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古代沒有時鐘,記時靠日晷和漏壺,城市實行宵禁,老百姓憑藉官府設置的鐘鼓來掌握報時的信息,故而,就有了鐘鼓樓。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日晷

鐘鼓樓有兩種,一種建於宮廷內,一種建於城市中心地帶,除報時外,還作為朝會時節制禮儀之用。此外,佛寺內也會修建有鐘鼓樓。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漏壺

晨鐘暮鼓

在古代,鼓樓擊鼓、鐘樓撞鐘報時極有規律,擊鐘報晨,擊鼓報暮,因此有“晨鐘暮鼓”之稱。

古人將黑夜分為五更,每更次為一個時辰,即現代的兩個小時。夜間一夜共報5次,擊鼓以報時,“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讀為jing)”。

元明兩代的報時方法已無據可查,清代規定的報時方法為:夜裡報兩次更,每晚定更(即一更,19點—21點)和亮更(即五更,3點—5點)先擊鼓後撞鐘。定更時鐘聲響城門關,交通斷,稱為“淨街”;亮更時,鐘聲響城門開,所謂“晨鐘暮鼓”。擊鼓和敲鐘的方法相同,俗稱:“緊十八,慢十八,不緊不慢又十八。如此兩遍,共108下。”——一年有12個月,24節氣,72侯(古人把五天稱為一侯,六侯為一月),這些數字相加為108。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銅刻漏,在古代,銅刻漏計時,鼓手們聽到鐃響後擊鼓定更,鐘樓聽到鼓聲後撞鐘報時

銅刻漏計時、更鼓定時和銅鐘報時程序,為文武百官的上朝和百姓的生息勞作提供了重要的時間參考。

清代計時儀器改用時辰香,嚴格定製的時辰香為盤旋狀,均勻燃燒,在經過精確計算的刻度上懸掛小球,下接金屬盤。當香燒到該刻度,球掉入盤中報時,提醒鼓手擊鼓。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時辰香模具

北京鐘鼓樓

作為元、明、清代都城的報時中心,北京鐘鼓樓規模最大,形制最高,是古都北京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北京鐘鼓樓位於地安門外大街北端,坐落在南北中軸線北端。兩樓前後縱置,氣勢雄偉,巍峨壯觀。

鐘鼓樓與周邊形成的衚衕、四合成為古都風貌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大量的歷史人文信息,具有獨特的人文價值。

“暮鼓晨鐘”現已成為市民對老北京的記憶,鍾、鼓樓在人們的心目中已成為“老北京”的象徵。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北京鼓樓,高46.7米,三重簷,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以磚木結構為主的建築

北京鼓樓一層為無樑拱券式磚石結構,南北各闢三個券洞;東西各闢一個券洞;東北隅設蹬樓小券門和蹬樓通道。

鼓樓二層大廳中原有更鼓25面,1面大鼓(代表一年),24面群鼓(代表二十四個節氣)。僅存一面殘破的主鼓為清朝末年使用,牛皮鼓面上的劃痕是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時刺刀所劃。現有25面更鼓是根據清朝嘉慶年間尺寸仿製的。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碑漏

鼓樓二層陳列有古代計時器有碑漏和銅刻漏。碑漏內部設12根銅管,最後一根銅管下置鐃片。碑漏上方設一投球孔,銅球通過所有銅管的時間為24秒,然後擊鐃報時。兩個金屬球之間的時間間隔為24秒,36個球用時14.4分,即古一刻,3600個球滾動完畢正好24小時。

據史料記載,鼓樓上的銅刻漏為宋朝年間製造並相傳下來,後輾轉遺失。鼓樓內陳列的銅刻漏是仿製的,分為四級漏壺,由上至下分別是:天池、平水、萬分、收水。收水壺設箭尺於水中,水漲箭浮,依刻顯時,旁邊的鐃神每隔15分鐘擊鐃八次報時,每天誤差僅在20秒左右。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鐘樓通高47.9米,重簷歇山頂,上覆黑琉璃瓦,綠琉璃剪邊,是一座全磚石結構的大型單體古代建築

鐘樓東北角開一蹬樓小券門,登75級臺階至二層。整個建築結構強調了共鳴、擴音和傳聲的功能,這種設計在中國鐘鼓樓建築史上是獨一無二的。

鐘樓二層陳列的報時銅鐘製造於明永樂年間。銅鐘懸掛於八角形木框架上,通高7.02米,鐘身高5.5米,下口直徑有3.4米,鐘壁厚12到24.5釐米,重達63噸,是中國現存鑄造最早、重量最重的古鐘,堪稱中國的“古鐘之王”。鐘體全部由響銅鑄成,撞擊時聲音渾厚綿長,正所謂“都城內外,十有餘裡,莫不聳聽”。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鐘樓大鐘

傳說當年鑄鐘久鑄未成,眼看限期將近,老銅匠華嚴心急如焚,女兒華仙跳入爐中,終於鑄成了這口大鐘。百姓為了紀念捨身救父的華仙,在小黑虎衚衕修建了“金爐聖母鑄鐘娘娘廟”,現仍有遺址可尋。

北京鐘鼓樓始建於元代至元九年,在清代歷經修復,目前所見,鼓樓為明代、鐘樓則為清代遺存。

民國十三年(1924),為使民眾勿忘八國聯軍侵入北京的國恥,鼓樓易名為“明恥樓”,後恢復原稱“齊政樓”。民國十四年(1925年)在鼓樓成立了“京兆通俗教育館”,隨後鐘樓開設民眾電影院,至此鐘鼓樓開始向民眾教育功能轉變。

西安鐘鼓樓

西安鐘鼓樓是西安的標誌性建築物,兩座明代建築遙相呼應,蔚為壯觀。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西安鐘樓,四角飛翹,如鳥展翅

鐘樓始建於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原建於今西大街北廣濟街東側,明萬曆十年(公元1582年)移於現址。

鐘樓整體以磚木結構為主,從下至上依次有基座、樓體及寶頂三部分組成。樓體為木質結構,深、廣各三間,系“重簷三滴水”、“四角攢頂”建築形式。自地面至寶頂通高36米,面積1377.64平方米。基座為正方形,高8.6米,基座四面正中各有高寬均為6米的券形門洞,與東南西北四條大街相通。

樓分兩層,每層四角均有明柱迴廊、彩枋細窗及雕花門扇,尤其是各層均飾有斗拱、藻井、木刻、彩繪等古典優美的圖案,是一座具有濃郁中國民族特色的宏偉建築,也是我國現能看到的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鐘樓。

由鐘樓北側臺階而上,一層大廳天頂“萬道霞光”的圓形彩繪圖案首先映入眼簾,四周伴有184塊由四季花卉組成的彩繪天花,鮮亮豔麗、栩栩如生。

京師故地之鐘鼓樓:暮鼓晨鐘,時序輪轉

西安鼓樓

西安鼓樓是所存在中國最大的鼓樓,位於西安城內西大街北院門的南端,東與鐘樓相望。鼓樓始建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當初的鐘樓早建4年,和鐘樓相距僅半里,互相輝映。

鼓樓建築形式是歇山式重簷三滴水。高臺磚基座東西長52.6米,南北寬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闢有高和寬均為6米的券洞門。鼓樓呈長方形,分上下兩層,基座寬38米,長52.6米,高7.7米,通體用青磚砌成。南北正中闢有券洞,供人車出入,高、寬均為6米。

第一層樓上置腰簷和平座,第二層樓上覆蓋綠琉璃瓦,屬於重簷、歇山項式。上下兩層面闊各為7間,進深均為3間,四周環有走廊。外簷和平座均飾有青綠彩繪斗拱,使樓的層次更為分明。

此外,江西南昌、四川劍閣、山東高唐等地的鐘鼓樓也各有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