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有希望在生长


●本报建宁记者站 黄平柳 肖开涯

一年之计在于春。

犁地耙田、开沟追肥、播种育苗……春耕时节,一幅幅“人勤春早”的画卷,在青山绿水间尽情铺展。山上田间,农民正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的希望。

一家人抢农时

3月20日,建宁县里心镇汪家村的一片果山上,一派繁忙,5个人正分工合作,挖坑,施肥,拉管,喷营养液。

“在家人的帮助下,这些事今天全部都能做好。”果园的主人邹文强笑着说,这可了却了他的一块心病。

干农活,一定要抢抓农时。“果山收成好不好,这几天很关键。”邹文强说,最近,果树马上要进入盛花期了,一定要及时施肥和喷施营养液。营养到位,才能促进根系生长,提高结果率。

今年的这个春天,可把邹文强给忙坏了。除了管理果山和树苗基地,逢圩日,他还要卖树苗。往年,家里的事大多可以交给妻子,但是今年受疫情影响,在村里任职的妻子从大年初二一直忙到现在。

2月中旬正是嫁接占木苗的最佳时机。这不,邹文强去年种下的1万株桃树占木苗亟待嫁接。

“树苗嫁接耽误不得,一定要在5~7天内全部完成。”邹文强说,嫁接跨度太长,树苗质量将大打折扣。

一个人一天最多只能嫁接500株,1万株要弄到什么时候?“实在忙不过来,只能花钱请人帮忙。”邹文强夫妇合计着。

“你们忙你们的,家里的事我们会帮衬着做。”邹文强的哥哥及时打消了他们请人帮忙的念头。手头上的事一忙完,他的叔叔婶婶也主动前来帮忙。

人多力量大。原本一个人至少要干20天的活,在家人的帮助下,4天就做完了。

嫁接好苗,家人们又继续在果山上忙开了。“卖苗,疫情防控我们帮不上忙,但田间地头的事肯定要搭把手。”邹文强的小叔叔说。

“幸亏得到了家人的帮忙,才能抗疫、春耕、卖苗三不误。”邹文强笑着说,今年虽然有疫情,但苗木销售基本不受影响。“锦绣黄桃苗和油茶苗最俏销,平均每天可以销售1000株。”

夫妻档云定制

千树万树梨花开,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三月的建宁,美得让人妒忌,全县13万亩梨花、桃花一夕间争相绽放,美轮美奂。

3月21日,在建宁县溪口镇草鞋领饭庄,负责人张菊香和工人们正在赶制艾粿。“受疫情影响,饭店生意不景气,我们就另辟蹊径,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销售艾粿。”张菊香说,顾客网上预订,她们免费送货。

按理说,这几天正是赏花的好时候,饭店生意应该很火爆,但实际上,前来就餐的顾客却少之又少。

“没办法啊!今年的赏花季受疫情影响,花虽美,但却无人欣赏。”张菊香无奈地告诉我们,她开了20年饭店,今年最清闲。

往年,从正月初二开始,店里的生意就很火爆了,顾客吃饭要提前1~2天预订,才能安排上位置。

赏花季就更不用说了。“近到本县,远至江西。”张菊香说,前来赏花的游客络绎不绝。等待就餐的顾客也是排上长队,店里平均每天接待的客人可达35桌,最高峰一天要接待60桌。

今年,为了安全,张菊香和丈夫把开店营业的时间一推再推。直到这个月初才真正把店开起来。

此前店虽没开,但张菊香夫妇也没闲着。“去年底忙得没空打理的猕猴桃山,趁疫情期间,把剪枝、施肥、深翻土地全部做好了。”张菊香说。

管理果山之余,夫妻俩也没忘记给自己充充电。开店以来,一直都是他们自己煮菜,他们煮菜没有过多的技巧,就是简单的家常菜。“店里的回头客多,就是因为这里有家的感觉。”张菊香说。

本地的家常菜最适合建宁人的口味。随着赏花经济的不断发展,每年都有许多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前来赏花。

“游客在增多,我们的菜式也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张菊香说,通过抖音,网上烹饪课程,他们学到了不少新招式。

眼下,张菊香又开始忙碌起来了,除了制作艾粿,她还要充当外地游客的“眼睛”。

“我们去不了建宁,您能拍点桃花梨花给我们看吗?”这样的请求张菊香每天都能接到不少。

顾客不同,拍照的要求也不同。“正好有时间,可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定制。”张菊香笑着说,以前他们光顾她的生意,现在,她带着他们宅家看建宁。

她和顾客们已经约定,今年云赏花,来年阳春三月再相约建宁,看美景,吃美食……

返乡人争“转型”

一片杂草丛生的毛竹山,在溪口镇半元村曾泉生夫妇手里又焕发出新生机。争相崭露头角的雨后春笋,让曾泉生一家在这个春天里又有了新的盼头。

今年,除了管理好毛竹山,曾泉生还准备制6亩的单季制种。

要是在往年,曾泉生和妻子早就在泰宁县忙着卖田螺了。“外面做生意单纯,但家里发展也挺好。”其实,在去年,曾泉生和妻子就萌生回家种地的想法。这一场疫情,让他们的想法成了现实。

曾泉生,今年53岁,是建宁县溪口镇半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患有眼疾,妻子的身体也不好。前些年,因为干不了重体力活,他和妻子选择到泰宁县销售田螺。

原本,今年过完年,曾泉生和妻子准备大年初二就赶往泰宁开市。“往年,正月期间田螺的销量是平常的3倍。”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近期受疫情影响没办法做生意。

“整天玩着可不行,还是得劳动。”曾泉生和妻子商量着,干脆今年不出去做生意,在家种田。

说干就干,他们拾起丢了多年的锄头,干起了老本行。“田里还没开始农忙,那先劈毛竹山。”曾泉生说,毛竹山管得好,一年的利润也很可观,除了能卖春笋冬笋,还能卖毛竹。

选择回家发展,一半是受疫情影响,另一半还是因为妻子罗杨金的身体吃不消。“卖田螺,看似不需要什么力气,但是两只手天天泡在水里,湿气很重。”罗杨金告诉我们,随着年岁的增长,风湿病愈加严重,全身经常痛得睡不着觉。

可是,在家种地也是个力气活啊。一开始,罗杨金担心不已。

“现在,种地可都是机械化咯。从犁地到播种、插秧、喷药、收割、烘干种子全程都实现了机械化操作。种子又是订单销售,不愁卖,制种的过程中,种子公司和农技站还会提供技术指导。”曾泉生打消了妻子的疑虑。

“眼下,当农民,不仅有劲头,生活更有盼头,属于农民的幸福生活真的来临了。”曾泉生对未来充满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