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曹操愛才如命,那為何有人說他一生都沒有向諸葛亮拋過橄欖枝?

不死之身笑看世事輪迴


曹操愛才是沒錯,諸葛亮有才也沒錯,但是酒香也怕巷子深,諸葛亮和曹操隔得太遠,註定難有交集。

當時劉備正在荊州落難,無人可用,求財若渴之下,在徐庶的推薦下才去找的諸葛亮。而這時候正是最鼎盛的一段時間,幾乎是雄霸北方,劍指東南。

他並不缺人才,很多人才都聽聞他的名聲紛紛來投,雖然曹操手下有一大批傑出人才,但是這裡面的人才沒有一個是被“請”來的,而此時的他已經有了很高的地位,就算是聽聞了臥龍的名聲,也不會特別心動,更何況自己忙於戰事,去請對方則更加不可能了。

當然,以曹操的地位完全可以以天子名義徵召諸葛亮,就像徵召司馬懿那樣。但是諸葛亮僅僅是一落魄士族子弟,要權勢沒權勢,要背景沒背景,甚至就連舉薦他的人就僅僅只是徐庶這樣的邊緣人士。

你再看看曹操帳下謀士,幾乎都是靠著關係上來的,要麼是潁川集團,要麼是成名在外,要麼是荀彧這樣的名士舉薦。換句話說,諸葛亮沒資源。

其實孔明名聲沒有想象的那麼大,什麼管仲、樂毅,那是他自己標榜的,可沒多少人這麼認為,即使他很出名,那也僅限於荊州一帶。

從信息傳遞方面來說,古代要想在兩個地區進行信息交流是非常困難的,一次簡單的跨州郡活動就需要幾十天。我們今天喜歡說一句話,網絡和交通拉近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古代的情況則是落後的信息傳遞方式以及落後的交通狀況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根據相關記載,臥龍的名聲只侷限於荊襄一帶(已經很不容易了,畢竟他是一直隱居生活),跨地區的名聲就沒有那麼響亮了。

這種狀況必須換著角度理解,對於今天來說,我們對於本國的明星非常熟悉,那麼對外國名聲又瞭解多少呢?而古代時期的跨州郡無異於我們今天的跨國(除去護照程序)。所以對於曹操來說,孔明只不過是在某一瞬間聽說過一句的“無名小卒”,自己的手下已經有了例如郭嘉荀彧這等曠世奇才,又有什麼必要長途跋涉去請一個不知道幾斤幾兩的人呢?

其實你想想也是,當時諸葛亮不過二十幾歲,就在南陽躬耕,沒多大名氣也正常。

還有一點,諸葛亮之前是劉表的人,他的叔叔在劉表帳下做官,他媳婦而是荊州名士黃承諺的女兒,妥妥的荊州集團,曹操也不好去挖牆腳啊。先不說劉表會不會同意別人來自己的地盤挖人才,就算是對“挖牆腳”一事不聞不問,曹操也不會貿然將一位敵派人才拉入自己陣營,這是他在長期鬥爭中養成的一種思維“慣性”,所以即使知道有這樣的人才存在,曹操的理智還是戰勝了對人才“興趣”。曹操這個人,我們給他最多的評價就是多疑,但是想要在紛亂的政治形勢下獲得勝利,多疑是必不可少的領導者品質,如果跟所有人都袒露心扉,那麼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等到他拿下荊州的時候,劉備早已經把諸葛亮納入帳下,他就更沒有機會了。

其實如果諸葛亮去了曹營,估計比徐庶好不到哪去,畢竟曹操帳下人才濟濟,想要出類拔萃,很難的。


白話歷史君


在三國中,劉備軍中最缺乏人才,尤其是文人,當時諸葛亮是劉備軍中第一人。不過讓人奇怪的是,愛才如命的曹操,竟然沒有招攬過諸葛亮。

在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不曾去請諸葛亮,在諸葛亮出山後,曹操想過降服趙雲和關羽,卻沒有打諸葛亮的主意,這又是為何呢?


諸葛亮出山之前,曹操為何不招攬諸葛亮?

原因一,諸葛亮身邊的朋友當時多隱士,無人推薦。諸葛亮最終能夠來到劉備身邊,其實多虧了他的朋友徐庶和司馬徽。水鏡先生司馬徽見到劉備時,就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之後徐庶也推薦了諸葛亮。

那麼為什麼有人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而沒有人向曹操推薦諸葛亮呢?

諸葛亮隱居的地方在南陽,應該是今天的襄陽一帶,這個地方在當時是劉表的地盤,所以曹操無法在當地招賢納士。

再者,諸葛亮結識的大多是潁川之人,這些人與曹操也少有往來,而且這些人是隱士,沒有辦法接觸到曹操。劉備在新野時,遍訪當地名士,諸葛亮這才被推薦給了劉備。

讓人更為不解的是,曹操後來想要招降劉備的得力干將關羽和趙雲,卻為何沒有打諸葛亮的主意呢?


曹操不拋橄欖枝給諸葛亮的真正原因。

首先,諸葛亮是一個曹操永遠得不到的人才,這一點曹操應該是知道的。

當時的曹操比起劉備,無非是勢力更為雄厚,這點諸葛亮自然也是清楚的,不過諸葛亮並沒有因此選擇曹操,可見那些物質上的東西是無法讓諸葛亮動心的。

關羽和趙雲是武將,武將一般很看重義氣,所以曹操用真心相待,還有可能得到他們。但是諸葛亮在隆中靜觀局勢多年,如果他選擇了劉備後,再跟了曹操,那麼曹操也不能放心用他,誰知道他是不是來禍害曹操的。


再者,諸葛亮在劉備軍中的地位,僅次於劉備,就是劉備手下的張飛、關羽這些人都要聽他的。而在曹操這裡,和諸葛亮地位相當的人很多,曹操給不了諸葛亮像劉備那裡那樣的權利和地位。

而且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如果諸葛亮能夠因為利益,忘記劉備的知遇之恩,那麼這樣的人才是很危險的,如果別人給的好處多,隨時有可能背叛曹操。

其實不是曹操不想得到諸葛亮,而是他知道就算是自己得到了諸葛亮,他得到也不是自己欣賞的那個諸葛亮。


斯幽說歷史


曹操愛才是事實,不是傳說,但他和諸葛亮卻沒什麼交集。在正史中,諸葛亮出山前,曹操壓根就沒有聽說過諸葛亮,而且曹操一直也沒有評價過諸葛亮,就更談不上罵什麼諸葛村夫了。

諸葛亮是徐州琅琊人,189年,時年8歲的諸葛亮喪父,他和兩個姐姐以及弟弟諸葛均跟著叔叔諸葛玄去豫章赴任。不想袁術用別頂替了諸葛玄,諸葛玄只好帶著他們投奔劉表,在荊州定居生活。

而這時的曹操剛在中原起兵,涿鹿中原。194年,曹操發兵攻打徐州牧陶謙,所過之處雞犬不留。聽聞曹操屠戮家鄉,諸葛亮必然對曹操心懷怨恨。

197年,叔父諸葛玄去世,諸葛亮兄弟姐妹四人就失去了依靠,如何解決生計問題成了頭等大事。

當時諸葛亮16歲,所以兩個姐姐已經到了適婚年齡。大姐嫁給了荊州望族蒯祺(後被孟達所殺),二姐嫁給了荊襄著名隱士龐德公的兒子龐山民,嫁的都是大戶人家。有兩個姐姐照應著,諸葛亮和諸葛均這兩個小舅子的日子應該過得還算不錯。

這從諸葛亮後來的生活中也能看出:他在鄉野耕讀,不僅能養活弟弟,還能四處結交荊州士人。沒過多久,諸葛亮娶了黃承彥的女兒,又和荊州牧劉表攀上了親緣關係(劉表是諸葛亮的姨夫),這都和姐姐嫁了大戶人家有很大關係。

等到諸葛亮生活安頓下來時,天下形勢已經大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又擊敗袁紹,基本統一了中原地區。孫權年少英雄,坐領江東,基業穩固。西北馬超、漢中張魯、益州劉璋割據一方。左將軍劉備依附荊州劉表。

而荊州在劉表的治理下雖然表面上風平浪靜,但卻暗流湧動。諸葛亮認為曹操必然染指荊州,而劉表不是成事之主,所以他一直耕讀鄉間,以待明主,而不是憑藉人脈關係在荊州官場混個一官半職。

這樣低調的諸葛亮,曹操能知道他麼?顯然是不能的。即便客居荊州多年的劉備也是多方打聽才知道有“臥龍”這麼一號人物。

更主要的是,曹操還顧不上考慮荊州。在南征前,曹操的主要目標是剿滅袁紹殘餘勢力和北擊烏桓,同時內部鎮壓反對勢力,殺了孔融。荊州是個什麼狀態,分為幾個派系,有哪些人才,這對於曹操來說還是白紙一張。

那麼諸葛亮出山後,曹操為何不招攬他呢?

諸葛亮剛剛出山輔佐劉備的時候,也並不像演義中那樣神乎其神,他並不是劉備的軍師,而是主要負責和東吳的外交工作。赤壁之戰後到劉備託孤前,諸葛亮一直處理政務,兼顧後勤工作。

曹操最後一次和劉備交戰是在漢中,而當時諸葛亮在成都督運糧草物資,並沒有親臨前線。所以曹操對諸葛亮並不瞭解,只是知道劉備身邊有這號人物,但到底有多大本事,不是很清楚。

漢中戰敗後,曹操沒過多久就去世了。


石頭說歷史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相信許多友友對這個問題也感興趣。

好多人說曹操是奸臣,諸葛亮是忠臣,諸葛亮是不會去伺候曹操的。甚至有人會說諸葛亮出山就是為了消滅曹操,匡扶漢室的。

沒有史料記載究竟為何曹操沒有去聘請諸葛亮,或者說有人向曹操舉薦過諸葛亮,但我想問題可能沒有上面說得那麼簡單。

01

漢代察舉制度

漢末時期選人用人採用察舉制,地方官吏發現人才,層層上報,朝廷集中考核任用。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父母早亡,與弟弟諸葛均一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荊州劉表。諸葛玄病逝;諸葛亮躬耕隴畝 , 平日好念《梁父吟》,又常以管仲、樂毅比擬自己,當時的人對他都是不屑一顧,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好友相信他的才幹。

從陳壽的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雖然自負才高,卻沒有人賞識,這裡主要是指有資格舉薦的人不認可。像徐庶,崔州平以及向劉備說“伏龍鳳雛,得一可得天下”的司馬徽,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等等,雖然知道其才能,是沒有資格舉薦的。

02

曹操的唯才是舉

曹操愛惜人才,打破了察舉制的選人用人方式,讓出身寒微的戲志才,郭嘉等人才有了出仕的機會。

前期,主要是通過荀彧等人的轉介紹,招攬了大量人才。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許縣,其人才的範圍侷限在許都及周圍,曹操手下的謀士和戰將多來自許都,穎川郡,南陽郡,亳州,溫縣,清豐與陳留等地。當時的曹操初露頭角,尚未得到天下人的認可,主動投奔的人並不是很多。

從年齡上看,196年曹操奉迎天子建都許縣,諸葛亮(181--234年)此時僅僅十六歲。

從地域來看,究竟南陽臥龍崗在歷史上是屬於河南南陽還是湖北襄陽有爭議。但從其依附荊州劉表來看,當時屬於襄陽的可能性大一些。不是曹操控制的勢力範圍,因而能被轉介紹給曹操的幾率很小。

到了曹操下令“唯才是舉”的時候,已經是赤壁大戰之後的事啦。

此時的諸葛亮已經出山,跟隨劉備開始闖蕩江湖啦。

劉備也是因為依附劉表,屯軍新野,通過徐庶的舉薦才知道諸葛亮的。新野距離隆中大約二十多里。

諸葛亮出山時,僅僅二十六歲。

此時的曹操,已經是第一大佬啦,戰將如雲,謀士如雨,牛叉的很。許多有想法的人,都是來抱大腿的。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又不屑於毛遂自薦。

因而,就沒有機會一起共事啦。

03

三分天下的戰略

我在回答別的問題時有個臆斷,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其下策。

我分析其上策是追隨曹操,平定江南孫權,一統天下,即便是曹操做了皇帝,也可以實現一統中國,穩定社會,結束民不聊生的混亂狀況。

中策是依附孫權,像其兄諸葛瑾一樣輔佐東吳,取荊州,益州,佔據南方,與曹操對峙,靜觀其變,然後逐鹿中原,統一中國。

下策才是《隆中對》說的三分天下。這樣成就了劉備的霸業,但中國一統的步伐就延遲啦。漢室已經名存實亡,僅僅是曹操孫權不姓劉而已,就是劉備想啥,諸葛亮難道不清楚嗎?

真有那一天,劉備會把皇帝的機會還給獻帝嗎?如果不能,跟曹操,孫權又有啥區別,就因為姓劉嗎?

遺憾的是,曹操,孫權都沒有及時與諸葛亮溝通,失去了這一歷史機遇,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不可否認,諸葛亮是扭轉乾坤的歷史人物。

至於說三顧茅廬是諸葛亮想抬高自己的身價,這不無可能。但可能考慮更多的是“三分天下”的後果。

諸葛亮是期望成就一番歷史事業的,他清楚再不出山就沒有他的機會啦。一旦曹操攻佔了荊州,順勢東下江南,那就是“Game over"啦!

這可能是諸葛亮三顧茅廬才出山的原因吧。

諸葛亮也是品行高尚的人,從一而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當之無愧的。

六出祁山是“不可為而為之”,恐怕諸葛亮最大的遺恨不一定是沒有剿除漢賊曹操,而可能是三國鼎立導致了中國長久的動亂吧。

曹操與諸葛亮之所以一生不能共事,是前期沒有機會結識,後期作為對手,都清楚不可能妥協吧。


豹眼看歷史


蟹妖~~

諸葛亮出生於181年,這一年,曹操已經26歲了。建安六年,當諸葛亮躬耕南陽之時,曹操已經46歲了,並且已經擊敗了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征劉表。這個時候的曹操基本上是人才濟濟,文有荀彧、程昱、郭嘉、荀攸、毛玠、賈詡、司馬懿等。

而諸葛亮不過是一個還沒有任何建樹的小白。儘管他自比管仲、樂毅,但那是自比,不是別人對他的評價。並且,從劉備三顧茅廬來看,諸葛亮性情高傲,即便曹操向他拋出橄欖枝,他也不會去。畢竟,他自詡高潔,而曹操是一個漢賊。

曹操的團隊已經不需要一個還沒有證明自己的小白,他的團隊已經配合的十分默契,所以,曹操沒必要再添一枚謀臣。


瓊林夜話


曹操雖愛才,但愛的是能為我所用之才,而曹操深知,但凡追隨劉備的人才不是好挖的,之前關羽被曹操俘獲就沒將其留住,何況諸葛亮,就徐庶進曹營也是以徐庶的老孃為餌騙過去的,曹操也想以收徐庶的辦法收了諸葛亮,可惜諸葛亮提前把家小轉移了,曹操也直能幹瞪眼,罵諸葛村夫想到他頭前去了。

要說曹操鄙視諸葛亮,那是曹操不瞭解諸葛亮,諸葛亮家諸葛氏是鋃琊望族,諸葛亮的祖父、父親、叔叔都是在漢朝做官的,所以諸葛亮受的教育也不比曹操差,要說曹操沒有向諸葛亮伸橄欖枝,只是曹操就沒機會,也深知諸葛亮作為劉備營中舉足輕重的核心人物,是不可能為他所用的。


夏有涼風61



片言卻似轟雷震,能使南陽起臥龍。諸葛亮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自幼博學多識,精通兵法。常自比管仲樂毅,有神鬼莫測之才。劉備自從得到諸葛亮後,便如魚得水。無論是博望坡、赤壁,還是爭奪荊州、入主益州,都十分順風順水。

曹操也是三國的謀略家、軍事家,也是曹魏政權的奠基人。他一生愛才,曾未得到徐庶而囚禁其母親,為了得到更多的人才,曹操也是費盡心思。然而視才如命的曹操,為何一生都沒有向諸葛亮拋過橄欖枝呢?個人認為這是有著深刻原因的,以下依據演義內容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操在諸葛亮出山之前自顧不暇。諸葛亮本人約181年出生,八歲喪父,跟著自己的叔父諸葛玄一起投奔南陽的袁術。袁術讓諸葛玄到豫章去赴任,只可惜朝廷又派遣朱皓代替諸葛均。無奈之下,諸葛玄只能帶領諸葛亮、諸葛均(弟)前往荊州投靠劉表。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因病去世,諸葛亮便在隆中隱居,抱膝讀書,又結識石光元、催周平、司馬徽等荊州名仕。諸葛亮確實學富五車,又常自比管仲樂毅。


而曹操在這段時間也是深陷戰爭泥潭,無暇他顧。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參與平定黃巾起義,後來因刺殺董卓而被通緝,不得不到家鄉募兵。後來參與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初平四年(193年),曹操大敗袁術。同年,曹操父親路過徐州,卻被陶謙部下殺害,之後曹操便參與了長達兩年的徐州爭奪戰。建安二年( 197年),曹操討伐張秀,次年曹操迎取漢獻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建安四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展開決戰。直到建安七年,袁紹方才病死,而其餘黨還沒有清除。而在建安六年,劉備就三顧茅廬,請得諸葛亮出山。因此從時間上看,曹操並沒有機會向諸葛亮拋灑橄欖枝。況且曹操深陷北方戰爭泥潭,諸葛亮遠在南方,真的是鞭長莫及。


其次曹操身邊並不缺乏高瞻遠矚的謀士,而諸葛亮又屬於荊州派系。曹操一向注重人才,早在平定袁紹初期,荀彧就前來投靠。荀彧被稱為有王佐之才,為曹操規劃了一條完美的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又曾建議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可以說荀彧功不可沒。

不僅如此,荀彧還向曹操推薦了鍾繇、荀攸、陳群、郭嘉等一大批謀士。尤其是郭嘉,人稱其有神鬼莫測之才。更有人說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言外之意郭嘉之才高於諸葛亮。


反觀諸葛亮,他高臥隆中、抱膝讀書,更是遠在荊州。而那裡是劉表的地盤,並非曹操勢力範圍,劉表更不會允許曹操到荊州去挖掘人才。據說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和劉表也是有親戚的,這些曹操不可能不顧及。曹操用人一向多疑,即便有才也要站在他的立場上。比如楊修父親楊彪,就不同意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對曹操也有相當的不滿,因此楊修才飛來橫禍。諸葛亮遠在荊州曹操並不能確定他是否是自己人,因此不會輕易拋灑橄欖枝。


最後諸葛亮隱居隆中與世隔絕,並非聲名遠揚,況且曹操並非他的明主。諸葛亮高臥隆中,一者讀書學習深造,二者等待時機和他的明主。當時諸葛亮雖然學有所成,然而他的名氣還不是很大。劉備在遇見徐庶之前,都不知道諸葛亮這個人,更不知道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劉備曹操同時在北方征戰,劉備都不知道天下有如此大才,曹操估計也不知道。因此曹操向諸葛亮拋灑橄欖枝,也就更無從說起了。


再者說諸葛亮是等待自己的明主,在他看來自己的主人要德高望重,有仁德俠義和愛民之心的有德之君。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四處征戰討伐,欺君弒後(皇后),行不義之事。這在諸葛亮看來,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諸葛亮一心擁護漢室,為拯救大漢河山而奔波,他是不願意追隨曹操的。因此即便曹操向諸葛亮拋灑橄欖枝也沒有用,他們互相都不是彼此的菜。

你是如何看待諸葛亮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操是很愛才,關於他愛才的故事也很多,比如當許攸來投奔他的時候,他激動的光著腳就出來迎接。關羽在他麾下的時候,他是極力拉攏,對關羽真是好的沒話說。他的一首《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讌,心念舊恩。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道出了他的志向以及對人才的渴求。

曹操獲得人才有幾個途徑:

一是毛遂自薦,人才慕名主動來投奔,比如大謀士荀彧,許褚等


二是戰勝後吸納戰敗方的人才,比如程昱,張遼等

三是自己的家族親信和自己地盤招攬的,比如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休,司馬懿等

四是慕名主動招攬,比如徐庶。

我們再來看諸葛亮,諸葛亮是很有才的,而且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這樣的自命不凡的人怎麼肯久屈人下呢,他如果投奔曹操,只能是眾多謀士中的一員,所以諸葛亮肯定不會主動投奔曹操。諸葛亮出山沒多久就碰上了曹操南下的大軍,並且和東吳聯手擊敗了曹操。諸葛亮也沒有作為戰敗的一方等待曹操招攬。曹操知道諸葛亮有才,但是也明白他終究不能為自己所用,所以也就沒有費盡心思的去挖劉備的牆角。


雄觀歷史


這主要是曹操的出身和經歷所決定的。縱觀曹操一生,愛才如命、不計前嫌是真,但他基本是求才、遇才,幾乎沒有親自請過才,在他的意識裡,可能沒有登門求賢這回事。曹操祖父是有名的四朝宦官中常侍曹騰,其父曹嵩(騰養子)官至太尉,曹操是名付其實的官宦子弟。二十歲舉孝廉,進入官場。漢靈帝光和年間,參加鎮壓黃巾起義,此後或官或隱,名聲愈大。董卓進京,曹操認為不是同道,認同袁紹,起兵討伐。討伐失敗則自立門戶,迎漢獻帝,挾天子令諸侯,主當時之沉浮。實事求是地講,曹操手下,謀士雲集,猛將如林。就像1990年代的意大利足球隊,曹操每臨戰陣,都為聽誰謀,遣誰戰要平衡一番。而同期劉備陣營,則如阿根廷足球隊,雖有勇將謀臣可用,但人數上則差的很多,每每臨敵捉襟見肘。在這種情況下,劉備一個沒落貴族後裔,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去三顧茅廬請諸葛亮是不會有什麼思想包袱的,而曹操這個被當時頂尖文武團隊包圍、長諸葛亮二十六歲、已經功成名就之人,應不可能去劉表的地盤訪賢。再者,曹操經常下求賢令,希望得到天下人才的響應,這在一定程度上,應該間接向諸葛亮發過邀請函。但可能因消息閉塞或諸葛亮不願事事曹營我未能實現曹操、諸葛亮聯手。



二曲人


因為諸葛亮是曹操永遠都得不到的那個人,既然得不到,曹操也不想別人得到,更不想因此而栽在諸葛亮手裡,因此只能罵諸葛亮為諸葛村夫了。

曹操是豫州沛國譙郡人,今天的安徽毫州人,諸葛亮是徐州琅琊郡陽都人,今天的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兩地相距並不是很遠,約有400公里左右。



公元189年,8歲的諸葛亮父親去世,諸葛亮與弟弟諸葛均跟隨叔父諸葛玄離開家鄉陽都去投靠荊州牧劉表,5年以後,身為兗州刺史的曹操,因為自已的父親被徐州牧陶謙手下人所害,因此兵發徐州,一路攻打徐州,一路屠城,弄得整個徐州雞犬不寧。

遠在荊州的諸葛亮聽聞自已的家鄉被曹操屠城,出於對家鄉親人的擔心,13歲的諸葛亮心中泛起一股對曹操莫名其妙的恨,至少在當時,曹操在少年諸葛亮心中就是一個殘暴的劊子手。



三年之後,叔父諸葛玄去世,16歲的諸葛亮一下子就成了孤兒,諸葛亮承擔起家族的責任,在襄陽隆中一邊耕讀,一邊結交豪傑,諸葛亮雖父母早亡,家道中落,但是仍然沒放棄救國救民、建功立業的雄心。

而公元197年的曹操時任兗州牧,剛剛從洛陽將大漢天子漢獻帝迎立到許昌不久,以挾天子而令諸侯的姿態,正處於事業的發展期,這一年,曹操已經有了荀彧、荀攸、郭嘉、程昱等謀士,而且此時曹操的腳步最遠也就是到達荊州最北邊的南陽郡攻打張繡而已,並因為自已的好色而折損了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愛將典韋。



而公元197年的劉備,正因為在前線與袁術對峙,導致後方的呂布偷襲了下邳城,剛剛接手徐州牧沒多久的劉備,厚著臉皮投降了奪取他城池的呂布,並被呂布安置在小沛,很難想像劉備與呂布,位置來了個大顛倒。

十年後,27歲的諸葛亮已經荊州本地小有名氣,不僅熟讀經書,而且交際廣範,與荊州本地大大小小的士族豪強都插上了一點點親戚關係,比如諸葛亮的大姐嫁給了蒯越和蒯良的兄長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德公的長子龐山民,自已娶了黃承彥的女兒黃月英。



諸葛亮不僅自比管仲、樂毅,而且還在襄陽隆中勾畫出他未來主公的三十年戰略規劃《隆中對》,並且如願以償的選擇了劉備作為主公,並以三顧茅廬的方式正式出山輔佐劉備。

而207年的曹操正忙著收拾北方的袁家殘餘勢力,並且長途跋涉,不遠千里對北方的烏桓進行最後的打擊,本來曹操北伐還擔心南方的劉表劉備等人攻擊後方,在郭嘉神一樣的判斷力及勸說下,曹操放心北伐,終於在當年年底徹底平定北方勢力,曹操終於雄據天下十三州中的八州。



可惜的是,最懂曹操的謀士郭嘉在回軍的路上染病身亡,曹操失去了他一生中最懂他心性的謀士,也同樣是在這一年回軍的路上,曹操揮筆寫下一首詩,這首詩的名字叫《龜雖壽》,其中有一句話是這樣寫的: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這個時候的曹操,雄心萬丈,拿下整個北方,接下來就是南方,然後就是統一中國了,不過曹操還是有點力不從心的感覺,這一年,曹操已經52歲,他壓根就沒有想到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會在南方一個叫赤壁的地方大敗,更沒有想到南方還有一個叫諸葛亮的臥龍,將來會成為他最大的對手之一。



曹操第一次聽到諸葛亮這個名字,估計是在赤壁之戰,劉備征服荊南四郡後,按照歷史來說,赤壁之戰中壓根就沒有諸葛亮多大的事,唯一有關的就是在赤壁之戰前,是諸葛亮代表劉備到東吳與孫權談聯盟的事。

不過當時的曹操心中裝的是整個天下,他壓根就看不到諸葛亮的存在,即使他在收降荊州後,聽蔡瑁等人提起諸葛亮,也不過就是打個哈哈而已,畢竟當時的曹丞相,征服北方,拿下荊州,只要再進一步打敗劉備和孫權,天下就收入囊中。



而對於諸葛亮來說,曹操就是另一個世界的惡人,從諸葛亮記事起,曹操就是個屠城的惡人,與諸葛亮這個正人君子的楷模相差甚遠,諸葛亮敬佩的是管仲、樂毅這樣的將相,而不是曹操那樣的真小人。

所以,諸葛亮與曹操兩人,既是落花無意,又是流水無情,相當於一個世界的兩條平等線,永遠也沒有相交的可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