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外長王正廷的榮與恥


民國外長王正廷的榮與恥

官服著身的王正廷

王正廷(1882~1961年),原名正庭,字儒堂,號子白,浙江奉化人。

1928年6月,王正廷出任南京國民政府外交部長。

此後,在民國政府內外交困中,他縱橫捭闔,簽下了《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係之條約》,使得日方終於在濟南慘案善後問題上做出讓步,但個人終不抵日軍的鐵蹄,他殫精竭慮3年多的“革命外交”,在無情的現實面前一次次蒙羞。

市民反日遊行

王家大院一片狼藉

繁華喧鬧的南京中山北路上,雲集了國民政府幾乎所有重要部門。而不遠處的薩家灣,鬧中取靜。不少高官把寓所安在這裡,既方便上班,又坐享愉悅。外交部長王正廷也不例外。

1928年12月13日,這裡的寧靜被一陣喧鬧撕碎了。

數以千計的民眾高舉反日標語,高呼反日口號,浩浩蕩蕩開進薩家灣,群情洶洶,矛頭直指外交部及其掌門人王正廷。這是首都反日會組織的反日市民大會。本來是請願的,但人數太多,情緒失控。一些人衝進王正廷的寓所,一通亂砸。汽車被毀,軍警受傷,一片狼藉。所幸,王正廷人在上海,逃過一劫。

這些天,為了了結濟南慘案善後,重訂中日關稅條約,王正廷與日本駐上海總領事矢田七太郎唇槍舌劍,焦頭爛額,據理力爭,堅守底線,談判陷入僵局。

王正廷的強硬表現,理應得到鮮花和掌聲,為何會招致民眾如此激烈的抗議,甚至揹負了寓所被毀、有家難回的恥辱呢?談判的背後,究竟有多少暗流在湧動呢?

1928年6月15日,新外長王正廷代表南京政府發表了對外宣言:“中國八十餘年間,備受不平等條約之束縛,此種束縛,既與國際相互尊重主權之原則相違背,亦為獨立國家所不許,今當中國統一告成之會,應進一步而遵正當之手續,實行重訂新約,以副完成平等及相互尊重主權之宗旨。”

7月7日,他又以外交部名義宣佈了廢除舊約、重訂新約的三項原則:已屆滿期之條約,當然廢止,另定新約;尚未滿期者,國民政府當以相當之手續解除而重定之;舊約滿期而新約未定者,另定臨時辦法而處理一切。以改訂新約的方式廢除不平等條約,成為他的中心任務。

南京政府成立

中美重籤關稅條約

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攻佔京津,北洋政府垮臺,二次北伐成功。可對於蔣介石,外交困境是他的最大心病。南京政府成立後,蔣介石面臨著黨內山頭和地方實力派的挑戰,急需列強支持,以改善國際觀瞻、鞏固新政權。為此,他不惜拋棄大革命時期已成勢的“攻勢外交”,轉而施展溫和外交。蔣介石曾幻想中日合作,然而,濟南慘案使他夢想破滅,轉而屬意於英美。

王正廷很清楚,南京政府之所以四面受敵而不倒,是靠江浙財閥和上海青幫的鼎力相助。但財政危機依然困擾著這個新生政權。近在咫尺的上海,關稅收入佔全國五成。如能攥在手裡,必將緩解財政危機。

無論從客觀緊迫性還是現實操作性看,收回關稅主權都應一馬當先。

一年來,王正廷與美方頻繁接觸,探聽底細。他很清楚:美國駐華公使馬克謨反對重訂關稅條約,得到在華投資的美國企業家的支持。然而美國在華僑民近萬人,其中十分之一是傳教士。各地教會紛紛致函白宮,敦促美國政府改善對華關係,以促進更多的中國人信教入會。教會的影響力,比起那些只認鈔票的企業家大得多。

王正廷獲悉,美國高層對中國國民革命的浪潮心有餘悸,擔心“若不願做出適當讓步,就會處於被迫讓步的境地”。由於美國輸入中國的產品以汽車、機器等高端產品為主,受眾較少,提高關稅稅率不但影響不大,反而容易博得中國民眾的好感。同時,美國政府打算力挺南京政府,以遏制日本獨霸中國的勢頭,“穩定遠東國際秩序”。

就在王正廷上任當月,美國國務卿凱洛格訓令馬克謨執行1927年10月商定的方案,通知中國“美國已準備同意將所有中美兩國在此之前所簽訂及有效的各條約中,有關在華貨物進出口的關稅、退稅、順位稅等的稅率,自1927年1月1日或新條約生效後的4個月之後,依照各條約中最後的日期為準,開始作廢無效”。

1928年7月21日,中美關稅談判正式啟動。在蔣介石的授意下,對於美方的方案,宋子文幾乎“均表贊同”,這讓馬克謨大感意外。

原來,在“蔣總司令及其他數位中央要員的強力熱心支持下”,中方迴避了可能談不攏的幾個焦點,直奔“簽約”而去。最終,中方雖然得到了關稅主權,但給美方留下了“享受與他國平等待遇”的尾巴,中方的退讓甚至超出了北洋政府的底線。

美國實現了“人都有我也有,人都肯我才肯”的談判初衷,鞏固了其在華的經濟特權。


民國外長王正廷的榮與恥

王正廷全家福

實現關稅自主

日本條件苛刻無理

不管怎麼樣,跟美國簽約終歸開了個好頭。然而,英國的態度依舊強硬。熟悉英國人秉性的王正廷認為,英方對寧案善後之所以冷漠,是要維護其在華老大的地位。要想迫其就範,必須與列強一家家單談,藉以孤立英國。於是,中方甩開英國,分別與意大利和法國的駐滬領事交涉寧案善後。這一招果然奏效。美國率先簽約,意大利簽約在即,英國政府壓力很大,不得不結束拖延,轉向速決。

8月9日,中英簽署寧案協定,規定雙方將派員重訂關稅條約。在接下來的4個月裡,德國、挪威、比利時、丹麥、葡萄牙、意大利、法國、英國、瑞典等西方國家紛紛與中國重訂了關稅條約。

不應忽略的是,這些新的關稅條約全都“一體均沾”了《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係之條約》裡的“最惠國待遇”,維持了在華特權。當時輿論指責甚多,報端有評:“不訂新約,中國有益無損,訂新約,中國有百害無一利,比國賣空,中國則付出實利以買空。”然而,在蔣介石看來,收回關稅自主權是一場勝利,其在“精神上之安慰,實非筆墨所能形容”。

事實上,實現關稅自主,絕不僅僅是一場精神上的勝利,它結束了80年來中國無權行使關稅自主權的局面。只剩一個國家尚未就關稅問題與中國談判修約,那就是日本。與日本的談判,焦點在於濟南慘案的善後。日方提出的善後處理條件苛刻無理,被王正廷一口回絕。

接踵而至的打擊,令日本駐華公使芳澤謙吉氣得兩天沒睡好,連蔣介石宴請各國駐華使節的招待會也拒絕出席。

就在濟南慘案交涉的同時,國民政府外交部照會日方,聲明1896年《中日通商行船條約》和1903年《中日通商行船續約》期滿,將“根據平等相互之原則,商訂新約”。

新約未訂前,將按“中華民國與各外國舊約已廢新約未成前之臨時辦法,宣佈實行”。

不巧的是,日本田中義一內閣奉行對華強硬政策,不僅對中國單方面廢約行動不予承認,而且還將實行臨時辦法說成是“蔑視國際信義之暴舉”。王正廷極為震怒。

殫精竭慮與日交涉

因“9·18”辭職

王正廷藉助其在日本國內的豐富人脈和活動能力,委派特使赴日,兩次會見田中義一,並遍訪各界要人,發表文章、辦懇談會、大造輿論。他了解到,日本政界有許多人認為,佔領濟南耗費巨資,收益甚微,激起中國反日浪潮,導致中日貿易衰退。

田中內閣迫於壓力,正在尋求退路。這猶如一顆定心丸,令他在面對記者提問時更加遊刃有餘,甚至表示要到國聯大會上申訴。

王正廷的強硬與遊說見效了。田中內閣不得不派出代表赴南京,與王正廷舉行會談。不過,日方在撤兵問題上拒不鬆口,又堅決主張舊約延期10年,談判陷入僵局。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王正廷的公寓被砸,損失慘重。

是什麼原因讓抗議民眾把所有怨氣都撒在他一人身上呢?

1917年至1918年,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為消滅南方軍閥和護法軍政府,通過其政治顧問西原龜三,與日本簽署了一系列數額巨大的秘密借款合同,總稱西原借款。日本由此獲得了東北的築路、森林和採礦等經濟特權。在關稅談判進程中,日方提出要以中方承認西原借款,作為日方承認中方關稅自主的先決條件。標榜繼承孫中山衣缽的南京政府,當然沒有貿然答應。然而,坊間卻流傳南京政府做出讓步、考慮以500萬銀元關稅收入作為西原借款擔保的消息。於是,反日民眾都把矛頭指向王正廷。一時間,“打倒王正廷”的口號響徹薩家灣。

蔣介石聽說王正廷寓所被搗毀,連忙趕到現場,並召集民眾代表到中央黨部訓話,信誓旦旦地承諾:“3年之後,若外兵不撤,不平等條約不廢,請殺我以謝國人。”

王正廷的縱橫捭闔,使日方終於在濟南慘案善後問題上做出讓步,同意先撤軍,再議定賠償。1930年5月,《中日關稅協定》在南京正式簽署。雖然協定主文與《整理中美兩國關稅關係之條約》、《中英關稅條約》的條文相似,但附件內容在國民黨政府立法院的審議會上引發巨大爭議。據此附件,日方保留了110種貨物的現行稅率,中方僅11種,且以3年為限。就是這樣明顯的不平等條件,還是王正廷幾經討價還價的結果。立法院無奈地放行了,關稅談判至此告一段落。

1931年9月19日凌晨,南京。

熟睡中的王正廷被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驚醒。電話的另一頭傳來了驚天噩耗:4個小時以前,日軍悍然向瀋陽東北軍北大營和瀋陽城發起大規模進攻……

與此同時,全國各地聲討南京政府“不抵抗政策”的集會請願聲勢浩大。東北淪陷,蔣介石和張學良難辭其咎,但抗議人群竟打出了“槍斃王正廷”的標語。

9月28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門前冒雨請願的千餘名學生,因未見到蔣介石,轉頭衝進外交部。王正廷就在自己的辦公室捱了頓揍,頭部開花,血流不止。躺在鼓樓醫院的病床上,想起自己殫精竭慮3年多的“革命外交”,竟在無情的現實面前一次次蒙羞,王正廷仰天長嘆,寫下了一紙辭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