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多少读书人有条件看史书、兵书?

手机用户50670255640


这得看在古代什么时候了。至少在汉朝以前(包括汉朝)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机会读书的。在当时,读书识字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包括到民国开始的有些偏远农村。有些家长就会说自己的闺女,女孩子长大了是要嫁人的,读那么多书做什么?认识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当然了,随着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人们不愁吃穿了,也有几乎念书学知识了。因为现在人们普遍的认识到,知识能改变命运。这是非常好的意识。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基本上已经没有文盲了。但在古代,由于生活条件的限定,穷苦人家的孩子无论是现实条件还是思想意识里,都不会要求读书的。因为人们常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他们没机会学习。大家可能说了,那古代匡衡不是还凿壁偷光吗?是呀,纵观华夏几千年,有几个匡衡呀?大家要记住,物以稀为贵。只要是被当时的社会树立为典范。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至于说有条件看史书和兵书的人,一个是取决于个人的好恶。另一个是有机会得到或接触史书和兵书。人们不是有句话吗?将门虎子。有条件看史书的人,他的周围包括家人,肯定会有接触过史书的人,在他们的引导下(茶余饭后的闲谈也是)对史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至于说兵书,条件就会苛刻一些了。要知道,将门并非都是虎子。只是将门后代中对军事感兴趣的子嗣才会被培养成将军。这类人也有条件看兵书。当然了,还有一类人,祖上不是将军。这类人不分贫富。他们有自己的军事天性。就是所谓的千里马,在碰到伯乐后,最终成为军事将领。比如岳飞。他自幼家贫,在黄河决口后,他爹把他和他母亲放在盆子里沿河漂流(他父亲淹死了),他们母子相依为命。在偶尔的机会里,陕西的周桐见到了岳飞,一番了解后,岳飞成了周桐的关门弟子。(周桐的弟子有武松,卢俊义,史文恭还有林冲等等等等)再看韩信,虽然很落魄,但韩信本身就是韩国的贵族子弟。虽然传到他那一辈,韩国亡国了。但他的骨子里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只要他心有所思,他自然会朝着他的人生目标前进的。还有一种人,属于军事天才。比如李云龙。斗大的字不认识几个,但对于打仗却很门清。这类人只是没有军事理论,但他们的军事经验却非常丰富。说白了,他们本身就是一部兵书。只是没有线装成册而已。谢谢。


风雨中的梅云


无论什么时代,人都可以分为两大类:穷人和富人。读书人自然也分为穷人和富人。

古代这两类人分的更为明显。穷人读书的目的是很明显的,就是脱贫致富,追名逐利。

古代科考制度大家都很了解,无非是四书五经。史书兵书本不是科考的主要科目。整体上读的人自然就会少了。而攻读史书兵书的人,除了自身的兴趣爱好之外,更多的可能就是现实中要用到。比如从实史学相关工作的人,自然会多攻读史书类。而已经从事军事类相关工作的,自然会攻读兵书类。而这两类人本身已经拥有相关优质的条件。


小皮说历史


在古代,一般有条件看的起书的,应该说首先你要识字,要识字就要念过私塾,或者上过学堂。

一般都是家庭条件有一点基础的,才会在父母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思想下,省吃俭用,供孩子上学。

每一个有条件,有机会上的起学堂的孩子都要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诗经,等等开始,学习,这个学习的过程一场的艰辛,古语说,十年寒窗苦,一朝天下知,最起码这十年,他们是没有时间,没有精力去研究史书,兵书就更不用说。只有那些考试落榜,无心再考的秀才,才会在今后的生活中,吧注意力集中史书的认知上。

只有你进入仕途,才真正有机会有条件的去了解历史,其中也只有那些崇拜英雄的,心里有极强社会责任的,内忧外患的爱国人士才会去看兵书。

咱们中华五千年,能够在殿试中,脱颖而出的独中鳌头的状元郎,也就七百多人,进士在十万左右,中举的超不过150万人,秀才是非常多的。

有此可以推测出,在古代有条件看史书的上层精英,大概不会超过200万人,按照古代千人取士的规则,秀才应该一亿人左右。有条件看史书的,也就是这么多人。

喜欢研究兵书的,这里所说的兵书不只是三十六计,包括在战争中的各种设想,人员配置,物资补给,各国的人文地理,政治地貌等等,不会超过百万人。其实对于兵书最好的理解就是,乱世出枭雄!只有在战争中去了解战争,就是最好的兵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