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上加速度、攤主有大數據,菜市場的生存哲學和人間煙火氣

近日一則新聞火了:媒體報道,因疫情2個月沒開門,湖北一男子回店裡發現,菜攤變成了森林,大蒜洋蔥竄出了嫩芽,蘿蔔長出綠苗,有人說:好像一座小森林。

人們留言,生機勃勃,蔬菜知道春天來了。

很多人想起了以前逛菜市場的日子。人來人往,瓜果蔬香,那裡有柴米油鹽的平仄,有落日炊煙的市井凡心。菜市場的攤販幾年如一日守著三四平米的攤位,臉上掛著未經修飾的喜怒哀樂,幾聲不經意的吆喝裡,集人間哲學和生存智慧為一體。

這裡有清晨的露,鄉野的泥,和煦的陽光。《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愛這裡:“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從來不是歷史名勝或者商業中心,而是菜市場。”

季羨林也說:“逛菜市場,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碼上加速度、攤主有大數據,菜市場的生存哲學和人間煙火氣

菜場有大師

有常出差於各個城市,走遍幾大城市的人感嘆,菜市場真是一座城市的靈魂。

他們在北方的一座三線小城裡,尋找有一身功夫的大師。誤打誤撞闖入菜市場,街頭賣肉的小販,兩旁擺攤的老人,熱心支招:我可不會功夫 ,某某地有某某人,相貌不凡,或許是大師。

兩旁是製作各種烤餅、饅頭的大爺大媽,從街頭到街尾走路約十分鐘,往返四趟,吃完了甜的、鹹的、辣的餅,觀摩、聽取了各種美食的製作過程,也找到了想找的功夫大師。

他們覺得,那些忙忙碌碌,熟悉各種美食功效、製作方法的攤主,也是生活中的大師。

有的北方人到了南方的菜市場,才發現原來蔥可以買一顆,土豆、辣椒也能論個賣。

碼上加速度、攤主有大數據,菜市場的生存哲學和人間煙火氣

不少漂泊在外的人說,下班後、週末時最喜歡去菜場轉轉,挑三五樣喜歡的青菜,是最輕鬆的娛樂。

他們說,多年來頻繁搬家,萍水相逢,習慣了和攤主維持著一種基本的禮貌關係。攤主倒也不過於熱聊,偶爾客套起幾句家鄉、工作、忙不忙的閒話,最終也以推薦菜品和瘋狂贈送小蔥結束。

菜市場裡有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活方式,有意思。

攤主也有大數據

有人分享:有陣子,因放假連著出差,很長時間沒去菜場。一站到攤前,菜場大姐和鄰攤大姐激動起來:“哎,你可有陣子沒來了,起碼三個月了!”

吃驚之餘,尷尬一笑:“每天這麼多人,你居然記得我呀?”這一問才發現有多“恐怖”,他們比我更熟悉我的生活軌跡,堪比大數據:每次,都先買幾樣蔬菜,再到對面買肉,肉要小塊,需要幫忙切成片,之後再買雞蛋,末了偶爾到對面買豆製品......

攤主夫妻並不是每次都像送小蔥時那般大氣,最小家子氣的時候是一個夏天的傍晚,因他們有事外出,去了另一個攤位,買完菜正遇上匆匆趕回的大姐。

一碰面,大姐猶如打翻了醋罈子,滿臉都是“你怎麼可以背叛我”的傷心和失望,搞得我一度不敢直視對方的目光……於是連著買了好幾個週末的菜,沒時間製作,爛了買,買了爛,陷入惡性循環的樂此不疲中……

碼上加速度、攤主有大數據,菜市場的生存哲學和人間煙火氣

熟悉後,得知他們幾年前從外地老家來到杭州打拼,兒子在外省讀大學。守著幾平米的攤位,靠賣菜,在城市安家。

忙碌之餘去菜市場轉轉,看著他們,就覺得很親切。

菜場的互聯網速度

住在高校附近的留學生也喜歡逛菜場。常有學漢語的外國留學生到菜攤前買菜,嘴裡唸叨著“西紅……星......西......” 熱心的老顧客憋不住了:“西——紅——柿”!

雖然還處在攻克漢語的初級階段,但他們開心在支付上也能扳回一局,掏出手機,掃起支付寶二維碼賊溜,利索付款,拎寶貝快樂告辭。

時間長了,攤主對於每位食客來自哪個國家,喜歡什麼美食,誰學了多久,誰要畢業了,也能瞭解個八九不離十。

菜市場裡還有外賣小哥、跑腿小哥,穿梭於熟食區。在網上,不少食客還樂意在訂單上備註“加根蔥”、“帶個辣椒”,感受菜市場的互聯網速度,享受新鮮食材帶來的滿足感。

人間煙火氣

還有菜場逛客分享,幾年前,在國外一次旅行中,下飛機一走出機場,映入眼簾的是幾把衝鋒槍,充滿了對治安狀況的擔憂。

一行人拖著行李,在汽車、摩托車尾氣中,直奔海邊的菜市場。新鮮的蔬菜混雜著魚腥味,人們熱情洋溢,心裡有了些許放鬆。

海島浮潛中突發意外,差點死在海里。坐船、救護車,輾轉到當地醫院,折騰一下午得以保命。

碼上加速度、攤主有大數據,菜市場的生存哲學和人間煙火氣

走在當地菜市場裡,看到人們在認認真真講價,還有類似故鄉米糕的食物,挑著叫不出名字的水果,和用手勢講解制作方法的攤主聊天,讓人忘記了劫後餘生的恐懼。

菜場有人間。世界再大,也要吃飯。

生活是一場修行,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有人表示,春暖花開,待疫情結束,定要一起開心去逛菜市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