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上班也打卡,但是方法好特別


今天早上讀清代詩人陳匪石的“冉冉遊蜂穿戶牖,日影花移,綠樹籠清晝”。突然就想起了一個和上班打卡有關的故事。

怎麼就能從一首這麼好聽的詞句裡,想到了上班打卡這麼一個毫無生趣的事情呢?

全都是因為“日影花移”這個詞。

清晨起床,泡一杯花茶坐在陽臺上,看日光經由窗外潑灑進來,緩緩地從剛剛發了新枝的綠植上移動著,待得一杯茶盡,那日光也已經由窗戶的一邊,漸漸挪得向了另一邊。

時間也已經過了一個來小時了。

現代人有手錶,掌握時間是用不著看日影的。但古時候的人就不一樣了,很多對於時間的把握全看天上的日頭與地上的光影。就連官員上班打卡的這件事情,也都得憑著光影的走動來確定。


古代人上班也打卡,但是方法好特別

唐代有個翰林學士叫李肇,他就寫過一本書,叫《翰林志》,這是一本專門記載唐代翰林院典故的書。

什麼是翰林院呢?

說得簡單一點,這個翰林院有點類似於今天的中央黨校、中科院、社科院、教育部、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及政策研究室,這一聽你就知道了,凡是能在這裡面上班的,全都是精英,個個都有學問。你比方說李白,那就曾在翰林院裡當過差。

想不想知道這群精英當時在翰林院上班的時候打不打卡呢?

別說,在李肇《翰林志》裡,還真記錄了當時翰林院的打卡制度,他是這麼規定的:說在唐朝時候翰林院的廳前,是用花磚鋪的路。因為沒有時鐘嘛,所以,所有的翰林學士來上班,就看著早上的太陽光,在照到廳前的第五塊花磚以前,大家都來上班,就算是正常考勤了。


古代人上班也打卡,但是方法好特別


但是這些人,個個都是精英,尤其還都是些文人。大約文人晚上總是要讀書寫稿熬通宵的吧,所以,就總有些人是不能按時來上班的,這其中最有名的,就是一個叫李程的人。

這李程可是個人才,貞元十二年的進士,一篇《日五色賦》寫得連皇帝都給他叫好。既然這麼好的文才,自然也就進了翰林院。但這人卻有個好遲到的壞毛病,別的翰林院士都是日影未過五花磚以前,就乖乖地來上班了,他可到好,日影照不到第八磚,你是絕看不到他的人影的。


古代人上班也打卡,但是方法好特別


所以久而久之,這個李程就有了個“八磚學士”的外號,而“八花磚”呢,也就成了這翰林院打卡史上出了名的典故。就連陸放翁的詩裡都說“欠伸看起東窗日,也似金鑾過八磚。”

全都想要學著李程學士的懶病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