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報道,全球約20億人曾感染乙肝病毒(HBV),其中2.4億人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約有65萬人死於HBV感染所導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肝細胞癌。我國也是乙肝人群高流行區,2006年全國乙肝血清流行病學調查表明,我國1~59歲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為7.18%,據此推算,我國有慢性HBV感染者約9300萬人。

乙肝傳播方式

HBV主要經血(如不安全注射等)、母嬰及性接觸傳播。

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現在由於對獻血員實施了嚴格的HBsAg和HBV-DNA篩查,經輸血或血液製品引起的HBV感染已較少發生;經破損的皮膚或粘膜傳播主要是由於使用未經嚴格消毒的醫療器械、侵入性診療操作、不安全注射(特別是注射毒品)等;其他如修足、紋身、扎耳環孔、醫務人員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也可傳播;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分娩期間,接觸HBV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導致傳播,但隨著乙肝疫苗聯合乙肝免疫球蛋白的應用,母嬰傳播已明顯減少;與HBV陽性者發生無防護的性接觸,特別是多個性伴侶者,感染HBV的危險性也會增高。

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所以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工作(包括共用計算機等辦公用品)、握手、擁抱、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是不會傳染HBV的。

之前也有患者問過小編,HBV是否會通過蚊子傳播呢?經過查閱大量資料後發現,目前流行病學和實驗研究並未發現HBV能經吸血昆蟲(蚊子和臭蟲等)傳播。

預防乙肝

目前,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最有效、經濟的方法,可降低繼發性肝硬化和肝癌的患病率。那麼哪些人群需要接種乙肝疫苗呢?據悉,新生兒若及時接種乙肝疫苗,90%~95%的感染可被阻斷,所以我國預防乙肝的主要策略是對嬰幼兒開展乙肝疫苗免費接種。乙肝疫苗的接種對象除了新生兒、嬰幼兒外,還包括15歲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危人群(如醫務人員、經常接觸血液的人員、托幼機構工作人員、接受器官移植患者、經常接受輸血或血液製品者、免疫功能低下者、HBsAg陽性者的家庭成員/男男同性性行為、有多個性伴侶者和靜脈內注射毒品者等)。

根據2015年我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國外指南,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種3針,按照0、1和6個月程序,即接種第1針疫苗後,在1個月和6個月時注射第2和第3針疫苗。新生兒接種第一針乙肝疫苗要求在出生後24h內,越早越好。新生兒的接種部位為臀前部外側肌肉內或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兒童和成人為上臂三角肌中部肌內注射。

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曾有HBsAg陽性的新手媽媽諮詢小編是否可以給新生兒哺乳?

對HBsAg陽性的母親所生新生兒,應在出生後24h內儘早(最好在出生後12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劑量≥100IU,同時在不同部位接種10ug重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個月和6個月時分別接種第2和第2針乙肝疫苗,可顯著提高阻斷母嬰傳播的效果。

新生兒在出生12h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後,可接受HBsAg陽性母親的哺乳。

另外,如果母親本身HBV-DNA水平較高(>106IU/mL),在妊娠中後期可以服用抗病毒藥物,使產前血清中HBVDNA水平降低,從而提高新生兒的母嬰阻斷成功率。

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乙肝疫苗接種成功以機體產生乙肝表面抗體為準。那麼,為什麼有些人打了乙肝疫苗卻沒有產生抗體呢?是否應該重新打疫苗呢?

首先,我們看一下打了乙肝疫苗不產生抗體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呢?

1.人的因素

有些人自身免疫力低下,或者是在注射乙肝疫苗期間服用過免疫抑制劑,在注射疫苗後,身體無法根據病毒產生相應量的抗體,或者產生的抗體含量很低,以致於檢測儀器根本檢測不到,所以顯示了抗體陰性。

有些人打了3針乙肝疫苗後未檢測到抗體,但再次接種後形成了抗體,這種一般屬於免疫應答遲緩,即產生抗體相對較晚,需要重複接種乙肝疫苗才能形成抗體。

也有些人曾經感染上了乙肝病毒,但是由於身體免疫力較強,感染的乙肝病毒含量少,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乙肝症狀,檢測儀器也因為體內病毒含量過少而未查到,如果您是這種情況,那麼需要注意了,雖然看起來沒有感染乙肝,但可能是隱匿的感染者,比如處於急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窗口期,或者乙肝病毒感染的恢復期。

還有些人由於個人先天因素或者出現免疫耐受,抑或注射乙肝疫苗後人體不能有效識別乙肝病毒,接觸乙肝病毒後體內的免疫系統認為乙肝疫苗是我們身體自身的物質,未能對乙肝病毒做出適當的應對措施,因此也就不會產生抗體。

2.疫苗的因素

前陣子搞得沸沸揚揚的疫苗事件還餘波未消,假如所打的乙肝疫苗本身質量有問題,也可能會造成機體無法順利做出應對產生抗體。另外,由於不同人對乙肝病毒的反應不同,需要的乙肝病毒量也不同。一般而言,在打了3針的乙肝疫苗後,90%的人會產生抗體,但也有人會因為劑量不足,使得機體不足以產生抗體,這類人往往免疫功能正常,只是需要的乙肝病毒劑量比一般人高而已。疫苗是一種蛋白質,必須保存在2~8℃範圍內才最穩定,如果在儲存、運輸和使用過程中所處溫度過低或過高,使疫苗凍結或凝結,其免疫效果就可能降低或喪失。

3.接種因素

接種部位不在上臂三角肌,接種程序未選用“0、1、6個月”最佳方案,也可能導致無應答。

4.檢測儀器及方法

檢測乙肝疫苗的抗體有很多種方法,每種方法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可能不同,可能這種方式測不出來,換一種方式就能檢測出來。所以碰到抗體陰性的情況,不妨換一種檢測方式,如果仍然為陰性,則需要考慮以上兩方面因素了。

除了以上因素外,接種乙肝疫苗後未產生抗體,也可能跟體內乙肝病毒的變異有關。

打了乙肝疫苗卻不產生抗體腫麼辦?

那麼,打了乙肝疫苗後抗體為陰性時應該腫麼辦呢?

大醫院的儀器設備相對比較多,精確度比小醫院的可能要高。有時候可能因為抗體濃度太低,檢測儀器精密度不高而導致無法檢測。如果您打完3針乙肝疫苗後,去了社區醫院或小醫院檢測抗體,結果發現抗體為陰性,您可以去正規大醫院再檢測一次。

2.更換乙肝疫苗品種

如果不幸遇到質量較差的乙肝疫苗,則需要換用其他品牌規格的乙肝疫苗,看是否能產生抗體。

3.加大劑量

某些免疫功能正常的人體可能需要比一般人大的劑量,如果您之前打的乙肝疫苗是5ug或10ug的乙肝疫苗製劑,您可以選擇20ug的乙肝疫苗。打完3針後再去檢查是否產生了抗體。

4.加註一針

如果您已經打完3針乙肝疫苗,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多次檢測抗體均為陰性,可以在第12個月再加註一針,然後再去檢查抗體。如果只打了1針或者2針乙肝疫苗,可以繼續按照0、1、6的順序繼續打下一針,等3針打完再去檢查抗體。

5.改變接種途徑

首選上臂三角肌肌內注射,有報道對肌內注射疫苗後無應答者可改為皮內注射,可提高抗體陽性率。

6.與其他疫苗或免疫輔助劑聯用

在接種乙肝疫苗同時,合用卡介苗或牛痘苗,小劑量的細胞集落刺激因子,可能增加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

如果加註一針或加大劑量接種乙肝疫苗,仍然沒有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應進行乙肝5項、HBV-DNA、ALT水平檢測,如果檢測結果發現患者已經感染了乙肝病毒,但是產生的抗體量極其微弱,酶聯免疫等先進方法也無法將其檢出,屬於隱匿性乙肝病毒感染,或者乙肝病毒處於變異期,常規檢測方法或檢測試劑不能將其檢出,或不與其發生反應。

總之,接種乙肝疫苗後不產生乙肝表面抗體,排除機體免疫應答遲緩因素外,更需要重視隱匿性感染、機體免疫耐受,以及乙肝病毒的變異等因素,必要時,進行乙肝5項、HBV-DNA、ALT水平檢測聯合測定,探明原因,進行相應治療。當排除隱匿感染、機體免疫耐受因素後,對乙肝病毒疫苗應答遲緩患者,應重複接種或增加接種劑量,有利於提高機體對乙肝疫苗的免疫應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