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家德错在哪儿?

冯仑曾讲过他的成功之道,三条——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抛开后两条不谈,今天专门说说学先进。

学先进确实是条捷径。

人家已经试对了的东西就不用我们再试错了,拿来主义节省时间,也节省成本。

自己冥思苦想也不一定能想出来,看看人家怎么做的,一下子就豁然开朗了。

所以,在做一件事之前,先要看看同行们是怎么做的,有哪些好的做法,好的经验,可以拿来用。看看别的行业是怎么做的,也许别的行业已经普遍应用的东西,对自己的行业来说,还是先进的东西。

有人说,学先进我们是拿手的,因为从小家长和老师就给了我们一个学习的榜样——别人家的孩子。

我们是学着先进长大的。

果真拿手吗?

恐怕未必。

有时候,我们思维中会形成一个误区——主角光环,那就是成功者都是“高大全”,往往认为只要是成功者那么他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

其实,成功者不管是人也好,不是人(企业)也好,都是既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时候,也有走麦城的时候。

比如,华为就错过了小灵通的红利期(这点任正非公开承认过)。

比如,现在火的一塌糊涂的西贝,就在前两年还在10万+门店上亏了3000多万。

今天,我们就说说喜家德。

喜家德一直是我比较喜欢的品牌,也是我吃饺子的首选。

但是,这也不代表喜家德就是光芒万丈。

就拿喜家德这次升级来说吧,下图是喜家德升级后的品牌形象。

喜家德错在哪儿?

这里边有几个品牌符号。

一是喜家德虾仁水饺。

将原来的喜家德水饺重新定位为喜家德虾仁水饺。

看似定位更清晰了,也符合定位理论。

以前没人定位在虾仁水饺,喜家德定位了,那么他就是虾仁水饺的第一。

逻辑一点没错。

可是前提错了。

在非速冻水饺品类里,喜家德已经战胜了大娘水饺、东方饺子王、小恒水饺。

其本来就是第一了,就没有必要再搞品类下沉。

也就是说,本来就是全能冠军,还非要强调自己是单项冠军,自降身价。

二是东北水饺代表。

同样的道理,本来已经是全国冠军了,为何还要强调自己是区域冠军呢?

三是因为好吃干净才突破500家店。

好吃干净不光是你喜家德吧?不光是因为这一个原因你才突破500家吧?

自己提炼的核心竞争力没有和其他饺子馆区别开来。

所以,喜家德花了大价钱做的品牌升级,不但不是升级,而是降级。

也有人说,喜家德这么做的原因是避开和其他饺子竞争。那么还是前边说的那样,大赛道可以当冠军,为何要选小赛道呢?难道是为了怕失败,专门参加只有自己参加的比赛?

也有人说,突出虾仁水饺是为了突出爆品?

突出爆品难道非要改品牌形象,代价也太大了点,明明有更经济的办法。

举这个例子就是想说,成功者也有败笔,你学败笔,那就是自讨苦吃。

败笔不学,那么成功的地方可以学吧?

也未必。

喜家德的质量把控是成功的吧?

我就学他质量把控。

质量的前提是原材料,你上哪儿去弄喜家德的澳洲小麦面粉呢?即使能弄到,你的成本能兜得住吗?

学好的方面有两种学法。

一种是学具体做法。

这种学法最简单,可是也最危险,

比如,学小米的惜售,华为可以学。

锤子手机就学不来,因为品牌势能不够,你惜售,人家就去买替代品——小米和华为了。

惜售的前提是没有替代品,或者有替代品但是粉丝忠诚度够高,非你不买。

比较靠谱的是学成功背后的逻辑。

比如,小米当初的成功是因为极致性价比。

那么极致性价比就是你该学的。

但是你也不一定能学得了。

因为,背后有一个逻辑是小米当时进入的是一个空白的市场——2000元以下的智能机。

你能进入到一个空白的市场吗?

锤子手机为何失败了,就是他进入的是一个竞争市场。

学成功的逻辑,也要注意前提条件和应用边界。

前提条件包括时空条件和实力条件。

比如,很多自媒体的成功是因为当时是公众号的红利期,很容易积累粉丝,现在你做个公众号试试,成功的概率很小。

当前,许多人看直播很火,于是很多商家开始做直播。

但是,红利高峰已经过去了,你获取流量的难度非常大,如果没有绝活和资本的加持,想去抢流量非常难,甚至比线下获取流量难得多。

还有空间因素,很多地方名品为何不能走向全国,成为国民级产品,就是因为区域性喜好无法变成全国性喜好,这一点在许多地方名小吃身上非常明显。

还有就是实力因素,实力包括资金,品牌,资源。

喜茶为什么能发展这么快,绝对不光是产品和运营优势,其背后的资本加持,可以在一开始投入大量的营销费用,在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上做传播,后期的品牌优势,又吸引了自媒体和媒体的免费传播。如果单单靠排队和口碑传播,喜茶的传播速度没有这么广,也没有这么快。

除了前提条件还有应用边界,比如海底捞的服务方式适合餐馆,却不适合五星级酒店。比如,贾国龙叫苦会换来银行授信,你喊破天也没人听。比如,老乡鸡束总手撕员工降薪信,可以人所共知,你撕掉一万封信,也就是你身边的人知道。

学先进是对的,一是要学先进对的地方,二是要弄明白具体做法的背后的逻辑,三是要学这些逻辑是否适合自己,也就是是否具备前提条件,是否在应用边界之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