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栓藥,有哪些?都一樣嗎?什麼時候可以吃抗栓藥?

張之瀛大夫


普通大眾常常問的一個問題是:“抗栓藥有哪些?”實際上這個問題並不好解答,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血栓分為紅色血栓和白色血栓。當然還有混合血栓,那另當別論。不同的血栓性質,可能使用的抗栓藥物不同。這就要根據具體的疾病來區分,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今天張大夫試著給大家解釋一下這個問題。

動脈系統形成的血栓往往是白色血栓為主的血栓,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比如說冠心病、腦梗塞等等。所以動脈性疾病往往是以抗血小板聚集為主的藥物,其中包括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氯吡格雷、替羅非班。

而靜脈系統形成的血栓往往是紅色血栓,主要成分是紅細胞,比如說下肢靜脈血栓、肺栓塞、房顫等等。這時候就要以抗凝為主的藥物,原來這方面藥物不多,這要是華法林。而近些年來出現了一些新藥,比如說達比加群和利伐沙班。這些新藥的特點是出血風險相對較小,使用上不用反覆檢查INR,比較方便。但是就是價格比較貴,經濟負擔重一些。

說完這些,張大夫特別想提醒大家的是,無論是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還是使用抗凝藥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用藥的適應症,一定要在專業醫生指導下用藥。因為這些藥物都是“雙刃劍”,既能治療疾病(抗栓),也可以導致疾病(出血)。千萬不能自行使用和停用。


張之瀛大夫


冠心病有兩種,一種是血管內斑塊處於穩定狀態,這種情況是“痛而不死”;一種是斑塊處於不穩定狀態,這種情況是“死而不痛”。因此,抗栓藥也有兩類,一種是針對凝血酶;一種針對血小板。

一、抗凝藥

1、肝素

分為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主要用於急性冠脈綜合徵的患者,但不宜久服。

2、華法林

用於預防房顫患者的血栓形成、肺栓塞,以及深靜脈血栓。在抗栓的同時會增加出血的風險,需要長期監測凝血功能,並在醫生的指導下隨時調整藥量。

3、利伐沙班

用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及外周血管疾病,可降低缺血性中風和心肌梗死風險,預防靜脈血栓。安全性尚可,但疑似過量、嚴重出血事件、急診手術、發生血栓栓塞事件或者可疑依從性差時,需要測定凝血酶原時間或測定抗Xa因子活性。

二、抗血小板藥

1、阿司匹林

可用於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心肌梗塞、一過性腦缺血及腦中風等。缺點是刺激胃腸,可長期小劑量服,每天75~100毫克,大劑量可又發高尿酸血癥。

2、西洛他唑

改善由於慢性動脈閉塞症引起的潰瘍、肢痛、冷感及間歇性跛行等缺血性症狀,預防腦梗死復發。但可能會使心律增加而發生心絞痛。

3、氯吡格雷

用於心臟支架術後,有急性冠脈綜合徵(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穩定心絞痛)的患者,防止血栓形成。也不建議長期使用。

4、普羅布考

降脂,對動脈硬化有一定的防治治療作用。不建議長期服用,對肝腎有損。

5、替格瑞洛

用於急性冠脈綜合徵。但有出血風險。

目前大多數指南均建議急性心梗後阿司匹林聯用氯吡格雷或聯用替格瑞洛1年,然後長期服用阿司匹林,不論是否植入冠脈支架。

由於對藥物的敏感性不同,服藥過程中患者要注意自己的口和眼。抗血小板藥物如果作用過強,容易導致口腔黏膜出血,或眼瞼充血,甚至出現小便出血,服藥過程中一旦發現這種情況,要及時調控藥物,或減小劑量,或在醫生指導下更換其他藥物。

也可經醫師指導後,合理使用丹參類中成藥。此類藥物能改善周圍循環和微循環,具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和溶解血栓效果,對缺血心肌有顯著保護作用,且有降脂和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但每種藥物作用不一,且只能作為輔助治療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