枷鎖的囚徒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腐肉是指已經腐爛或開始腐爛的肉,這種肉大多數的動物是不能吃的,因為腐肉裡有大量的細菌,吃了之後,輕則腹瀉重則食物中毒。那麼,為什麼食腐動物吃了腐肉沒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食腐動物

大自然中的動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而食腐動物嚴格意義上來說不屬於上面三種動物的任何一種。因為食腐動物的食物以腐爛的肉類、糞便或是枯枝落葉為主。也就是說,食腐動物並一定只是吃腐肉的,比如蚯蚓就是一種食腐動物,它主要以土壤中的植腐物為食。但是無論是哪種食腐動物都在大自然的生態中充當著分解者或清道夫的角色。


既然題主的問題是腐肉,我們就來看一下,主要以腐肉為食的動物有哪些?

最常見的兩種大型的食腐肉的動物就是鬣狗和禿鷲了。

01 我們先來看一下禿鷲。

禿鷲是鷹科禿鷲亞科動物,它是一種大型的猛禽。它的外形非常的有特點,從脖子以上一直到頭部幾乎沒有毛髮,而它的名字也是由此而來。

成年的禿鷲身長平均在1.1米左右,翼展接近兩米,不需多大型的老鷹都要大,但是許多老鷹是食肉動物,而且它們大都是自己捕獵新鮮的獵物為食。但是體型龐大的禿鷲反而是個吃腐肉為生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咱們把這個放在後面講一下。

02 鬣狗

鬣狗雖然形態和名字都像是犬科動物,但是,鬣狗並不是犬科動物。鬣狗是貓型總科鬣狗亞科的動物。在非洲,鬣狗有著“非洲二哥”的稱號,原因很簡單,它們喜歡團隊作戰,而且個個兇猛無比。據研究鬣狗的咬合力能達到460公斤,比草原之王獅子的咬合力都要高出接近100公斤。

在非洲大草原上,無論是兇猛的獅子還是體型龐大的野牛,沒有鬣狗們不敢招惹的。它們最擅長的攻擊方式就是抓住對方落單的機會,包圍起來,趁機“掏肛”。

鬣狗和禿鷲為什麼會選擇吃腐肉呢?

先說一下禿鷲。禿鷲雖然是一種大型的猛禽,但是它的能力卻很尷尬。大多數的鷹科動物都有尖利的喙,能夠撕開獵物的皮毛,尤其是老鷹,它最喜歡把獵物按在地上一邊拔毛一邊吃肉了。但是禿鷲卻不行,因為禿鷲的喙和爪子相對其他鷹科動物來說非常的鈍,不適合捕殺獵物,再加上禿鷲的飛行能力比其他的同科成員要差很多。所以禿鷲乾脆就放棄了自己捕獵,專門“撿漏”了。但是,在大自然中食肉動物們都很珍惜自己的獵物,除非開始腐爛,不然很少能留給其他的動物。

最終,禿鷲這種猛禽就不得不淪落到吃腐肉的境地了。

再來看一下鬣狗。鬣狗作為“非洲二哥”有著自己捕獵的能力。當然,通過生物學家們對鬣狗的研究發現,鬣狗的主要食物來源有兩個方面,一是自己捕殺的獵物或者搶奪的獵物,二是吃腐肉。

當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大遷徙時,成群結隊的食草動物,對這種體型中等擅長圍攻的動物來說就不那麼友好了,它們通常會在這個階段食物匱乏,在食物匱乏的時期,只要是能活命,鬣狗當然也會吃腐肉了。

其次,在鬣狗生活的領域中的食草動物大都以奔跑速度快為主,比如羚羊(80公里每小時)、斑馬(70公里每小時)等等,鬣狗光靠群攻顯然是不夠的。它必須要能追的上食草動物,但是,鬣狗平均50公里每小時的奔跑速度顯然是追不上的。

而且鬣狗是機會主義者,只要是能得到吃的,它從不會放棄。當然,也包括腐肉。

那麼,為什麼禿鷲鬣狗等這些動物吃腐肉不會有什麼不好的影響呢?

原因有三個方面。

01 生存方式

食腐動物大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比如禿鷲不會捕獵,而鬣狗則是奔跑速度慢,這造成了它無法穩定的獲得新鮮的肉。為了生存,它們必須適應腐肉。大自然從來都不同情弱者,如果不足夠強,那就有足夠的適應能力。

也就是說,它們的生存方式讓它們選擇了這樣的食性。

02 特殊的消化系統

既然進化中,它們不得不吃腐肉為生。為了讓腐肉能夠最大程度的為我所用,以及降低腐肉對自身的傷害。它們的消化系統也必須跟著進化。通過科學家們對食腐動物消化系統的研究發現,只要是食腐動物,它們的胃液的酸性比正常動物的要高出一倍左右。舉個列子,人類的胃酸PH值大約在2.0左右,但是禿鷲的胃酸PH值在1.0左右。這已經屬於強酸的範疇了。

這種PH值下的胃液能夠把腐肉中的大部分細菌以及寄生蟲等等一切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全部殺死,同時也促進了它們對腐肉的消化吸收。

03 免疫系統

僅僅靠胃液是不足以把所有的細菌和致病菌殺死的,還得靠它自身的免疫系統,國外科學家曾經對禿鷲等食腐動物的基因以及免疫系統做過研究,發現這些動物都有著能夠免疫大多數病菌的能力。比如動物屍體中常見的肉毒桿菌,炭疽桿菌以及狂犬病毒等等。

(禿鷲的基因和免疫系統示意圖,例如圖中的TBK1就是指的結合激酶)

綜上,大自然中任何的生物都有其生存的方式。而食腐動物的生存方式就是以腐爛的動植物為主,為此,它們也進化出了足以把腐肉中有害物質降低到最低的能力。所以,它們吃了腐肉才一點事都沒有。就像是巧克力是許多人的最愛,但是確實狗狗的“殺手”是一個道理。


獵奇動物社


因為,吃了腐肉有事兒的,都被淘汰了!

即使是食腐動物,也是喜歡新鮮屍體的。很多兼性食腐動物,也捕獵,捕不到的也首選食肉動物的殘渣——新鮮屍體,實在沒有才選腐敗變質的充飢。

像是非洲二哥鬣狗,號稱掏肛能手,獵物還活著就下嘴生吞了。但同時它們也食腐,是十足的機會主義著,在食腐和捕獵中搖擺。

所以,專門食腐的動物就是在這搖擺當中漸漸被擠到專門食腐這一生態位的,比如非洲禿鷲。所以,它們在進化過程中,有一個對腐肉逐漸適應的過程,直到完全適應。

胃酸超強,我有恃無恐!

食性不同,胃液的ph值也不同,它們有一個線性對應關係。總體而言,食草動物胃液酸性程度最低,前腸食草動物(反芻動物)6.1、後腸食草動物4.1,這是因為食草動物要保留一定的微生物幫助草料發酵才好利用吸收,胃酸太強就殺死微生物了;

專性食肉動物(純吃肉)3.6、雜食動物2.9、兼性食肉動物(比雜食更愛吃肉)2.2;而食腐動物的胃酸就厲害了,兼性腐食性動物1.8、專性腐食性動物1.3,這都是平均值,也就是說有的專性食腐動物的胃液ph值還要更低更猛!如此猛的強酸,即使腐肉的肉毒素和各種致病菌都不足以傷害食腐動物,加上進化過程中對一系列病菌和毒素形成的抗體,就足以保護自己了。從禿鷲的糞便檢測來看,經過強酸這道過濾器,確實消滅了大部分致病菌;但糞便裡其它治病菌依然夠普通動物受的,所以禿鷲消化過程非常快,一是要減輕體重適合飛翔,二也是減少致病菌在體內的停留時間。所以,禿鷲在進食時都會不時排便,而不是有的答主說的“撒尿”滅菌,它們哪裡來的膀胱啊。

邊爭食邊排洩或許還有另一種可能,那就是用糞便掩蓋腐肉的氣味,儘可能減少其它腐食動物過來爭搶。總之,絕不可能有靠排洩物來消毒的道理。

冷知識:人類可能有食腐階段!

剛才的胃酸濃度值,雜食性動物的平均數是2.9,你知道我們人類多少?平均值在1.8,最低能達到1.5,這與我們雜食性的身份極不匹配,是靈長類動物中唯一一個接近食腐動物的。而與我們食性最為接近的狒狒,胃pH值平均在3.7,遠不如我們人類強悍。所以,有一種解釋就是人類很可能有一段時間撿拾腐肉,來獲取大量動物蛋白,進而促進了腦爆發,最終得以甩開其他靈長類,進化為智能生命。


不入流的大劉


食腐動物的種類很多,它們是大自然的分解者,因為有了這些食腐動物大自然中才沒有遍地殘害、臭氣熏天。這些動物一般以腐敗的動植物屍體為食,例如蚯蚓、蝸牛、禿鷲、鬣狗等。

在這裡主要以禿鷲為代表講解一下它們為什麼吃腐敗的肉而不生病。動物死亡後屍體會有一個腐敗的過程,這個過程實際上就是微生物“在吃東西”,這個時候動物遺體上有大量的細菌和病毒,人的腸胃是絕對受不了的。而禿鷲就完全可以應付得來。

首先科學研究發現動物胃裡的胃酸值差別很大,草食性動物的胃酸值就比肉食性動物胃酸值高,而肉食性動物的胃酸值比食腐性動物胃酸值要高。例如大型的食腐類動物禿鷲等胃酸PH值甚至會低於2左右。這樣強的胃酸足以殺死大量的跟隨腐肉來到胃裡的細菌和病毒。

腐肉之所以危害很大主要的罪魁禍首就是肉毒桿菌,這種細菌在無氧情況下釋放的肉毒素毒性非常大,而強酸就可以阻止肉毒桿菌釋放肉毒素。 其次食腐動物身體中有很強的抗體,這些抗體可以很好的保護食腐性動物免受細菌病毒的侵害。免疫系統的強大也是食腐動物的法寶之一。

除此之外禿鷲還是直腸子它們消化排洩的速度也很快,有的時候正在進食的時候就會排洩。這樣可能減少細菌病毒在身體裡的停留時間,同時排洩物中的高酸性也可以保證來一場外部的殺菌工作。

經過漫長時間的進化食腐動物已經適應了這樣的“飲食習慣”,正所謂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那些吃不了腐肉的禿鷲已經在進化的路上被淘汰出局,剩下的都是精英。可以說食腐類動物是大自然中的清潔工,也是食物鏈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科學黑洞


食腐動物為何不怕細菌病毒,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先看一下屍體腐敗是怎麼產生的。動物在死亡以後,生活在身體內的細菌短時間內不會跟著死亡,這些細菌為了維持活性,開始消化動物的內臟組織,並逐漸釋放和積聚腸道中的氣體,屍體發生膨脹,隨著分解的繼續,肌肉組織和骨骼逐漸分離,並通過皮膚向外滲出顏色較深的黏液,在較高的溫度和溼度下,屍體腐敗的速度會迅速加快。

(腐敗的鯨魚屍體)

腐肉除了看上去噁心之外,其中還含有大量的病毒和細菌,比如肉毒桿菌、肉毒素等,這些細菌病毒和有害物質威力非常大,一般的食肉動物如果吃進腐肉,將會對身體健康產生嚴重影響甚至致命。但偏偏世界上存在著一些反其道而行之的動物,它們就以腐肉為食,比較典型的比如禿鷲、鬣狗、草原雕等,它們為何不怕腐肉呢?

主要的原因在於它們的消化系統特殊。特別是胃酸的酸性非常強,一般食肉動物的胃酸pH值在3左右,而鬣狗、草原雕等可吃可不吃腐肉的動物胃酸pH值為1.8左右,像專門以腐肉為食的禿鷲,其胃酸值可以達到1.3,這麼強的酸性,既可以可以促進食物的消化,同時還可以殺滅幾乎有害的細菌和病毒。與此同時,食腐動物的消化道的內壁都有非常厚實緊緻的保護膜,不但可以有效阻擋強酸對身體組織的侵蝕,也阻斷了有害物質進入其它身體系統的可能。



另外,還有一點,食腐動物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身體對腐肉中的有害病菌產生了強大的抵抗力,相應的抗體會與這些病菌抗原進行特異性結合,從而安全地排出體外。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我去請教了我一個動物學的朋友,我也大致瞭解了一下

自然界中的動物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食肉動物、食草動物和雜食性動物。

而“食腐動物”不在這三種動物的行列。

“食腐動物”顧名思義:以腐爛的肉類為食,或者是糞便、枯枝落葉為主。

所以,它並不是只是吃腐肉的;像蚯蚓就是食腐動物的一種,而它主要以土壤中的植腐物為食。

“食腐動物”在大自然的生態中充當著分解者或清道夫的角色

迴歸正題,具有代表性的,主要以腐肉為食的動物有哪些?

自然界最常見的兩種大型的食腐肉的動物是:鬣狗、禿鷲

它們為什麼會選擇吃腐肉呢?

首先說一下禿鷲;它雖然是一種大型的猛禽,但是它的能力卻很一般。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大多數的鷹科動物都有尖利的喙,能夠撕開獵物的皮毛,尤其是老鷹,它能夠用尖銳的爪子把獵物束縛到地上,然後再用嘴巴“啄碎”食物;而禿鷲卻不行。

由於禿鷲的喙和爪子相對其他鷹科動物來說非常的鈍,不適合捕殺獵物,再加上禿鷲的飛行能力很差。所以禿鷲放棄了自己捕獵,專門“撿拾”腐肉。

再來說一下鬣狗:

生物學家們對鬣狗的研究發現,鬣狗的主要食物來源有兩個方面:

一是自己捕殺的獵物或者搶奪的獵物,二是吃腐肉。

而且鬣狗是機會主義者,只要是能得到吃的,它從不會放棄。

“食腐動物”為什麼吃腐肉沒事,原因有三個方面:

生活方式:食腐動物都有一個致命的缺陷,比如禿鷲不會捕獵,而鬣狗則是奔跑速度慢,這造成了它無法穩定的獲得新鮮的肉。為了生存,它們必須適應腐肉。大自然從來都不同情弱者,如果不足夠強,那就有足夠的適應能力。

它們的生存方式讓它們選擇了這樣的食性。

特殊的消化系統:進化中,它們不得不吃腐肉為生。

為了讓腐肉能夠最大程度的為我所用,以及降低腐肉對自身的傷害。它們的消化系統也必須跟著進化。通過科學家們對食腐動物消化系統的研究發現,只要是食腐動物,它們的胃液的酸性比正常動物的要高出一倍左右。舉個列子,人類的胃酸PH值大約在2.0左右,但是禿鷲的胃酸PH值在1.0左右。這已經屬於強酸的範疇了。

這種PH值下的胃液能夠把腐肉中的大部分細菌以及寄生蟲等等一切對身體有害的物質全部殺死,同時也促進了它們對腐肉的消化吸收。

免疫系統:僅僅靠胃液是不足以把所有的細菌和致病菌殺死的,還得靠它自身的免疫系統,國外科學家曾經對禿鷲等食腐動物的基因以及免疫系統做過研究,發現這些動物都有著能夠免疫大多數病菌的能力。比如動物屍體中常見的肉毒桿菌,炭疽桿菌以及狂犬病毒等等。

我是魏健Dr,歡迎廣大朋友留言討論。


魏健Dr


食腐動物是自然界的清潔工,能夠清理腐爛的動物屍體,使物質和能量更快地循環,而腐肉中通常有很多細菌、蛆蟲,食腐動物以此為生卻不會生病,它們的腸胃和免疫系統適應了腐食。

食腐動物只是對有食腐習性動物的總稱,並不是基於結構相似性基因相似性的生物學分類,所以食腐動物有很多種,陸地動物中幾乎每一個類別中都有食腐動物,鳥中有禿鷲、爬行動物中有科莫多巨蜥、哺乳動物中有鬣狗等等,它們具有食腐的習慣,主要和它們生存的環境有關,食腐動物通常是捕獵能力稍微差一些,但是生活環境中卻有其它大型獵食動物,而大型獵食動物在捕獵吃飽喝足後,會留下動物的屍體殘骸,仍殘留有不少的肉和骨髓等,在野外環境要不了幾天就會爛掉。而食腐動物會食用這些殘骸,即能節省自身捕獵所要消耗的能量,又能從腐食中獲得生長髮育生存所必須的能量,算是一種比較取巧的行為,是生物演化歷史中形成的食性特徵,也說明了自然界的殘酷,生物死後就是被分吃、分解的命運,代表的是自然界和生物圈之間的物質和能量的循環和流動。

食腐動物吃爛肉不會生病自然是適應了這樣的食物特徵,它們的腸胃內有很多細菌,這些細菌本身就會和外類的微生物競爭營養,算是協助了動物免疫的作用,而且它們的胃腸液更強悍,胃酸更多更濃,腸道的微生物種群也適應這樣的食物,可以殺滅絕大多的微生物,使得它們吃爛肉都不會生病。這是進化史中獲得的能力,試想一種動物捕獵能力較差,只能在野外揀點爛肉吃,而爛肉會導致生病,這就造成不適宜這樣食物特徵的動物個體都死亡了,使得生物種群的基因庫向著適應吃爛肉這個大致方向演化,最終成為食腐動物。而因為它們的存在,動物遺骸在自然界的消失很快,它們也就被稱為自然界的清潔工。不過有些食腐動物也不是絕對地食腐,鬣狗甚至會從活著的動物身上直接撕咬下一些肉就地吞食,也會和別的動物搶食物,獅子碰到鬣狗群也要避一避,它們是真不挑食,能吃獅子的時候估計也會吃。

食腐是自然界殘酷的一面,因為食物的不足造成了競爭,其它動物的捕捉下就造成動物更難捕捉,那些捕食能力不大行的動物就乾脆吃現成的,在野外找爛肉吃。


來看世界呀


大家好我是自然之樹,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食腐動物吃腐肉就類似於食草動物吃草,食肉動物吃肉一樣,是在漫長的進化歷史中進化出來的結果,吃腐肉相對他們而言就是家常便飯的一件事,所以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圖中:禿鷲、鬣狗這兩種生物在非洲大地上如影隨形

說道食腐動物,大家首先會想到禿鷲、鬣狗、烏鴉等這樣的食腐動物,沒錯!它們是食腐動物,雖然它們是食腐動物,但是要知道在食物充足的的時候它們還是會吃新鮮的肉類,雖然它們不怕腐爛的食物,畢竟腐爛食物口味當然沒有新鮮的好,言歸正傳說說

為什麼食腐動物吃了腐肉一點事也沒有?

我覺得無外乎是這幾方面原因:特殊的消化系統,體內含有抑制細菌的酶有抗體免疫力強 ,消化方式不同。

特殊的消化系統能與腐肉裡的病菌和平相處

其實,科學家早已經對這些食腐動物進行研究,這裡說的是純粹的食腐動物(像獅子這樣的偶爾進食腐食的食肉動物不算),比如在對禿鷲這類食腐動物解刨後發現它的消化系統細化系統不同於一般的食肉動物,禿鷲胃內酸性比人類的胃酸高十倍,可以大量消滅攝入的可致病細菌,在禿鷲進食之後發現其大腸內容物裡,85%的面部皮膚微生物不見了。

即便如此,對於一些難纏的細菌依舊可以在禿鷲的體內生存。禿鷲大腸裡的微生物群落主要由兩種厭氧菌組成——梭狀芽孢桿菌和梭狀桿菌,這兩種菌類對其他動物都是致命的,比如某些梭狀芽孢桿菌可以造成水禽大批量死亡,而梭桿菌綱—核梭桿菌可以引發人類的結腸癌。但禿鷲卻可以與這兩種細菌和平共處,事實上禿鷲的一生中從沒不會因為這些細菌而生命垂危甚至導致它們死亡,比如讓其他生物聞風喪膽的灣炭疽杆,被科學家在禿鷲糞便裡發現了,這種病菌可致炭疽病,但是禿鷲依舊沒有被感染。

僅僅靠胃液是不足以把所有的細菌和致病菌殺死的,還得靠它自身的免疫系統,據國外科學家曾經對禿鷲等食腐動物的免疫系統進行研究,發現這些動物對自然界中大多數病菌具有免疫能力,比如動物屍體中常見的肉毒桿菌,炭疽桿菌以及狂犬病毒等。

  丹麥奧胡斯大學的Lars Hestbjerg Hansen博士研究發現禿鷲腸道里的微生物種群起到關鍵作用,在長期的進化中,這些腸道細菌和禿鷲形成一種互惠的關係。比如梭狀芽孢桿菌,這種桿菌在腸道里迅速繁衍,可以把複雜食物分解成重要的營養物質。作為回報,這些細菌需要穩定豐富的蛋白質來源。

不得不說大自然造就了這些奇特的生物,竟然能跟生命的可怕的敵人和平相處。

體內含有抑制細菌的酶,有抗體免疫力強

除了禿鷲那種特殊的本領,食腐動物還進化出其他應對腐食有害成分的方法;相比烏鴉我們大多數人並不陌生,美洲鴉是烏鴉的一種,它們應對腐食卻進化出與禿鷲不一樣的方法:肉類在腐爛的過程中會產生致命細菌還有血肉毒素,只是其他生物在進食這些食物之後就會因為這些毒素慢慢中毒死亡,而美洲鴉和其他動物進食腐食一樣起初它們也不能自如的應對,但是在自然進化過程中,它們體內產生出含有大量肉毒素的抗體,這些抗體為它們抵擋了食物腐爛產生的毒素,同時這些抗體可以結合肉毒素並將其安全排出體外。

此外,腐食動物還有很多特性可抑制細菌在腸道內滋生,比如在對科莫多巨蜥進行研究,之後科學家研究得知而科莫多巨蜥自身在進化的當中,形成一種酶這種酶直接作用調節口腔中的細菌數量。當細菌過多時,身體機能受到刺激促使這種酶發揮作用將過量的細菌殺死,當細菌處於均衡狀態下,身體機能處於平穩狀態情況下這種酶則不發揮作用消化液中含有更多的溶菌酶,這種酶還能調節抑制細菌在腸道內滋生,所以我們人類誤食含有細菌的腐爛食物經常會表現出腹瀉等等,而科莫多巨蜥額因為體內的這種酶而免於發生這樣的情況。

消化方式

蒼蠅這種令人厭煩噁心的生物,我們絕大多數人都見過,經常出出沒惡劣的環境當中,是一種主要以腐食為主雜食性動物,所以在這樣的環境中,蒼蠅難免就會接觸到大量的病菌,但是蒼蠅為什麼沒事呢?其實原因就在於蒼蠅這類食腐動物的消化系統不同;它們的消化系統不同於我們大多數動物。

秘密就在:於一般動物是將食物吞入腹中,在胃裡消化吸收,整個過程是在體內進行,因此難免病菌對機體進行攻擊感染;而蒼蠅在進食之前現將唾液消化液注射到實食物之上,唾液中的酶將食物分解好時候它們才將食物吸入體內,緊接著吃進身體裡的食物,被快速的處理而食物中所含的病菌伴隨著廢物一同被排出體外,因此蒼蠅的進食到消化整個過程僅僅只持續十幾秒的時間,所以病菌在這個根本來不及繁殖就會被排出體外,所以再厲害的細菌病毒都沒有辦法,感染蒼蠅這種宿主,病菌還沒反應過來就被“扔出”體外,簡直不要太殘忍!

結語:其實並不是說這些食腐動物對腐食上所含有的細菌、病毒、毒素等就全部免疫了,其實他們也有是失手的時候,面對腐食上的有害物質,只有它們在自身不受損傷的情況而言,而且這些食腐動物這些飲食習慣相對成年個體來說,幼年的個體是無法免疫這些病菌的侵襲,所以它們並不是百毒不侵的生物,簡而言之百毒不侵是在特定環境下才能做到而已!


自然之樹


僅僅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這是因為食腐動物的有超強胃酸以及,對大部分病原細菌有抵抗力。

食腐動物

食腐動物主要就是指那些依靠吃腐肉維生的動物。最有名的就是禿鷲。

實際上還有豺、鬣狗等,也有一些動物比如:獅子和科莫多龍偶爾也吃腐肉,不過是在捕獵的同時。還有依靠吃腐殖質為生以腐木、腐植質維生的動物。

食腐動物為什麼可以吃腐肉?

這裡我們就以禿鷲為例,實際上它們很早(幾百萬年前)就開始吃腐肉維生,而且很少回去攻擊健康的動物。之所以吃腐肉沒有事,主要有兩個原因。

1,胃酸超強。

我們人的胃酸PH值大概在1.5-3,有一些病原細菌是可以在這個條件下生存下來的。而腐肉當中會有很多病原微生物,所以人沒辦法以吃腐肉維生。但是禿鷲的胃酸PH值幾乎接近於0,酸性超級強,病原微生物很難在禿鷲的胃裡生存。

2,對病原微生物有很強的抵抗力

由於數百萬年來的進化,禿鷲的免疫系統能對付大多數的病原微生物,健康的禿鷲即使吃了一些感染很多致命的病原菌(比如:炭疽桿菌,沙門氏菌等等)的屍體也不會有問題。

因為這兩點,使得他們可以吃腐肉維生。

食腐動物對於生態系統健康起決定性的作用

實際上,禿鷲等食腐動物對生態系統特別重要。沒了他們,一個生態系統就很容易出現問題。舉個例子,因為印度近些年禿鷲大規模減少,有很多死去的牛得不到處理而堆積起來,往常這些都是禿鷲來處理的。現在變成一些老鼠和野狗,於是老鼠和野狗大規模增加,老鼠帶來了很多傳染病,被狗咬傷的案例大規模增加,並且因狂犬病而死亡的人數也大規模增加;


鍾銘聊科學


都知道肉放久了會臭,不小心吃了,還會生病,但有些生物卻樂於吃這些發臭,甚至腐爛的食物。甚至肉之所以會腐臭,本就是一個關於“搶食”的故事。

一天,青蛙王子由於沒有等來公主的吻,鬱悶至死。它身體的免疫防禦功能頓時失效,微小的分解者就開始入侵青蛙的身體。這些分解者大都是生態系統中細菌、真菌和放線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微生物。

雖然這些微生物覓食能力一流,一般只需要5分鐘,就能入侵這隻可憐的青蛙王子,不過它們實在太小了,無法像大型動物那樣一口吃掉目標。為了防止被其它生物搶食,在進餐的過程中,這些微生物會產生一種毒素,比如炭疽或肉毒素,同時給予發臭的警告。

這些毒素只要一點點,就足以對大多數動物們造成傷害。然而,一些食腐肉的“清道夫”們,卻對此毫無顧忌,WHY?

首先撿屍體吃,並不一定等於食腐

對於一些撿屍體吃的傢伙們,學會如何分辨腐肉和好肉是一項重要能力,狼和狐狸都有這樣的本領。在覓食過程中,偶爾會遇到一些被其他捕食者殺死的獵物,狼和狐狸都能巧妙地略過變質的肉,而吃好的部分。也就是說,只要把好質量關,吃啥都不怕。至於它們到底如何分辨?還沒人能給出一個公認的答案。

有新鮮的肉可吃,誰又願意跟微生物們搶食物吃呢?即使有這種名聲的鬣狗也更願意食用新鮮的肉,減少和細菌、真菌、微生物的接觸,但對於一些捕食能力不強的生物,嚴重腐爛的肉是僅有的可選食物,比如食屍蟲和禿鷹。

真正貪吃腐肉的清道夫,如何抵禦毒素?

在殘酷的大自然中,腐屍是比活生生的小鮮肉更容易找到的食物。對於捕食能力不是很強的生物,大自然給它們關上了一面窗,就會給它們留下一道門,進化出屬於自身的生存之道。

比如食屍蟲,為了在美餐時和一些微生物對抗,它們會在開動之前 往屍體上塗布一些抗菌黏液,以此作為對抗微生物的武器。而像禿鷹更願意選擇餐後服用“抗生素”。禿鷹的胃酸是攻擊微生物的強力武器, 這個酸性比人類的強上十倍有餘,甚至足以侵蝕一些鋼鐵製品,但是一些比較頑固的病原體,比如導致肉毒中毒和破傷風的病原體,也能比較好地避開腐蝕性環境,在腸道中找到合適的地方存活下來,所以禿鷹這些清道夫,並不是完全不會被毒素影響。

但這些清道夫卻是自然界中天生的“生物殺毒軟件”。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它們的殺毒能力是能升級的。我們現在不確定禿鷹這個物種,在最開始接觸毒性食物時,是如何存活下來。但我們知道它們在每一次接觸毒素之後,其免疫系統都會生產出更多的免疫抗體,從而對毒素形成了更強的抵抗力。

動物之間的“交叉感染”有時就如同打疫苗。

有研究發現,群體社交可以幫助動物提升免疫力。舉個例子,土狼和獅子就是這樣。它們相互之間打理身體、進食、甚至打鬥時,會傳播一小部分的細菌,同時也幫助提高了一系列對毒素的免疫力,比如炭疽。

這就像我們人類打疫苗一樣,通過接觸控制劑量的病毒,來提高對該病毒的免疫力。曾經肆虐人間的天花,就是這麼被消滅的。接種疫苗也成為我們現在對抗一些病毒的主要方法。

不過我們還不知道如何治療肉毒桿菌食物中毒和炭疽。或許我們可以多吃一些“清道夫”,以獲得它們的免疫能力,當然這是一句玩笑話。

但如果我們能瞭解這些清道夫獲得免疫力的背後機制,或許真能打造出“百毒不侵”的體質?就基因來看,畢竟我們和它們之間的相似度,遠比我們願意承認的還要多。

歡迎關注@想法捕手,讀科學,聊宇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