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序/


我们学校电影电视学院的梧桐林荫道旁,有一尊雕塑,是手持照相机的吴印咸正在凝神拍照。

作为曾经的上海美专的学生,中国著名的摄影家,吴印咸是南京艺术学院载入校史的知名校友。

几年前,我们拍摄了上下集的纪录片《吴印咸:大时代的记录者》,讲述了这位用胶片记录时代的摄影大师的人生。这部纪录片后来获得江苏省“金凤凰奖”一等奖。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壹/


1923年的一个清晨,一个年轻人透过一台美国生产的勃朗尼相机的镜头,凝视着江苏苏北一座小县城早市的街景,那些为了为生计而忙碌的人们进入了他的视线,他逆着光线拍下了一张名为《晓市》的照片。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吴印咸摄影作品《晓市》


当年拍摄这张照片的年轻人,名叫吴印咸。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青年吴印咸


1900年,吴印咸出生在一个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吴印咸的父亲吴铁秋创办了沭阳最早的私塾学校。

少年时的吴印咸性格温和,寡言少语,但各科成绩都是最好的,尤其喜欢绘画、书法和篆刻,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赋。

19岁时,吴印咸考取上海美术专门学校,离开家乡来到上海。当时的“上海美专”由著名的教育家刘海粟先生创办,因为崇尚西方现代教育,提倡男女同校,在写生绘画中使用裸体女模特,而在当时的社会引起轩然大波,刘海粟甚至被指责为“艺术叛徒”,但“上海美专”开明、开放的校风和“闳约深美”的校训,却让吴印咸受益匪浅。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上海美专时期的吴印咸自拍照


进入上海美专的吴印咸接受了西方绘画的透视、写生等技法训练,他沉浸在线条、色彩和光影的世界里,开始用艺术的眼光来打量周围的世界。

在“上海美专”读书期间,有两件事对吴印咸后来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件是结识了同窗许幸之,从此两人成为挚友。另一件事,就是他第一次地接触到了摄影。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吴印咸(左一)、许幸之等同学


一天,去旧货行去转悠的吴印咸在北京路上的一家旧货行里看到了一台勃朗尼旧相机,这部美国产的相机构造简单,只有一个快门速度,光圈要用手动升降控制,这部旧相机的标价要三块大洋,在当时三块大洋是一个家庭里一个月的生活费。吴印咸踌躇再三,还是买下了这部老相机。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吴印咸的第一台照相机


有了相机,吴印咸就开始了摄影创作,这张自拍像就是他用这部老相机拍下的,他把自己的床铺下面变成了“暗房”,他趴在下面蒙着被单冲洗照片。他自己叫这种姿势“蛙式摄影”。

三年后,吴印咸毕业回到家乡,当了一名美术教师,在家乡苏北沭阳的学校里教美术课,在这段悠闲的乡村教书生活中,吴印咸利用课余时间拍摄了许多反映苏北农村小镇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照片,中国下层民众的艰难生活和痛苦也被吴印咸拍进了自己的镜头。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中情景再现:青年吴印咸



贰/


1927年,重返上海的吴印咸,与许幸之等同窗好友在闸北合开了一家红灯照相馆。专门从事人像拍摄,许幸之是左翼联盟的成员,吴印咸跟着他参加一些活动,给话剧拍照,也给很多电影明星拍过照片,并和许幸之一起举办绘画摄影展。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红灯照相馆


正是在这次展览上,吴印咸引起了电影界及文化界泰斗夏衍的注意。夏衍从吴印咸的作品中不仅看到了他的艺术天赋,还有他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对当局的嘲讽和对下层百姓的同情,尽管非常纯朴,却让夏衍觉得这是一个可以托付大事的青年。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红灯照相馆


当时,吴印咸和许幸之开的“红灯”照相馆因为摆放“抵制日货”的照片被日本浪人砸了,被迫关门。

再度失业的吴印咸只好跟着许幸之到天一影片公司画布景,在那里他开始接触到电影,开始跟着别人学怎么拍,慢慢掌握了电影摄影的技巧。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电影《风云儿女》海报


1935年,夏衍找到许幸之,请他做电影《风云儿女》的导演,于是许幸之就请吴印咸做摄影,当时,《风云儿女》的编剧田汉被捕入狱,夏衍鼓励许幸之和吴印咸,用自己的作品去最大程度的声援田汉,于是,从来没有拍过电影的吴印咸第一次拿起了摄影机。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电影拍摄现场


这部由田汉编剧、许幸之执导的电影,以“九一八”事变为历史背景,描述诗人辛白华和大学生梁质甫在东北沦陷后,流亡到上海的生活。在热河失守之后,梁质甫北上抗日,在长城古北口牺牲。陶醉于儿女私情的诗人辛白华大为震动。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风云儿女》剧照


在拍摄《风云儿女》时,吴印咸充分运用了自己钻研人像摄影时所获得的经验与体会,在开照相馆时积累的用光经验发挥了作用,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摆脱了当时那种又平又亮的布光方法,通过有明有暗有层次的光线处理来表达人物特定的情绪。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风云儿女》剧照


同年5月,影片在上海公演。上映后引起轰动,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成为风行全国。

《风云儿女》的成功,让吴印咸紧接着又拍摄了由袁牧之导演的中国第一部音乐喜剧片《都市风光》。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都市之光》海报


这部影片通过几个农民的眼睛,从西洋镜里展开了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拆穿了一群小市民的虚荣心理,嘲笑了旧中国半殖民地都市社会的畸形怪状。

在这部影片中,第一次插入了一段音乐动画片,在拍摄《都市风光》时,他开始探求电影摄影的运动姿态,角色的动作设计和行动节奏,明显地有了改进。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都市之光》剧照


《风云儿女》和《都市风光》的拍摄和公映,激怒了政府当局,1935年底,拍摄这两部电影的电通公司被查封,但吴印咸和电通的原班人马又成立了明星二厂,换了一个阵地,继续拍摄电影。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马路天使》海报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叁/


拍摄于1937年的《马路天使》,由吴印咸的好友袁牧之导演。

《马路天使》因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艺术杰作,成为三十年代左翼电影的巅峰之作。当年被誉为“荒芜的中国影坛上的一朵奇葩”,是早期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曾被评为“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马路天使》海报


在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上,《马路天使》获得评委奖。被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赞誉为“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中国式”的影片。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马路天使》女主角周璇


影片的女主角周璇曾说,她一生没有什么特别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

赵丹曾经说过,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

《马路天使》刻画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有血有肉的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拍片现场


这些出生卑微的贫苦青年不仅生活清苦,而且战乱使他们孤苦伶仃、家破人亡,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艰难的岁月里互相扶持、苦中作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片中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的悲剧内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讽。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拍片现场


周璇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风靡一时,甚至一直传唱至今。

在这部影片中,吴印咸让摄影机的镜头和人物的运动结合起来,大胆地使用自然光和戏剧用光相结合的方法来拍摄,用光影造成纵深空间和表现人物的内心的感情。

在《马路天使》中,吴印咸的摄影才能终于开始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这部影片也是吴印咸的成名作,标志着他电影摄影技巧的成熟,也使他成为全国知名的电影摄影师。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拍摄《马路天使》时的吴印咸



肆/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开始,这是抗战初期中日之间第一次大规模战役,中日双方上百万军队在上海展开激战。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淞沪会战


1937年的 11月,吴印咸在上海的一栋高层建筑上用镜头拍下了日军向一座仓库发起猛烈进攻却屡屡受挫的情景,这便是八百壮士坚守“四行仓库”的壮烈场景,可惜吴印咸冒着生命危险拍摄下的底片和正片后来被当局销毁,成为吴印咸一生的遗憾。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四行仓库


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吴印咸先后在太原、香港奔波了一年多。

这时候袁牧之找到他,邀请他去延安拍摄《延安和八路军》。这时候和吴印咸一样想去延安拍摄的还有一个人,他就是当时正在中国拍摄大型纪录片《四万万人民》的荷兰导演伊文思。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导演伊文思


伊文思原本计划赴华北拍摄八路军抗战的镜头,但被国民党当局拒绝,得知延安打算拍摄八路军抗战的电影,伊文思决定将自己的摄影机和胶片赠送给延安。

1938年6月的一个天,吴印咸在汉口郊外,从伊文恩手中接过了35毫米埃姆摄影机和两千多英尺电影负片,两个人的语言不通,但在伊文思写出的“延安”这个简短的词句中,吴印咸明白了眼前这个陌生的荷兰人对自己的托付是多么重要。

从伊文思的手中拿到摄影机,吴印咸和伊文思很快就分手了。

在此后的漫长的岁月里,吴印咸和伊文思虽然在不同的反法西斯战场,却同样用镜头记录着这场伟大的争取自由和正义的战争。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伍/


带着伊文思交给他的摄影机,吴印咸和袁牧之历经艰险,终于踏上了延安的土地。

在延安,吴印咸感受到了这片黄土上涌动着的生机、希望和力量,从大上海到黄土高原,吴印咸经历了物质生活的极大落差,却得到了精神世界的彻底解放。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吴印咸在延安


吴印咸和袁牧之来到延安后一个月,1938年9月,八路军政治部延安电影团成立。

刚开始的时候,延安电影团只有六个人,吴印咸担任技术和摄影的负责人。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延安电影团


1938年10月1日,延安电影团在黄帝陵前开机拍下了大型电视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的第一个镜头。

1939年初,吴印咸一行完成了延安地区的拍摄计划,渡过黄河到晋察冀敌后拍摄华北八路军抗日的镜头。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穿行在敌后根据地,随时会遭遇日军的扫荡和突如其来的危险,吴印咸和电影团的战友要经常转移驻地,一次,电影团曾遭敌人围袭,幸亏得到部队的掩护才突围出来。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吴印咸拍下了许多经典作品。

一天,吴印咸八路军120师的一场战斗刚刚结束,吴印咸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寻找着拍摄的素材,此时,整个战场上还弥漫着呛人的火药味儿,远处依旧能听到零落的枪声,这时吴印咸看见贺龙、周士第、关向应、甘泗淇等人来到前线视察,贺龙手拿望远镜,正在与其他人讨论战斗的局势和下一步的行动,这一场景让吴印咸心中一动,他端起相机按下了快门。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吴印咸作品《前线视察》


照片上贺龙手指前方,其他几人随着他的动作向前望去,四人背后硝烟弥漫,这张后来名为《前线视察》的照片把八路军将领雄姿英发,克敌制胜于谈笑间的精神风采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吴印咸和延安电影团的战友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辗转在太行山上,深入敌后战场,拍摄了平西游击区、八路军总部等珍贵的资料。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延安电影团成员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延安电影团成员


1940年,《延安与八路军》的摄制完成,由于延安没有洗印胶片的设备,袁牧之带胶片到苏联洗印,后来,由于苏德战争爆发,送往苏联的底片全部在战火中被销毁,当时,由吴印咸拍摄的一部分内容相近16mm的胶片得以在延安保存,成为了今天珍贵的历史记录。

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

纪录片《大时代的记录者:吴印咸》情景再现:拍摄现场


在完成了《延安与八路军》的拍摄后,是按照最初来延安的想法,仅仅拍摄一部纪录片后就离开,还是留下来投身革命,开始另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吴印咸也面临着自己最重要的人生抉择。(未完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