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讀書人有條件看史書、兵書?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這得看在古代什麼時候了。至少在漢朝以前(包括漢朝)窮人家的孩子是沒機會讀書的。在當時,讀書識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包括到民國開始的有些偏遠農村。有些家長就會說自己的閨女,女孩子長大了是要嫁人的,讀那麼多書做什麼?認識幾個字,會寫自己的名字就行了。當然了,隨著現在的生活條件好了,人們不愁吃穿了,也有幾乎唸書學知識了。因為現在人們普遍的認識到,知識能改變命運。這是非常好的意識。新中國成立到現在,中國基本上已經沒有文盲了。但在古代,由於生活條件的限定,窮苦人家的孩子無論是現實條件還是思想意識裡,都不會要求讀書的。因為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他們沒機會學習。大家可能說了,那古代匡衡不是還鑿壁偷光嗎?是呀,縱觀華夏幾千年,有幾個匡衡呀?大家要記住,物以稀為貴。只要是被當時的社會樹立為典範。那就絕對是鳳毛麟角。至於說有條件看史書和兵書的人,一個是取決於個人的好惡。另一個是有機會得到或接觸史書和兵書。人們不是有句話嗎?將門虎子。有條件看史書的人,他的周圍包括家人,肯定會有接觸過史書的人,在他們的引導下(茶餘飯後的閒談也是)對史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了。至於說兵書,條件就會苛刻一些了。要知道,將門並非都是虎子。只是將門後代中對軍事感興趣的子嗣才會被培養成將軍。這類人也有條件看兵書。當然了,還有一類人,祖上不是將軍。這類人不分貧富。他們有自己的軍事天性。就是所謂的千里馬,在碰到伯樂後,最終成為軍事將領。比如岳飛。他自幼家貧,在黃河決口後,他爹把他和他母親放在盆子裡沿河漂流(他父親淹死了),他們母子相依為命。在偶爾的機會里,陝西的周桐見到了岳飛,一番瞭解後,岳飛成了周桐的關門弟子。(周桐的弟子有武松,盧俊義,史文恭還有林沖等等等等)再看韓信,雖然很落魄,但韓信本身就是韓國的貴族子弟。雖然傳到他那一輩,韓國亡國了。但他的骨子裡知道讀書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他心有所思,他自然會朝著他的人生目標前進的。還有一種人,屬於軍事天才。比如李雲龍。斗大的字不認識幾個,但對於打仗卻很門清。這類人只是沒有軍事理論,但他們的軍事經驗卻非常豐富。說白了,他們本身就是一部兵書。只是沒有線裝成冊而已。謝謝。


風雨中的梅雲


無論什麼時代,人都可以分為兩大類:窮人和富人。讀書人自然也分為窮人和富人。

古代這兩類人分的更為明顯。窮人讀書的目的是很明顯的,就是脫貧致富,追名逐利。

古代科考制度大家都很瞭解,無非是四書五經。史書兵書本不是科考的主要科目。整體上讀的人自然就會少了。而攻讀史書兵書的人,除了自身的興趣愛好之外,更多的可能就是現實中要用到。比如從實史學相關工作的人,自然會多攻讀史書類。而已經從事軍事類相關工作的,自然會攻讀兵書類。而這兩類人本身已經擁有相關優質的條件。


小皮說歷史


在古代,一般有條件看的起書的,應該說首先你要識字,要識字就要念過私塾,或者上過學堂。

一般都是家庭條件有一點基礎的,才會在父母望子成龍,光宗耀祖的思想下,省吃儉用,供孩子上學。

每一個有條件,有機會上的起學堂的孩子都要從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論語,詩經,等等開始,學習,這個學習的過程一場的艱辛,古語說,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最起碼這十年,他們是沒有時間,沒有精力去研究史書,兵書就更不用說。只有那些考試落榜,無心再考的秀才,才會在今後的生活中,吧注意力集中史書的認知上。

只有你進入仕途,才真正有機會有條件的去了解歷史,其中也只有那些崇拜英雄的,心裡有極強社會責任的,內憂外患的愛國人士才會去看兵書。

咱們中華五千年,能夠在殿試中,脫穎而出的獨中鰲頭的狀元郎,也就七百多人,進士在十萬左右,中舉的超不過150萬人,秀才是非常多的。

有此可以推測出,在古代有條件看史書的上層精英,大概不會超過200萬人,按照古代千人取士的規則,秀才應該一億人左右。有條件看史書的,也就是這麼多人。

喜歡研究兵書的,這裡所說的兵書不只是三十六計,包括在戰爭中的各種設想,人員配置,物資補給,各國的人文地理,政治地貌等等,不會超過百萬人。其實對於兵書最好的理解就是,亂世出梟雄!只有在戰爭中去了解戰爭,就是最好的兵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