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序/


我們學校電影電視學院的梧桐林蔭道旁,有一尊雕塑,是手持照相機的吳印鹹正在凝神拍照。

作為曾經的上海美專的學生,中國著名的攝影家,吳印鹹是南京藝術學院載入校史的知名校友。

幾年前,我們拍攝了上下集的紀錄片《吳印鹹:大時代的記錄者》,講述了這位用膠片記錄時代的攝影大師的人生。這部紀錄片後來獲得江蘇省“金鳳凰獎”一等獎。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壹/


1923年的一個清晨,一個年輕人透過一臺美國生產的勃朗尼相機的鏡頭,凝視著江蘇蘇北一座小縣城早市的街景,那些為了為生計而忙碌的人們進入了他的視線,他逆著光線拍下了一張名為《曉市》的照片。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吳印鹹攝影作品《曉市》


當年拍攝這張照片的年輕人,名叫吳印鹹。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青年吳印鹹


1900年,吳印鹹出生在一個清貧的知識分子家庭,吳印鹹的父親吳鐵秋創辦了沭陽最早的私塾學校。

少年時的吳印鹹性格溫和,寡言少語,但各科成績都是最好的,尤其喜歡繪畫、書法和篆刻,表現出過人的藝術天賦。

19歲時,吳印鹹考取上海美術專門學校,離開家鄉來到上海。當時的“上海美專”由著名的教育家劉海粟先生創辦,因為崇尚西方現代教育,提倡男女同校,在寫生繪畫中使用裸體女模特,而在當時的社會引起軒然大波,劉海粟甚至被指責為“藝術叛徒”,但“上海美專”開明、開放的校風和“閎約深美”的校訓,卻讓吳印鹹受益匪淺。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上海美專時期的吳印鹹自拍照


進入上海美專的吳印鹹接受了西方繪畫的透視、寫生等技法訓練,他沉浸在線條、色彩和光影的世界裡,開始用藝術的眼光來打量周圍的世界。

在“上海美專”讀書期間,有兩件事對吳印鹹後來的人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一件是結識了同窗許幸之,從此兩人成為摯友。另一件事,就是他第一次地接觸到了攝影。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吳印鹹(左一)、許幸之等同學


一天,去舊貨行去轉悠的吳印鹹在北京路上的一家舊貨行裡看到了一臺勃朗尼舊相機,這部美國產的相機構造簡單,只有一個快門速度,光圈要用手動升降控制,這部舊相機的標價要三塊大洋,在當時三塊大洋是一個家庭裡一個月的生活費。吳印鹹躊躇再三,還是買下了這部老相機。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吳印鹹的第一臺照相機


有了相機,吳印鹹就開始了攝影創作,這張自拍像就是他用這部老相機拍下的,他把自己的床鋪下面變成了“暗房”,他趴在下面蒙著被單沖洗照片。他自己叫這種姿勢“蛙式攝影”。

三年後,吳印鹹畢業回到家鄉,當了一名美術教師,在家鄉蘇北沭陽的學校裡教美術課,在這段悠閒的鄉村教書生活中,吳印鹹利用課餘時間拍攝了許多反映蘇北農村小鎮自然風光和風土人情的照片,中國下層民眾的艱難生活和痛苦也被吳印鹹拍進了自己的鏡頭。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中情景再現:青年吳印鹹



貳/


1927年,重返上海的吳印鹹,與許幸之等同窗好友在閘北合開了一家紅燈照相館。專門從事人像拍攝,許幸之是左翼聯盟的成員,吳印鹹跟著他參加一些活動,給話劇拍照,也給很多電影明星拍過照片,並和許幸之一起舉辦繪畫攝影展。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紅燈照相館


正是在這次展覽上,吳印鹹引起了電影界及文化界泰斗夏衍的注意。夏衍從吳印鹹的作品中不僅看到了他的藝術天賦,還有他對社會現狀的強烈不滿,對當局的嘲諷和對下層百姓的同情,儘管非常純樸,卻讓夏衍覺得這是一個可以託付大事的青年。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紅燈照相館


當時,吳印咸和許幸之開的“紅燈”照相館因為擺放“抵制日貨”的照片被日本浪人砸了,被迫關門。

再度失業的吳印鹹只好跟著許幸之到天一影片公司畫布景,在那裡他開始接觸到電影,開始跟著別人學怎麼拍,慢慢掌握了電影攝影的技巧。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電影《風雲兒女》海報


1935年,夏衍找到許幸之,請他做電影《風雲兒女》的導演,於是許幸之就請吳印鹹做攝影,當時,《風雲兒女》的編劇田漢被捕入獄,夏衍鼓勵許幸之和吳印鹹,用自己的作品去最大程度的聲援田漢,於是,從來沒有拍過電影的吳印鹹第一次拿起了攝影機。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電影拍攝現場


這部由田漢編劇、許幸之執導的電影,以“九一八”事變為歷史背景,描述詩人辛白華和大學生梁質甫在東北淪陷後,流亡到上海的生活。在熱河失守之後,梁質甫北上抗日,在長城古北口犧牲。陶醉於兒女私情的詩人辛白華大為震動。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風雲兒女》劇照


在拍攝《風雲兒女》時,吳印鹹充分運用了自己鑽研人像攝影時所獲得的經驗與體會,在開照相館時積累的用光經驗發揮了作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擺脫了當時那種又平又亮的布光方法,通過有明有暗有層次的光線處理來表達人物特定的情緒。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風雲兒女》劇照


同年5月,影片在上海公演。上映後引起轟動,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成為風行全國。

《風雲兒女》的成功,讓吳印鹹緊接著又拍攝了由袁牧之導演的中國第一部音樂喜劇片《都市風光》。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都市之光》海報


這部影片通過幾個農民的眼睛,從西洋鏡裡展開了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拆穿了一群小市民的虛榮心理,嘲笑了舊中國半殖民地都市社會的畸形怪狀。

在這部影片中,第一次插入了一段音樂動畫片,在拍攝《都市風光》時,他開始探求電影攝影的運動姿態,角色的動作設計和行動節奏,明顯地有了改進。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都市之光》劇照


《風雲兒女》和《都市風光》的拍攝和公映,激怒了政府當局,1935年底,拍攝這兩部電影的電通公司被查封,但吳印咸和電通的原班人馬又成立了明星二廠,換了一個陣地,繼續拍攝電影。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馬路天使》海報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叄/


拍攝於1937年的《馬路天使》,由吳印鹹的好友袁牧之導演。

《馬路天使》因其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描繪活潑市井生活的藝術傑作,成為三十年代左翼電影的巔峰之作。當年被譽為“荒蕪的中國影壇上的一朵奇葩”,是早期中國電影藝術發展高峰的標誌,曾被評為“中國電影九十年優秀影片”。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馬路天使》海報


在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屆菲格拉達福茲國際電影節上,《馬路天使》獲得評委獎。被法國著名電影史學家喬治·薩杜爾讚譽為“風格極為獨特,而且是典型中國式”的影片。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馬路天使》女主角周璇


影片的女主角周璇曾說,她一生沒有什麼特別滿意的電影,除了《馬路天使》。

趙丹曾經說過,他真正的演員生涯是從《馬路天使》開始的。

《馬路天使》刻畫了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妓女、歌女、吹鼓手、報販、剃頭匠、小報攤主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真實地表現了他們生活的痛苦和悲慘的命運,充滿了人文主義關懷。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拍片現場


這些出生卑微的貧苦青年不僅生活清苦,而且戰亂使他們孤苦伶仃、家破人亡,但他們始終沒有放棄對自由、愛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艱難的歲月裡互相扶持、苦中作樂,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片中用活潑的喜劇手法傳達了深沉的悲劇內容,對當時的社會進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諷。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拍片現場


周璇演唱的電影主題曲《天涯歌女》風靡一時,甚至一直傳唱至今。

在這部影片中,吳印鹹讓攝影機的鏡頭和人物的運動結合起來,大膽地使用自然光和戲劇用光相結合的方法來拍攝,用光影造成縱深空間和表現人物的內心的感情。

在《馬路天使》中,吳印鹹的攝影才能終於開始迸發出耀眼的光芒。

這部影片也是吳印鹹的成名作,標誌著他電影攝影技巧的成熟,也使他成為全國知名的電影攝影師。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拍攝《馬路天使》時的吳印鹹



肆/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中日戰爭全面爆發。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開始,這是抗戰初期中日之間第一次大規模戰役,中日雙方上百萬軍隊在上海展開激戰。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淞滬會戰


1937年的 11月,吳印鹹在上海的一棟高層建築上用鏡頭拍下了日軍向一座倉庫發起猛烈進攻卻屢屢受挫的情景,這便是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壯烈場景,可惜吳印鹹冒著生命危險拍攝下的底片和正片後來被當局銷燬,成為吳印鹹一生的遺憾。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四行倉庫


1937年11月,上海淪陷。吳印鹹先後在太原、香港奔波了一年多。

這時候袁牧之找到他,邀請他去延安拍攝《延安和八路軍》。這時候和吳印鹹一樣想去延安拍攝的還有一個人,他就是當時正在中國拍攝大型紀錄片《四萬萬人民》的荷蘭導演伊文思。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導演伊文思


伊文思原本計劃赴華北拍攝八路軍抗戰的鏡頭,但被國民黨當局拒絕,得知延安打算拍攝八路軍抗戰的電影,伊文思決定將自己的攝影機和膠片贈送給延安。

1938年6月的一個天,吳印鹹在漢口郊外,從伊文恩手中接過了35毫米埃姆攝影機和兩千多英尺電影負片,兩個人的語言不通,但在伊文思寫出的“延安”這個簡短的詞句中,吳印鹹明白了眼前這個陌生的荷蘭人對自己的託付是多麼重要。

從伊文思的手中拿到攝影機,吳印咸和伊文思很快就分手了。

在此後的漫長的歲月裡,吳印咸和伊文思雖然在不同的反法西斯戰場,卻同樣用鏡頭記錄著這場偉大的爭取自由和正義的戰爭。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伍/


帶著伊文思交給他的攝影機,吳印咸和袁牧之歷經艱險,終於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在延安,吳印鹹感受到了這片黃土上湧動著的生機、希望和力量,從大上海到黃土高原,吳印鹹經歷了物質生活的極大落差,卻得到了精神世界的徹底解放。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吳印鹹在延安


吳印咸和袁牧之來到延安後一個月,1938年9月,八路軍政治部延安電影團成立。

剛開始的時候,延安電影團只有六個人,吳印鹹擔任技術和攝影的負責人。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延安電影團


1938年10月1日,延安電影團在黃帝陵前開機拍下了大型電視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第一個鏡頭。

1939年初,吳印鹹一行完成了延安地區的拍攝計劃,渡過黃河到晉察冀敵後拍攝華北八路軍抗日的鏡頭。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穿行在敵後根據地,隨時會遭遇日軍的掃蕩和突如其來的危險,吳印咸和電影團的戰友要經常轉移駐地,一次,電影團曾遭敵人圍襲,幸虧得到部隊的掩護才突圍出來。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吳印鹹拍下了許多經典作品。

一天,吳印鹹八路軍120師的一場戰鬥剛剛結束,吳印鹹在硝煙瀰漫的戰場上尋找著拍攝的素材,此時,整個戰場上還瀰漫著嗆人的火藥味兒,遠處依舊能聽到零落的槍聲,這時吳印鹹看見賀龍、周士第、關嚮應、甘泗淇等人來到前線視察,賀龍手拿望遠鏡,正在與其他人討論戰鬥的局勢和下一步的行動,這一場景讓吳印鹹心中一動,他端起相機按下了快門。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吳印鹹作品《前線視察》


照片上賀龍手指前方,其他幾人隨著他的動作向前望去,四人背後硝煙瀰漫,這張後來名為《前線視察》的照片把八路軍將領雄姿英發,克敵制勝於談笑間的精神風采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出來。

吳印咸和延安電影團的戰友在兩年多的時間裡輾轉在太行山上,深入敵後戰場,拍攝了平西遊擊區、八路軍總部等珍貴的資料。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延安電影團成員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延安電影團成員


1940年,《延安與八路軍》的攝製完成,由於延安沒有洗印膠片的設備,袁牧之帶膠片到蘇聯洗印,後來,由於蘇德戰爭爆發,送往蘇聯的底片全部在戰火中被銷燬,當時,由吳印鹹拍攝的一部分內容相近16mm的膠片得以在延安保存,成為了今天珍貴的歷史記錄。

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

紀錄片《大時代的記錄者:吳印鹹》情景再現:拍攝現場


在完成了《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後,是按照最初來延安的想法,僅僅拍攝一部紀錄片後就離開,還是留下來投身革命,開始另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吳印鹹也面臨著自己最重要的人生抉擇。(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