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說-“她說”|看見

2020初春,武漢引發的這場“疼痛”不斷蔓延,從武漢到北京,到廣州,到西藏,到成都,到中國大地的每一寸肌膚。“疼痛”的體會,真切的,深刻的,警醒的;“疼痛”的改變,迅速的,激烈的,未知的。“疼痛”中,教育從線下走到線上,從校園相伴到隔空相守,一切變化讓人措手不及。


在這樣的改變中,作為教育人,我看見了什麼?


人才說-“她說”|看見

看見了生命的天性。一天,走在校園操場上,驀然看見一棵矮壯的野草孤零零地立在久無孩子奔跑的塑膠操場上。矮矮的,但卻足以在空曠平整的塑膠操場上傲視著了無生機的四周,竟有著別樣的高大。生長,在任何條件下生長,是生命的最高目標。我不禁想到了疫情艱難期間的孩子和老師。


人才說-“她說”|看見

學校二年級的小亮是單親家庭孩子。復工復產後,父親上班不能陪伴左右,家裡只剩年邁的爺爺奶奶,家裡無電腦,爺爺奶奶使用的“棒棒機”也不支持線上學習。為了參加線上學習,小亮每天到同一個院子的同學家蹭手機學習。每天上午8:30 ,小亮準時來到同學家,和小夥伴一起查看任務單,學習老師提供的資源包。學習完成後,再回家休息。對於這個特殊的孩子,我們給予了關注,除了經常電話聯繫,還進行了入戶家訪。知道小亮參加在線學習不是很方便,老師建議他減少學習內容,完成基本的閱讀、運動、勞動即可。可小亮不同意,一句“我想和同學們一起學習”擲地有聲。這,是生命渴望生長的聲音!

人才說-“她說”|看見

學校教師平均年齡48.3歲,5年內退休的人數為12人,佔總數46%。這樣一支大齡隊伍,顯然的,信息化、數字化認知及技能都不及年輕人。但是線上學習開啟後,他們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線上培訓:如何使用騰訊課堂直播、如何進行騰訊會議、如何設計收集在線文檔等等。有疑問時,在工作群裡請教他人。現在的他們,線上教學駕輕就熟。連55歲的張敏老師也學會了網絡直播,在空中課堂中和孩子們天天見面。


他們,敢於打破經驗式教學,敢於逼近學習的極限,敢於向教育的最深處漫溯。打破,逼近,漫溯,他們在遠離舒適區中“逆行”,是“教育的逆行者”。這,是生命主動生長的聲音!

人才說-“她說”|看見

看見了教育的原點。現下的危機讓我們深刻意識到孩子需要認識自我,認識自然,認識人類,認識生命;孩子需要創新能力,更新迭代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抗挫的能力……這些認識和能力不是通過一次次考試就可以獲取的。因此我們需要回到教育,回到孩子的身上,幫他們與自己相處、與周圍對話。


我們把災情當課程,用生活作課堂,圍繞閱讀、書法、體育與健康、科創、勞動、學科拓展及主題活動,通過主題式、項目式學習,幫助孩子用親眼看、親手做、主動想、積極悟的具身學習,讓當下發生的一切促發反思,讓鮮活的生活場景自然而然地促進孩子們的自我教育。

人才說-“她說”|看見

在“病毒來襲”項目化學習中,我們計劃讓孩子用了整整6周去參加項目。病毒是什麼?病毒怎樣傳播?人類歷史上的致命病毒?如何預防?未知的致命病毒可能什麼樣?這些問題驅動著孩子們在6周的課程裡去探究。


在不斷的試錯與調整中,深入,精進。老師的教學目標一直跟隨著孩子產生的新東西進行迭代。老師的角色也從課程的設計者轉變成一個內容的共建者。通過與真實世界的聯結,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誰?他想做什麼?他所處的環境是什麼?他在這個環境裡的任務是什麼?責任是什麼?

人才說-“她說”|看見


人才說-“她說”|看見


人才說-“她說”|看見

只有當學習者的自我驅動力和主觀能動性被激發了以後,學習才真正發生。未來,他才會成為有創見、有協作、有溫度、有深度的世界公民。


看見,看見生長,看見原點。


一切看見,只為了彼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