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對抗系統給戰鬥機帶來的優勢

隨著第五次工業革命的開始,與之伴隨的也是現代戰爭和現代武器的發展。殲20,F22,蘇57以及F-35等戰鬥機的出現,步入大家視野的除了五代機等等的名詞,自然少不了隱身性能的比較,最近我也在國內各大網站上看到各個軍事大佬的分析,我也是看的眼花繚亂,那麼我自己也是總結了一下,將從電子的角度說一說自己的瞭解!

那麼還是從美國的F35來說,美國F35戰鬥機是本世紀中葉,美國研發生產的第五代戰鬥機,也同時成為了空軍海軍以及海軍陸戰隊的主力戰機。而五代機比起之前的飛機,它能到達傳統飛機所不能到達的地方,這得益於第五代戰鬥機的隱身性能!但是除此之外很少人提及飛機的電子作戰能力。

當然,很多人其實並不瞭解其五代戰機的關鍵特徵。從描述電子戰開始。在定義宇宙的少數能量中,電磁能被證明是迄今為止人類手中最具延展性的。人們通常說電磁能以從最低頻率(每秒振動)和最長波長的形式到最高頻率和最短波長的形式排列的光譜排列。在這個連續體中沒有明顯的邊界,但是電磁的特性隨著頻率的增加和波長的減小而逐漸變化。頻譜對戰鬥人員最有用的兩個部分是頻率低於可見光範圍的紅外區域,以及波長比紅外更長的無線電頻率。如描述那樣,無線電波和紅外能量對於人眼是不可見的,但是可以使用多種技術來容易地檢測和操縱它們。

電子對抗系統給戰鬥機帶來的優勢

這就是電子戰的構想。在指定電磁頻譜為作戰“領域”很久之前,軍事人員就已經弄清楚,如果他們能夠利用無線電波和紅外線的特性,同時又不讓敵人進入頻譜,他們將獲得重要的作戰優勢。例如,通過使相關頻率干擾,它們可以阻止敵方通信和雷達有效運行,並破壞熱搜索導彈(在紅外頻率下工作)上的歸位傳感器。

但是,此策略存在問題。如果產生足夠的能量來“干擾”敵對通信,則可能會破壞己方的傳輸,或者成為敵人的目標。因此,電子戰不僅僅是抽出大量能量,還在於管理如何利用這些能量,同時掩蓋自己的位置和意圖。迄今為止,第五代戰鬥機是該科學技術中最先進的表達方式,因為它必須協調多種信號的產生與保持隱身性的要求,並不斷利用其他機載系統,例如數字數據鏈路。

電子對抗系統給戰鬥機帶來的優勢

使所有這些功能協調運行的唯一方法是創建一個集成架構,在該架構中,機身的所有關鍵特徵都緊密結合在一起。這種架構與上一代戰鬥機架構大不相同,因為這些飛機的設計並非隱身。但是,一旦確定要對敵方雷達和其他傳感器不可見,就必須仔細控制飛機產生的每個輻射。因此,即使F-35上的渦扇發動機也被設計為限制其對雷達的反射率和廢氣的熱量。

電子戰系統的核心是一種模塊化系統,可提供防禦和進攻功能,範圍從檢測敵對發射器到威脅的地理位置定位到自動釋放對策(紅外照明彈或反射雷達的穀殼。系統可以連續,精確地監控各個方向的威脅頻率,在飛機駕駛員佩戴的高科技頭盔的護目鏡內部融合並顯示相關信息。它不僅將優先考慮威脅的解決方案,而且無需飛行員採取任何行動即可做出響應。

該系統還可以通過各種安全數據鏈從各種外部來源吸收信息,以便飛行員全面瞭解敵對和友軍在附近的位置。實際上,在如此多的頻率和波長下收集了如此多的信息,以至於用戶經常將其描述為海綿-將其工作區域中的所有東西都吸收了,這是值得了解的。

由於五代戰鬥機是高度集成的,因此很難描述電子戰系統的結束位置以及電子體系結構的其他部分的開始位置。一切都通過中央處理器進行傳輸,該中央處理器以每秒一萬億次操作的速度對各種輸入進行分類,然後根據需要使用最合適的車載系統來應對威脅。例如,散佈在機身周圍的六個紅外攝像頭的“分佈式光圈系統”可能會檢測到來自特定位置的地對空導彈發射,從而導致飛行員不僅要在同一區域分配照明彈而且還要干擾雷達使用戰鬥機的多功能雷達。

電子對抗系統給戰鬥機帶來的優勢


從傳統戰鬥機執行這種複雜的響應將花費寶貴的時間,並且在所有給定的設計限制下可能都不可行。此外,傳統戰鬥機將缺乏集成隱身設計的優勢,即使進行電子戰升級,它也更加脆弱。

電子戰系統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功能,在這裡我沒有足夠的空間來描述,例如牽引引誘者轉移引誘導彈的誘餌,其中存儲了所有已知威脅的詳細信息。可以說,當您考慮到戰鬥機的所有電子功能,然後將它們與引擎和機身的隱身特性相結合時,您將最終獲得一架無敵的戰鬥機,該戰鬥機由操作員駕駛,具有無與倫比的態勢感知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