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總有希望在生長


●本報建寧記者站 黃平柳 肖開涯

一年之計在於春。

犁地耙田、開溝追肥、播種育苗……春耕時節,一幅幅“人勤春早”的畫卷,在青山綠水間盡情鋪展。山上田間,農民正用勤勞的雙手創造新的希望。

一家人搶農時

3月20日,建寧縣裡心鎮汪家村的一片果山上,一派繁忙,5個人正分工合作,挖坑,施肥,拉管,噴營養液。

“在家人的幫助下,這些事今天全部都能做好。”果園的主人鄒文強笑著說,這可了卻了他的一塊心病。

幹農活,一定要搶抓農時。“果山收成好不好,這幾天很關鍵。”鄒文強說,最近,果樹馬上要進入盛花期了,一定要及時施肥和噴施營養液。營養到位,才能促進根系生長,提高結果率。

今年的這個春天,可把鄒文強給忙壞了。除了管理果山和樹苗基地,逢圩日,他還要賣樹苗。往年,家裡的事大多可以交給妻子,但是今年受疫情影響,在村裡任職的妻子從大年初二一直忙到現在。

2月中旬正是嫁接佔木苗的最佳時機。這不,鄒文強去年種下的1萬株桃樹佔木苗亟待嫁接。

“樹苗嫁接耽誤不得,一定要在5~7天內全部完成。”鄒文強說,嫁接跨度太長,樹苗質量將大打折扣。

一個人一天最多隻能嫁接500株,1萬株要弄到什麼時候?“實在忙不過來,只能花錢請人幫忙。”鄒文強夫婦合計著。

“你們忙你們的,家裡的事我們會幫襯著做。”鄒文強的哥哥及時打消了他們請人幫忙的念頭。手頭上的事一忙完,他的叔叔嬸嬸也主動前來幫忙。

人多力量大。原本一個人至少要幹20天的活,在家人的幫助下,4天就做完了。

嫁接好苗,家人們又繼續在果山上忙開了。“賣苗,疫情防控我們幫不上忙,但田間地頭的事肯定要搭把手。”鄒文強的小叔叔說。

“幸虧得到了家人的幫忙,才能抗疫、春耕、賣苗三不誤。”鄒文強笑著說,今年雖然有疫情,但苗木銷售基本不受影響。“錦繡黃桃苗和油茶苗最俏銷,平均每天可以銷售1000株。”

夫妻檔雲定製

千樹萬樹梨花開,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月的建寧,美得讓人妒忌,全縣13萬畝梨花、桃花一夕間爭相綻放,美輪美奐。

3月21日,在建寧縣溪口鎮草鞋領飯莊,負責人張菊香和工人們正在趕製艾粿。“受疫情影響,飯店生意不景氣,我們就另闢蹊徑,通過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銷售艾粿。”張菊香說,顧客網上預訂,她們免費送貨。

按理說,這幾天正是賞花的好時候,飯店生意應該很火爆,但實際上,前來就餐的顧客卻少之又少。

“沒辦法啊!今年的賞花季受疫情影響,花雖美,但卻無人欣賞。”張菊香無奈地告訴我們,她開了20年飯店,今年最清閒。

往年,從正月初二開始,店裡的生意就很火爆了,顧客吃飯要提前1~2天預訂,才能安排上位置。

賞花季就更不用說了。“近到本縣,遠至江西。”張菊香說,前來賞花的遊客絡繹不絕。等待就餐的顧客也是排上長隊,店裡平均每天接待的客人可達35桌,最高峰一天要接待60桌。

今年,為了安全,張菊香和丈夫把開店營業的時間一推再推。直到這個月初才真正把店開起來。

此前店雖沒開,但張菊香夫婦也沒閒著。“去年底忙得沒空打理的獼猴桃山,趁疫情期間,把剪枝、施肥、深翻土地全部做好了。”張菊香說。

管理果山之餘,夫妻倆也沒忘記給自己充充電。開店以來,一直都是他們自己煮菜,他們煮菜沒有過多的技巧,就是簡單的家常菜。“店裡的回頭客多,就是因為這裡有家的感覺。”張菊香說。

本地的家常菜最適合建寧人的口味。隨著賞花經濟的不斷髮展,每年都有許多全國各地的遊客慕名前來賞花。

“遊客在增多,我們的菜式也應該多樣化,這樣才能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張菊香說,通過抖音,網上烹飪課程,他們學到了不少新招式。

眼下,張菊香又開始忙碌起來了,除了製作艾粿,她還要充當外地遊客的“眼睛”。

“我們去不了建寧,您能拍點桃花梨花給我們看嗎?”這樣的請求張菊香每天都能接到不少。

顧客不同,拍照的要求也不同。“正好有時間,可以滿足顧客的個性化定製。”張菊香笑著說,以前他們光顧她的生意,現在,她帶著他們宅家看建寧。

她和顧客們已經約定,今年雲賞花,來年陽春三月再相約建寧,看美景,吃美食……

返鄉人爭“轉型”

一片雜草叢生的毛竹山,在溪口鎮半元村曾泉生夫婦手裡又煥發出新生機。爭相嶄露頭角的雨後春筍,讓曾泉生一家在這個春天裡又有了新的盼頭。

今年,除了管理好毛竹山,曾泉生還準備制6畝的單季制種。

要是在往年,曾泉生和妻子早就在泰寧縣忙著賣田螺了。“外面做生意單純,但家裡發展也挺好。”其實,在去年,曾泉生和妻子就萌生回家種地的想法。這一場疫情,讓他們的想法成了現實。

曾泉生,今年53歲,是建寧縣溪口鎮半元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他患有眼疾,妻子的身體也不好。前些年,因為幹不了重體力活,他和妻子選擇到泰寧縣銷售田螺。

原本,今年過完年,曾泉生和妻子準備大年初二就趕往泰寧開市。“往年,正月期間田螺的銷量是平常的3倍。”但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近期受疫情影響沒辦法做生意。

“整天玩著可不行,還是得勞動。”曾泉生和妻子商量著,乾脆今年不出去做生意,在家種田。

說幹就幹,他們拾起丟了多年的鋤頭,幹起了老本行。“田裡還沒開始農忙,那先劈毛竹山。”曾泉生說,毛竹山管得好,一年的利潤也很可觀,除了能賣春筍冬筍,還能賣毛竹。

選擇回家發展,一半是受疫情影響,另一半還是因為妻子羅楊金的身體吃不消。“賣田螺,看似不需要什麼力氣,但是兩隻手天天泡在水裡,溼氣很重。”羅楊金告訴我們,隨著年歲的增長,風溼病癒加嚴重,全身經常痛得睡不著覺。

可是,在家種地也是個力氣活啊。一開始,羅楊金擔心不已。

“現在,種地可都是機械化咯。從犁地到播種、插秧、噴藥、收割、烘乾種子全程都實現了機械化操作。種子又是訂單銷售,不愁賣,制種的過程中,種子公司和農技站還會提供技術指導。”曾泉生打消了妻子的疑慮。

“眼下,當農民,不僅有勁頭,生活更有盼頭,屬於農民的幸福生活真的來臨了。”曾泉生對未來充滿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