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劉邦的《大風歌》似乎少一句,誰能給補一句?

wangbabulao


怎麼會少一句呢?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感覺已經很完整了,非要湊四句做什麼?

正巧今早看楊慎說三句詩,那麼我們也看一看三句詩。

古有三句之詩,意足詞贍,盤屈於二十一字之中,最為難工。徧檢前賢詩,不過四五首而已。
岑之敬《當壚曲》雲:“明月二八照花新,當壚十五晚留賓,回眸百萬橫自陳。”最為絕倡。
唐傳奇無名氏《春詞》雲:“楊柳嫋嫋隨風急,西樓美人春夢中,繡簾斜卷千條入。”(一作《楊妃舞曲》,後跋雲:“三句之詩,妙絕古今。”《幽怪錄》所載同。)
宋謝皋羽《寄鄧牧心》雲:“杜鵑花開桑葉齊,戴勝芋生藥草肥,九鎖山人歸未歸?”
洪武中詹天臞《寄山中友人》雲:“桂樹蒼蒼月如霧,山中故人讀書處,白露溼衣不可去。”(一本有“雖佳,比之唐人則恧矣”。)
又《古步虛詞》雲:“三十六天高太清,元君夫人蹋雲語,吟風颯颯吹玉笙。”
近日雲南提學彭綱《詠刺桐花》雲:“樹頭樹底花楚楚,風吹綠葉翠翩翩,露出幾枝紅鸚鵡。”亦風韻可愛也。刺桐花,雲南名為鸚哥花,花形酷似之。彭公此詩本四句,命吏寫刻於匾,遺其一句,複誦之,自覺意足,乃不更改。餘聞之晉寧侍御唐池南雲。

楊慎提到的這些三句詩都是比較婉約風的,也都是三句之中就把想表達的意思表達清楚了的。

意境已到了,就不用再畫蛇添足。

比如祖詠的那首《望終南餘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雲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這首詩其實是祖詠的一道考試題。文題是“終南望餘雪”,必須寫出一首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長律。祖詠看完後思考了一下,寫出了四句就擱筆了。他感到這四句已經表達完整,若按照考官要求寫成六韻十二句的五言體,則有畫蛇添足的感覺。當考官讓他重寫時,他還是堅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興。結果祖詠未被錄取。

詩歌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所以想表達的已經表達了,就不需要再膠柱鼓瑟。

所以《大風歌》也是如此。邦子就是這麼感慨了,心裡就想了這些事,此外他沒有其他想表達的,即使是有,我們也無法得知,非要續,也無邦子的帝王之氣,續不出那種感覺。

我喜歡項羽,頭像是虞姬,從前一直對劉邦沒有什麼好感,劉邦是個小人,是個很不錯的小人,小人贏了,僅此而已。

後來看張小花的《史上第一混亂》,慢慢品出劉邦來,他若不是那樣的人,也就不會贏了天下。

項羽最後唱: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那種悲涼,和大風歌的壯闊一比,更讓人愴然。

不過人總是喜歡幹一些不可能甚至是不適合的事情。

我也來為劉邦的蛇添上本不該添的爪子吧。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君臨天下兮鬢成霜。

我看有人用起承轉合來分析這首詩,於是也就動了起承轉合的心思。這首詩起的時候是高亢的,激昂的,承是起的延續,那種激昂是因為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轉是由承而產生的,衣錦還鄉促使他生出感慨,心底感嘆沒有猛士來守護疆土。那麼最重要的就是合,合是起與轉融合,所以是在功成名就之中的感慨。

劉邦稱帝的時候已經54歲了,衣錦還鄉已經很遲了,更讓他擔憂的是他沒有項羽那樣的猛士,他的天下能不能守得住?他還有沒有時間去執掌天下?

這是作為帝王的一種無可奈何吧。

有首歌裡唱道:

看鐵蹄錚錚 踏遍萬里河山

我站在風口浪尖緊握住日月旋轉

願煙火人間安得太平美滿

我真的還想再活五百年

這首歌對劉邦也是適用的。

---------丸---------


祁門小謝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屠滅異己兮功臣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首先劉邦這種這首大風歌從格式上來看並無缺損的地方,整個三句一氣呵成,似乎沒有添加的必要。但是從整個詩句的內容來分析的話,明顯缺失了一部分,而缺失的這部分,恰恰是劉邦不願意說出口的,或者是沒有臉說出口的。

第一二句是因景觸情而發的感慨“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第三句直接來一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中間缺失了一個東西,看到眼前的景物有感而發,怎麼突然就跳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的疑問呢?為什麼需要猛士呢?就是因為他屠殺了太多的功臣,韓信、彭越、英布等等無一不被殺,七個異性王全滅。連蕭何為了保命,都不得不給自己構陷牢獄之災。張良為了保命,更是不領封賞,閒雲野鶴,主動退出。連自己的最忠實的走狗、打手、狗腿子樊噲最後都差點人頭落地,幸虧劉邦早死了一步才保全了性命。這些種種惡行加在一起,造成自己手下無人可用的尷尬局面,而這些恰恰是劉邦最難以啟齒的,自己做的缺德事兒,怎麼好意思拿到檯面上說呢?所以缺的是這一句,如果非要加的話,可以在第三句加上“屠滅異己兮功臣亡”然後引出最後一句的疑問“安得猛士兮守四方?”這樣內容上就完整了。


飛龍在天9783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劉邦這三句已經很完整了,再加一句反而破壞了完整性,會有畫蛇添足的感覺。

如果非要加一句,我認為應該加在第一二句中間,或者二三句中間。

“大風起兮雲飛揚,

馳騁南北兮定國疆,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思求賢能兮撫國傷,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風乘桴


《大風歌》是漢高祖劉邦初定江山後,榮歸故里後的豪邁情感渲瀉,有初定乾坤的喜悅心情,激動澎湃,有榮歸故里的炫耀心情榮耀無比,有戰火硝煙撕殺吶喊的感慨,有攻城掠地消滅勁敵的軍威,懾服四誨。有大業昌盛的成功感嘆,此時的劉邦應是豪情萬丈,感慨萬幹,追憶往事,心情悲傷無比。

現斗膽加上拙劣補充句。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追憶往昔兮心悲愴。

雙迎朋友點評。


厚土高天識君


原詩不止少一句,而是少了很多句,請看原詩——

大風起兮雲飛揚,

大炮來兮轟他娘,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

歸故鄉兮童子在,

童子在兮問君郎,

君郎何來兮不相識。

/

金銀馬兮衣著黃,

衣著黃兮無刀槍,

圍而毆之兮耐若何?

/

發凌亂兮眼迷茫,

壞人多兮耍流氓,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北小樓


原詩理解如下:

大風勁吹響白雲飛揚,皇恩遍海內啊我衣錦還鄉。

怎樣才能徵招猛士呵鎮守邊疆,我聽見鼙鼓震響啊思念昔日良將。

聞鼙鼓兮思良將!


良人執戟2


這個怎麼說呢?小編認為“大風歌”心胸氣勢還可以,文采就沒什麼好說的了,之所以能流傳到現在,還是他的作者劉邦比較出名。

高祖還歸,過沛,留。置酒沛宮,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縱酒,發沛中兒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擊築,自為歌詩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兒皆和習之。高祖乃起舞,慷慨傷懷,泣數行下。


甚至於小編認為大風歌其實最多隻能算是酒場順口溜而已,當時劉邦剛剛平定了英布的叛亂,漢朝剛剛建立時分封的異姓王,已經都劉邦消滅,可以說劉邦此時有點志得意滿。

但是另一方面,劉邦此時的憂愁,要遠大於打了勝仗的欣喜,此戰中劉邦也受了箭傷,且傷勢嚴重,實際上在從沛縣返回長安後不久劉邦就駕崩了。

更加令劉邦擔心的是日漸做大的呂氏,以及他的愛子趙王如意的未來,劉邦此前為了改換太子做出了巨大努力,結果不管是豐沛元從,還是文官集團都堅決反對,劉邦不得不放棄了這一想法,但是自己死後誰來壓制呂氏,誰來保護自己的戚姬和愛子如意,這個難題一直縈繞在劉邦心頭。

在沛縣老家,這位大器晚成的政治家又回想起當年在沛縣鬥雞走狗,喝酒賭錢時的簡單快樂。因此他專門讓人挑選了一百二十名沛縣少年,教他們唱大風歌並且親自擊築伴唱,甚至跟著跳舞。

詩歌的前兩句,劉邦抒發了自己的沖天豪情,最後一句話鋒一轉說出了自己的隱憂“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異姓王們被消滅了,但是他的那些子侄們還都很稚嫩,能不能守住劉氏的江山,萬一呂氏作亂誰又來壓制他們?


自己行將就木,對於這些事自己根本就沒有精力理會了。以後會怎麼樣,自己根本沒辦法控制。。因此,小編認為大風歌意思已經說完,剩下的沒辦法明說,我們只能從史書中去體會劉邦壯士暮年的不甘心,以及行將就木的悲涼心靜。


醉美木瀆


從"祈門小謝”的答文中,看到了此話題,覺得有點意思,就也進來摻和摻和。

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改為:

大風起兮雲飛揚。

雲飛揚兮蕩虎豹。

威加海內兮歸故鄉。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古時,詩以言志,說白點就是:你有什麼想法就用嘴大聲說出來。直抒胸臆之餘,也足以將其品格抱負或心情心聲,詩以言之。

《大風歌》是大漢開國鼻祖漢高祖劉邦在打下天下後,返鄉與故人敘舊時所作的感慨之語:哈哈,其實我老早就已有抱負,只是你們當我只混混而已。從其見始皇鑾駕所言:“嗟乎!大丈夫當如此矣!”,又語: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便知老劉的心思了。一眾發小故人,既不知朕當初之抱負,也不知朕創業拼殺的艱難,現在只見到朕的威儀,卻不知朕擔心哪裡有猛士邦朕守住這萬里江山?


開評無忌


劉邦稱帝后十二年十月,他平定黥布之亂後,還軍咸陽,路過其取事地沛縣,衣錦還鄉,宴請沛地故人、父老、子弟,並高唱《大風歌》,以表現其為一代帝王的威勢。歌曰: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高歌至此泣數行下。劉邦歷經戰亂風雲,他勝利了,但前有秦亡之鑑、霸王之敗,深感創業難,守業更難,尤其是思猛士以守成,然亦患猛士之巔覆,殺韓信、彭越、平黥布,殺功臣,誅異己之後,更感到內心的空虛與落寞,故有“安得猛士”之嘆喟,此其一大憂慮。

自古帝王皆落寞,高祖《大風歌》確有他晚年唱不出口的落寞一嘆。


霧都溼氣


漢高祖劉邦《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實話實說,劉總這文學作品真的是氣勢磅礴,充滿英雄氣概和帝王豪情,令人讚歎振奮。然而,每次吟誦的時候,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看來當時劉總也太任意了吧,似乎漏掉了一句也沒有覺察到,兩千年來讓後人就這麼彆扭地欣賞著他的千古絕唱。今天,就借頭條的平臺,冒犯他的尊嚴,添補一句,算是狗尾續貂吧!"大風起兮雲飛揚,旌旗卷兮戟亮晃。威加海內兮歸故土,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從句式對稱看,應該補第二句,反映軍隊的氣勢,此乃劉邦創基業稱帝之根本,也與第四句內容相呼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