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人越來越窮,只因為和富人這個決定不一樣?

最近揭曉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幾乎得罪了所有人。

無論是西方、東方還有讀者都不太買賬。因為這個獎給人的感覺更像是“辛苦獎”,什麼意思呢?

因為很少有經濟學家親自跑到貧困地區,要不是熱帶非洲,要不是印度邊遠山村,或者乾脆去喜馬拉雅山下貧困地區,搞對照組挨個驗證之前的理論的正確性,這個精神就太硬核太實在了。

下面我們就看看《貧窮的本質》書裡到底說了啥:


01

為什麼窮人的孩子出不了頭

作者說印度很多人沒讀完小學,或者讀完沒法做四則運算,而且書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在探討怎樣誘導家長們把小孩送學校,這個就奇了怪了,越看越懵逼,敢情你們沒有義務教育?

作者引用了另一個學者的一個說法,說是教育本身是一種投資,人們投資教育,就跟投資房地產是一樣的,目的是賺更多的錢,增加將來收入。

其實這些說法你一聽就知道這學者腦子進水了,很簡單的道理,這個說法還是“理性人”那一套假設,忽略了不少家長其實屁也不懂,既不理性也沒眼光。

越窮越短視,越短視越窮,你指望他們做出合理的決策?有些事吧,得勇於承認,承認有病才是治病的第一步,承認有病然後說不定還有救。


02

為什麼窮人不愛買保險?

作者有個說法非常有意思,他說困難群眾跟對沖基金經理一樣,生活總是充滿了風險,不過差別是對沖基金經理賠的不完全是自己的錢,基金經理的錢是從別人那裡募來的嘛。

基金經理要面對風險的原因是市場總是波來波去的嘛,困難群眾也一樣,我們那邊經常出現莫名其妙來一場雹子農民全年顆粒無收。

為什麼他們不做預防措施呢?

比如給家裡買個保險?

這也是《貧窮的本質》這本書裡探討的一個內容,作者認為保險業務在窮人當中非常少見,這也就構成了窮人和富人之間很大的一個差別,富人們善於利用金融工具對自己的資產進行對沖和風險預防。

貧困群眾不愛買保險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大家普遍不瞭解保險是怎麼運轉的,這玩意不經歷幾次絕大部分人都弄不明白,人的本能是對不太明白的東西敬而遠之;

二是他們的錢不多,不想花在自己用不到的地方。而保險是先支付一部分費用,為將來的生活購買一定的保障,然後期望永遠不要用上。

而且這些錢對於他們來說至關重要,每一分錢都很重要。

舉個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如果一個人家裡存著100萬,這一百萬可能只有兩三萬他用得著,其他的都在銀行裡存著,所以拿出1%來買個保險覺得沒啥壓力,畢竟完全不影響生活。

但是對於另一個家裡只有一萬塊的人來說,這一萬塊裡在包含著生活費,醫藥費,孩子學費,買菜錢,可能都不太夠,你讓他花1%也就是100塊去買保險,這一百塊可能是他們全家半個月的菜錢,做這個決定就太難了。

因此即便是購買保障產品,也需要量力而行,不建議超過家庭收入的5%-10%。

首先是重疾險,人一生患重疾概率可能高達72% 。微醫保·重疾險,每月低至3.15元起(保費隨年齡、性別、保額等情況變化),一頓飯錢就可獲100種重疾+50種輕疾保障,最高保額50萬。這筆錢不限用途,既可以用作治療費用,也可以彌補因生病無法工作造成的收入損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