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理性吗?是不是也受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

长久以来,在“理性观”中无限理性思想一直存在。他们认为人类是理性经济人,那什么是理性经济人呢?

首先,人类具有超凡的智能,依靠理性评价所有选项的利弊得失,然后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行事。在理性经济人的假设下,人人仿佛都是小说中的诸葛亮,知局限但能取最优,因此可以百战百胜。然而现实生活当中的人是这样的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状诸葛之多智而近似妖。”意思就是说理性假设中的人,他并不太像真实世界里的人。真实的人认知能力有限,决策常常受到非理智因素的影响;好吃懒做是常态;意志力薄弱,所以经常拖延;对世道不公还经常拍案而起,他不管这些事是不是和自己的利益有关联。


你真的理性吗?是不是也受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

由此观之,真实的人与理性人假设下自私自利并且全知全能的人是很不一样的。所以,人不是理性经济人,而是有限理性人。

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曾提出: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加上有时间成本、搜索成本等等的限制,他不可能获得完全的信息,所以人类决策的目标也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找到一个各方都满意的结果。这就好比“草垛寻针”,草垛里散落了许多锋利的缝衣针,想找出一根来用。那么更有可能的行为是,找呀找,找到一根足以用来缝衣服的针就可以了。而绝非是把所有针都从草垛里找出来,一一对比,直到发现最锋利的那一根再去缝衣服。

你真的理性吗?是不是也受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


所以,决策的目的不是也不可能达到最优解,满意是决策的最终目的。既然是有限理性,那么就意味着,人们在决策时常常是不理性的。这种不理性有多种表现,损失厌恶就是其中的一个。

卡尼曼和特沃斯基发现;在面临收益时人们是回避风险的;在面临损失时,人们是偏好风险的。

接下来给大家看两个方案:

方案A:有85%的机会赢得1000元

方案B:稳拿800元

对比方案A和B,你会选择哪一个呢?尽管从理性角度来讲,方案A的期望效用是850元;而方案B的期望效应是800元。通常来看850元多于800元,你应该选择方案A。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依然会选择方案B,因为B更加稳妥。所谓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讲的就是这个情况。

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来提出这两个方案,又会是什么效果吗?

方案C:有85%的可能输掉1000元,但有可能一分钱也输不掉

方案D:一定输掉800元

如此一来,你会选择哪一个呢?

你真的理性吗?是不是也受到了框架效应的影响?


的确,大多数人会选择赌上一把,尽管方案C意味着丢了更多,但是更多的人更愿意去冒这个险。这种效应被称为风险规避,或者叫损失厌恶。这种所谓的获得和损失有时并非是真正的得与失,而是由于语言描述不同带来的。这时依然会展现出损失厌恶的倾向,这种情况被称为框架效应。也就是说一个相同的问题,用不同的说法,却导致了不同的决策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