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該如何發展海洋文化?你怎麼看?

青箋年華


中華民族利用海洋文化資源開發活動的歷史由來已久。華夏部落聯邦時,天然海貝錢幣初現端倪。在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夏代紀年範圍內的二里頭文化遺址以及商周墓葬中,均有發現加工而成的貝殼錢幣。在春秋戰國時期,各種貝殼又被普遍製成項鍊、臂飾、腰飾等商品進行交易。唐玄宗時期,唐朝宮廷送給日本聖武天皇的紫檀螺鈿五絃琵琶,被譽為世界海洋螺鈿藝術的稀世珍品,現收藏於日本正倉院。總之,在華夏民族歷史長河中,我國沿海地區的居民,從來沒有缺失過利用海洋資源開展文化商業活動,並延續至今。

  中華文化圈被譽為世界上最早出現的大型文化圈,包括了整個東亞環中國海地區。按照胡煥庸先生在20世紀30年代發表的《中國人口之分佈》中的結論,佔當時全國總面積36%的東南部地區,有四億四千萬的人口,約佔當時總人口的96%。所以從上述兩方面來說,中國東部沿海地區人口密集,海洋文化影響的人口數量是非常巨大的。換言之,當時沿海居民的海洋文化精神生活是比較豐富的,再加上內陸外來人口和海上貿易流動人口等因素,經過長時期的各種文化交匯和沉澱,中國沿海地區的文化資源具備了明顯的地域性、獨特性和海洋特徵。可以說,我國海洋文化產業在沿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其很大程度上可以佐證中國海洋文化的歷史,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國人口數量最多地域的文化商業活動的業態。

  當前,海洋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格局、對外開放和維護國家主權中的地位凸顯,在國家生態文明建設中的角色顯著,在國際文化競爭等方面的戰略地位明顯上升,海洋文化越來越成為提升全民族海洋意識和增強國家軟實力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報告同時提出了我國要建設文化強國和海洋強國的國家戰略,這為海洋文化建設提供了重大歷史發展機遇。尤其是在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後,從構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各國文化互信的角度,中國傳統海洋文化正逐漸展現其文化自信與自覺。

——戰略意義

  第一,從文化社會學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產業既是中國特色文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海洋強國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支撐力,其發展正是對中央提出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和大力發展海洋經濟的具體落實。

  第二,從地理經濟學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產業可以推動沿海地區加快開發利用海洋的空間維度,加大海洋服務業產值,為傳統海洋產業順利轉型升級探索發展模式,進一步提升我國海洋經濟對國民經濟的支撐作用。

  第三,從民族文化學與民俗學的角度看,海洋文化產業可以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框架下,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城市間人民的文化同源性交流,加強了解,傳播21世紀新海洋觀,提升沿海地區文化的國際競爭力。

  第四,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看,海洋文化產業可以進一步發揮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作用,為中華文化注入新鮮血液和創新動力。海洋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廣闊的創作空間和各種鮮活的題材,可以極大豐富民族文化,為形成產業規模化、鏈條化積蓄新的力量。

——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頂層設計層面。建設海洋強國和文化強國在黨的十八大報告中同時提出,表明我國今後將在一段時期內重點支持海洋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但在這個過程中,對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的戰略意義重視不足。在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中,頂層設計尚有不足。如2014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在該意見中就未見海洋文化資源如何融合其中發展的內容。

  二、財政支持方面。2014年8月文化部、財政部聯合印發《關於推動特色文化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之後,又印發了《藏羌彝文化產業走廊總體規劃》,並啟動了“絲綢之路文化產業戰略規劃”的編制。而海洋文化產業作為具有典型海洋特徵的特色文化產業,尚未被納入中央財政特色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扶持範圍。

  三、理論層面。海洋文化產業領域的學術研究尚處於起步階段,學術基礎相當薄弱,學術研究人才嚴重缺乏,綜合性研究幾近空白。

  四、國家標準方面。《海洋及相關產業分類》中,因沒有海洋文化產業這個門類,還不屬於海洋產業調控範疇。

  五、海洋文化產品方面。重陸輕海的傳統思想導致我們的海洋文化精品佳作屈指可數,一些涉海經典作品以描寫景物、抒發情感居多,與勞動人民的生產生活距離較遠,貼近性、共鳴感不強。

——對策建議

  一、要發展海洋文化產業,特別是發展高端海洋文化產業,首先應加強頂層設計,發揮政府對海洋文化產業的主導和培育作用,強化政府的支持引導職能,制定以海洋文化創意產業為沿海城市經濟特色增長方式的戰略,給涉海文化產業的發展營造更為寬鬆的市場環境。

  二、制定戰略規劃,要突出海洋文化產業的區域特徵,不可千篇一律重複建設。要注意發掘本區域海洋文化的特色,對現有簡單、粗放、雷同的海洋文化產業項目進行資源整合。高端海洋文化產業的開發和發展要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不可盲目求大求新。

  三、打造完整產業鏈條,通過深入挖掘歷史文化、民俗文化、漁業文化等海洋文化遺產,打造創新型海洋文化項目,利用新媒體平臺加以宣傳和包裝,不斷形成海洋文化產品的強勢品牌。

  四、健全制度管理體系,特別是加快海洋文化產業法律和制度體系建設,在海洋文化開發的同時注重海洋文化保護,保障海洋文化產業資源可持續發展。

  五、結合國家推進“一帶一路”倡議有關政策,抓住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有利時機,開展中小學海洋意識教育,培養大學生海洋認知創新能力,鼓勵高端人才加快涉海文化傳播的國際交流合作,為海洋文化產業發展培養海洋經濟、科技與文化交叉融合的專業人才和國際人才。


語言文韻


你好,作為一名浙江人,對於這個話題特別有感觸,在2012年浙江省公務員考試中,將“海洋經濟”作為申論考試的主題,以下這篇申論範文可作為回答。

乘風破浪會有時

  --海陸聯動,開創海洋經濟強省的藍色未來

  海洋佔地球面積70%,藍色是我們這個星球的底色;浙江擁有全國最長的海岸線,其境內的舟山素來有著“千島之城”的美名,如今更成為國家戰略--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的主角。記得有位偉人說過:無法掌控海洋的民族,將無法掌控未來。今天同樣可以說,誰能夠掌控海洋開發的主動權,誰就能擁有打開未來之門的鑰匙。省委、省政府高瞻遠矚,著眼於構築海陸聯動新格局,從戰略高度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必將加快我省由海洋大省向海洋強省的跨越,使五千萬浙江人民擁有如夢如幻的藍色未來!

  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加快發展海洋經濟,對於浙江來說意義重大。從當前來看,這是我省突破資源環境瓶頸約束,謀求進一步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浙江是經濟大省、資源小省,陸地資源難以自給自足,隨著經濟持續增長,能源原材料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同時,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也逼近了環境容量極限,給環境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浙江海域生物資源和海洋能源豐富,如舟山漁場海洋捕撈量居全國第一,東海石油儲量居全國第二,潮汐能、潮流能分別佔全國40%以上,能夠滿足我省經濟社會發展對資源能源的迫切需求;而海洋產業能耗低、汙染少,本身具有綠色、低碳屬性,有利於減輕環境壓力,保護生態環境,破解可持續發展瓶頸。

  放眼未來,加快發展海洋經濟,還是我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產業乃至社會轉型升級的重要條件。海洋產業低汙染、低能耗、高效益、高附加值的特點,對於浙江工業產業升級、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引領社會向低碳轉型、應對氣候變化均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藍色的海洋經濟能夠有效增強經濟社會的綠色屬性,進而增強可持續發展潛力,布好海洋這一子,帶活經濟社會整盤棋,這是海洋經濟發展深遠的歷史意義所在。

  海洋經濟具有廣泛的外延,舉凡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的產業活動及關聯活動,均屬於海洋的範疇。與習慣認知中海洋經濟僅限於向海洋索取不同,對於海洋生態環境的修復再造也屬於海洋產業活動,這就為浙江海洋經濟的發展開闢了廣闊空間和無限可能。推進海洋經濟發展,首先,要在戰略層次上推動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實施海陸聯動、山海協作,依託跨海大橋、港口、路網等基礎設施,把沿水岸線資源與陸上腹地的資源結合起來,以海引陸、以陸助海,實現臨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發達海島與欠發達山區的同步開發、協調發展,加快山海一體化、城鄉統籌發展步伐。

  其次,要有臨海經濟與海洋核心產業的佈局。臨海地區的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產業是海洋經濟的核心,要積極發展海水淡化、海洋石油和礦物開採、海洋漁業等臨海經濟,並大力推進海洋能源開發、生物資源保護、生態修復、海港清潔等新興產業,促進潮汐能、潮流能、生物質能、風能、太陽能全面開發,海洋生態環境改善、海洋經濟佈局優化。

  再次,要創新海洋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業富民、創新強省”既是我省發展的總戰略,也是我們的特有經驗,創業創新創富的特質已經融入浙商的血脈,而我省“五分天下有其四”的民營經濟、大量民間資本尋找出路,為我們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提供了一條新思路。要集民智、匯民力,創新體制機制,暢通融資、投資渠道,積極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海洋經濟領域,既開闢富民新路,又探索強省新經驗,讓民營經濟為開創浙江的藍色未來貢獻力量。

  “乘風破浪會有時”,600年前,鄭和率領的強大船隊因專制帝王的鼠目寸光、實行閉海鎖國的政策,並未給中國打開商業文明的航道;21世紀的今天,在黨中央、國務院高瞻遠矚的決策支持下,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推進海洋經濟發展戰略,以其深謀遠慮,定能“直掛雲帆濟滄海”,開闢浙江人民通往藍色未來的新航道,書寫新的歷史!


二水青


海洋文化產業是當代海洋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是海洋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是國家文化建設和海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推動海洋文化傳播、促進海洋經濟與科技文化融合發展、服務海洋外交、提高國民海洋意識、捍衛海洋權益、推進海洋建設、發展海洋文明具有獨特而重要的作用。

前瞻產業研究院產業分析師認為,現階段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的整體水平仍然有巨大的提升空間。目前沿海各省對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重視程度有了極大提高,但頂層設計、整體規劃和科技指導等方面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對傳統海洋文化產業強調較多,而對未來新型海洋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研究不夠。海洋文化旅遊發展迅速,而促進科技文化融合和產業跨界發展的創新舉措不夠。對海洋節慶、海洋民風民俗開發初見成效,而重大海洋文化項目培育不夠。傳統文化保護利用受到重視,而深挖內涵、發揮文化精神引領作用的努力不夠。

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各地海洋文化產業的低水平發展、淺表性開發和重複性建設。產業特色不突出,產業門類過度集中,經營模式趨同,產品的主題、風格同質化等問題至今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解決好這些問題,除了在指導思想上要有新的理念,還要在具體辦法上引入創新元素,探索創新模式,以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為突破,讓海洋文化成為創新發展的動力,使海洋文化產業創新經濟帶成為創新發展的高地。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盤古來開天闢地,才有的如今“滄海月明珠有淚”海闊天空的海洋,其歷史也就是在大洪水滅世大禹治水說時期。海洋文化也就是來探究它們的依次形成,與是由何種物體墜撞形成來的原因這事。


蓋天宣夜說


在論及中國海洋發展的眾多文本中,大多是以地理大發現以來的西方海洋發展為參照標準,將中國的海洋發展與西方海洋強國的歷史進行對照,從而認定中國海洋發展落後的結論,並以此為基調討論中國海洋歷史和未來走向。

事實上,“作為一個文化統一體,中國文化歷史上就具有大陸文化與海灣文化、農業文化與商業文化、內斂文化與開放文化的兼有兼容、互補互動的二元結構和發展機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精英和王朝發展所做出的選擇也是權衡時代與時勢的結果,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和文化因素,中國海洋發展道路正是這種歷史選擇的表現。中國的海洋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和傳統,每個歷史時期的海洋發展狀況都是這個邏輯和傳統的一個環節。沒有哪一國註定強大或是落後,註定開放或是閉鎖,崛起或是相對落後只是歷史發展不平衡性的必然表現。歷史發展的不平衡性就是指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都有自己的軌跡,都有發展的高峰與低谷,而當處於不同發展階段和狀態的國家與民族在歷史上相互接觸和碰撞的時候,就會客觀上產生此消彼長的態勢,領先或是落後都不是歷史的恆定狀態,而是處於動態變化之中的,這種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符合歷史發展客觀規律的。

如果從中國海洋自我發展軌跡來看,近代以來海洋發展的低落與之前海洋發展的繁盛都是中國海洋發展歷史的一部分。在這樣的考察角度下,就會產生這樣的認識:在近代海禁之前,中國海洋發展不斷進步並居世界領先地位,同其他涉海民族一樣創造了人類海洋歷史的光輝,以中國海洋發展自身邏輯考察,對這段歷史既不能視而不見,也不能妄自尊大,而是應仔細體認其價值,並努力傳承創新;近代以來,在一個輝煌的背影下,中國王朝政治的發展必然地帶來了海洋發展的衰落,這是中國海洋發展自我軌跡的盛極而衰,又恰與西方海洋發展的高歌猛進形成鮮明對照,以中國海洋發展自身邏輯考察,我們對這段歷史就不會簡單否定,而是明辨得失,奮發自強;面對新的世紀,籌劃民族復興和未來國家海洋發展戰略,以中國海洋發展自身邏輯考察,就不會亦步亦趨,而是會自信沉著,在傳承中不斷開拓,弘揚中國海洋發展傳統價值。

因此,基於主體性維度,當代中國海洋文化的構建,要更多地將研究的目光集中於中華民族自身的海洋發展邏輯和海洋傳統,避免單純使用西方海洋發展標準為參照系。在客觀認識中國海洋文化傳統基礎上,在世界多元海洋文化主體間進行平等交流和理性對話,以更加廣闊的文化視野,面向世界,開創包容互鑑的海洋文化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