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也多侍其主,跟過許多人,為什麼大家都罵呂布三姓家奴,而沒人罵劉備呢?

溪尾


在小說《三國演義》中,劉備乃大仁大義的君子,人品高貴的志士。他雖是漢室之胄,但家道早已中落,以織蓆販履為生,卻胸懷匡復漢室之大志 。他精於權謀,雖然實力不濟,但屢仆屢起,從不言棄,靠個人魅力與高尚品格聚集了一幫仁人志士助其打天下。後來,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他實行聯吳抗曹之策,終於據荊州,奪益州,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正是“仁義”二字幫助他成就了一番宏圖偉業。

馳騁疆場無對手的三國第一打手呂布卻另有一番嘴臉。呂布驍勇過人,在沙場上從未遇見過對手 。劉、關、張三人加一塊兒都在他身上都討不到絲毫便宜,可見他排三國英雄榜武力值第一絕不是浪得虛名。但在三國故事中,勇冠三軍的呂布卻是個徹頭徹尾的反面人物:武功蓋世,卻驍勇無謀,而且人品卑劣,見利忘義,反覆無常。這廝就是個不仁不義、風吹兩邊倒“牆頭草”似的齷齪小人。在《三國演義》中,猛張飛一句“三姓(丁、董、呂)家奴”的喝罵就把呂布永遠地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呂布是三國第一勇將早有定論,為何卻被冠以“三姓家奴”這一不雅綽號呢?問題出在他那段不清不白的個人歷史上。呂布先是在幷州刺史丁原麾下為將,丁原愛其勇猛,收他為義子。董卓率西涼軍進洛京後,看中了悍勇無敵的呂布,於是甘詞厚幣收買他,後設計誘使呂布誅殺了義父丁原,隨後呂又依附了兇狠殘暴的董卓 。呂布改換門庭後,很快又認董卓做乾爹。而後司徒王允為除掉稱霸朝堂、獨攬朝政、倒行逆施的董卓,使出一招屢試不爽的“美人計”,利用呂布和董卓相互爭風吃醋引發的矛盾,慫恿呂布一舉誅戮了董卓。

呂布誅殺董卓,本是快事一樁,卻為何仍然不得人心呢?一個兩次背叛、殺掉乾爹的人,對於一個極度看重三綱五常的社會意味著什麼?這是不言而喻的。雖然他在眾人畏懼董卓勢焰、瑟縮不前之時敢於挺身而出,除掉了董卓這個兇狠的軍閥頭子,起因卻是因為爭奪一個女人,因此還是難登大雅之堂。況且,董卓是他義父,子殺父,無論動機如何,總是難於被原諒的悖逆行為。所以,呂布被大家罵作“三姓家奴”也就不難理解了。

在正史《三國志》中,並無呂布拜丁原、董卓為乾爹的記載。因此,可以判定,呂布驍勇寡謀是真,不忠不孝、反覆無常、以身侍賊是假,那只是羅貫中在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杜撰素材。

劉備初起兵討伐黃巾時,人馬很少,一遇戰事就得向人家借兵。他麾下雖有兩員能斬將擎旗的虎將——關羽、張飛,但因兵力有限,這兩位悍將常常只能獨逞匹夫之勇。而且劉備長期沒有自己的根據地,因此只能東奔西走,四處投靠、依附,長期寄人籬下。史載,劉備曾經五易其主,也就是投靠過五位主子。呂布拜過兩個乾爹就被罵做“三姓家奴”,劉備不也反覆無常的投過五個主子嗎 ?比起呂布來,他更朝三暮四,卻被公認為義薄雲天之士,這天下還有講理的地方嗎?

按《三國志》記載,劉備曾輾轉投過五位梟雄: 公孫瓚、陶謙、袁紹、曹操、劉表(還曾短暫依附過何進部將毋丘毅)。既然呂布被罵作“三姓家奴”,那麼道貌岸然的劉備為何沒有被罵“六姓家奴”呢 ?

主要是拜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水銀瀉地般的強大影響力所賜。大家知道,羅貫中是典型的“尊劉抑曹”派。他不僅抑曹,凡是和劉漢不沾邊的他都要抑,比如孫吳,被他形容成“吳賊”。在他的心目中,劉備是漢室苗裔,是根正苗紅的大漢接班人,其他的都是國賊,是篡逆之輩。因此,投靠過五位主子的劉備無損英名 ,而只拜過兩個乾爹的呂布卻被罵作“三姓家奴”,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劉備雖五易其主,其為人行事卻和呂布有明顯區別。呂布只能算亂世梟雄,而劉備卻是人中之傑,他不僅知人善任而且有濟世的才能,絕非見利忘義的庸碌之人。

劉備經歷坎坷,早期到處投靠也是逼於無奈,和有奶便是孃的呂布不同的是,劉備奮鬥半生,多次顛沛流離,惶惶如喪家之犬,卻屢蹶屢起,可謂歷經艱辛,卻從不墜青雲之志。劉備遭際困厄,無立錐之地的艱難處境,並未使他心灰意冷,相反他“折而不撓”,始終抱著建立不朽功業的遠大志向。這種不為人下,愈挫愈勇、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又豈是呂布之流所能比的?

史載,劉備“仗義疏財”、“與眾同甘苦”、“仁厚愛人”、“能得人心”。程昱評價他“劉備有雄才,而甚得人心,終不為人下”。雄才大略的曹操也認為劉備是“人傑也”。即便是“多謀寡斷,見事遲緩”的袁紹,對劉備也是禮敬有加。而登高望遠、足智多謀的諸葛亮最終之所以選擇了實力弱小的劉備,不也正是看中了他這些超拔流俗的品格嗎?和呂布動輒背主、弒主比,劉備五易其主的動機顯然要光明正大的多。最主要的是劉備是漢獻帝劉協的“皇叔”,漢室之胄。出處正,又符合“興繼絕,報皇恩”的傳統觀念,所以各方面被無限拔高,一些名節、過失也就被有意無意的淡化處理了。

因此,同樣都是朝三暮四、反覆依附他人之輩,呂布被罵,劉備被贊,也就是順理成章之事了。


【插圖源自網絡】

【發文不易 剽竊必究】


鐵馬冰河wu


很傻逼的問題,劉備首先並沒有過主公,只是合作,很多人說劉備憑什麼和各路梟雄合作,呵呵,這是個更傻逼的疑問,關張糾糾,萬人難敵,皇叔之名,敢問全天下,有誰能讓這三個頭銜聚於一身之人認主?最大梟雄曹孟德和袁紹尚且不敢,所以,無論劉備和多少人合作,都和叛主無關,其次呂布每次叛主都必然先殺舊主,而劉備每次合作失敗或過期後都是孑然一身的離開,再說劉備仁義,無論劉備是真仁義還是假仁義 只要他仁義了一輩子,就是真仁義,而劉備做到了,我很好奇那些連仁義二字都不知道是什麼的人 是哪來的資格和勇氣說劉備假仁義?所以,能把昭烈帝和戰五渣呂布放一起比較的人,毫無疑問,是個和呂布一般無二的,十惡不赦的畜牲!


龍11914785


劉備是英雄,跟著他知道以後能成事,所以劉備也混得開,雖然梟雄心理都會防著,明面上還是待之以禮,到那裡都有包子吃,而呂布是狗熊,聰明的人一眼就看穿他了,這是個沒有原則的傢伙,誰扔給他肉骨頭,他就屁顛顛地叫爸,耳根有軟,沒啥主見,打打秋風可以,混不出啥明堂,就憑他的勇武,現在也可以算有技術,憑技術吃飯也就混到頭了,真不適合成為獨霸一方的霸主型人物,高不成低不就,又狼子野心,被咔嚓遲早的事。


用戶19488299962


1,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仁義出名的人。再加上他總是以皇叔自居,中山靖王之後這個身份在當時的社會超級有用。那個時代身份階層很重要。呂布跟他比差遠了。

2,劉備是一個心機boy,城府深的可怕😱。表面上一派仁義道德模範,實際上腹黑的要死。劉璋投降的時候,他表露出的那個假仁假義,讓諸葛亮都為之佩服。

他跟曹操兩個人有個名場面:煮酒論英雄。這就是倆腹黑在鬥法。劉備居然也不落下風,儘管他當時混的沒有曹操好。

由此可見他的厲害。

3,他去請鳳雛和諸葛亮出山時,那個低姿態啊,一般人是做不出的。另外他也不會像呂布一樣忘恩負義,轉身就殺掉自己的前主人。

所以儘管他也投奔過不少人,但是一般人都只會說他仁義道德,不會罵他。





九九戲說歷史


《三國演義》的劉備和呂布是二個截然不同的人物。

先說劉備吧!他是仁義之者,萬事仁在前,為了匡扶漢室江山在自己困難時到處奔走,他這是在尋找“目標’也叫投石問路!而不是戶過三家!

呂布雖勇而無謀,目光短淺!只考慮自己的享受!無任何遠大目標,得一時快樂而醉生夢死,屢投易主,其人反覆無常,,胸無大志,得其者必引狼入室,最終被曹操所殺。曹操為什麼殺他?原因我不說大家也能知道!終究還是以自無知終結生命!

所以說看三國人只罵呂布,而讚賞劉備,因為經過對比,誰是英雄誰好漢就一目瞭然!


坦誠5843


1:劉備一直是客將,並不是投靠過去當下屬,這點跟呂布不同。

2:更重要的是劉備並沒有殺爸爸啊!



吾兒奉先何在


除了張飛罵呂布三姓家奴外,還有誰罵過呂布三姓家奴嗎?就連張飛他二哥關羽稱呼呂布時,都是稱“呂將軍”。

呂布在三國時期,並沒有因為他三易其主而被罵,也沒有因為他先後投靠不同的主公,還殺了舊主公而捱罵,相反呂布在三國時期的威望還很高,因為他殺了國賊董卓,反而成了英雄。



董卓才是三國時期公認的最大奸賊,是全民公敵,竊國大盜,上擅自廢立皇帝,禍亂朝政,下肆意殘殺百姓,擾亂民間,董卓的種種惡行引起了天下人的共憤,所以才會有以袁紹為首的關東聯軍聯合討伐董卓。

原本呂布是董卓手下的大將,也是惡人,但是呂布與王允密謀殺了董卓,為天下人除了首害,呂布因此而立下大功,這讓他天下人改變了對呂布的看法,雖然呂布之前殺了丁原,後來又殺了董卓,但是對於朝廷,對於國家來說,呂布就是為除害。



雖然在大局上,呂布有功,但在私德上,呂布是無德的,因為他兩次殺害舊主,多次背叛舊主,這在忠君的兩漢時期,就是別類,就是為人所不恥,所以呂布在被李傕、郭汜擊敗後,很多人不願意收留他,比如袁術和袁紹,不願意收留他,而袁紹甚至想派人殺了呂布。

在呂布最終被曹操所俘虜時,所以才有劉備的那一句:你難道沒有看到丁原和董卓的下場嗎?意思就是說呂布這個人不會忠於舊主的,誰收留他都是禍害。



所以呂布如果被罵,唯一的原因就是私人的道德問題,就是呂布的道德水平低下,不忠心,經常恩將仇報,要知道兩漢時期,是很講究門生故吏的,相當於現在師生關係,如果不忠於舊主,就會受到當時的百姓的道德譴責。

劉備一生也確實投靠了不少主公,劉備投靠的第一主公是他的同學公孫瓚,後來劉備在藉機支援陶謙時離開了,不久就投靠陶謙了,陶謙病死後,將徐州相讓給劉備,劉備等於是撿到個大便宜,白白得到了一個徐州,說明劉備的眼光真是牛。



劉備擁有徐州後,因為收留呂布,在前線作戰時,後方被呂布偷襲,而失去徐州,呂布此種行為就像農夫與蛇,明明救了你,還恩將仇報,劉備失敗後,沒處可去,居然也厚著臉皮投靠了佔據徐州的呂布。

呂布讓劉備駐守在之前劉備讓他駐守的小沛,後來因為劉備招兵買馬,引起呂布的猜忌,呂布再次發兵攻打劉備,劉備戰敗投靠了曹操,曹操發兵打敗呂布,並佔據了徐州。



如果說劉備唯一一次背叛投靠的舊主,就是曹操了。煮酒論英雄後,劉備感到曹操在猜忌自已,又因為劉備參與了衣帶詔事件,因此找了藉口,趁曹操在官渡前線對峙時,率領一支軍隊攻打袁術,並趁機搶了曹操佔據的徐州。

劉備也有背叛,為什麼沒人罵劉備?很簡單啊,如果是三國演義,人家劉備可是劉皇叔,打的是大漢的旗號,口口聲聲說的是興復漢室的,漢是正統,而曹操挾制天子以號令諸侯才是漢賊,這可是周瑜罵曹操的話。



劉備背叛曹操後投靠了袁紹,可是很快,劉備覺得袁紹會失敗,於是藉口逃離了袁紹,到南方投靠荊州牧劉表去了,之後劉備就一直待在荊州了,曹操南下攻打荊州時,劉備被曹操一路追殺,一度還想逃到交州去投靠蒼梧太守吳巨,幸好被諸葛亮勸住了。

之後劉備與劉琦合兵,並與孫權結成聯盟,當然也算是投靠劉琦與孫權了。



綜合來看,劉備所投靠的舊主有: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劉琦、孫權,但劉備一直是作為獨立的勢力,而且沒有罵他呢?

因為劉備沒有做出違背道德和仁義的事情來,相反,劉備所做的事都是為了漢室和百姓,劉備還有著仁義的名聲。

劉備可是很有人格魅力的,兩個萬人敵關羽和張飛誓死跟隨劉備,不離不棄,這是兄弟感情,簡雍、孫乾、糜竺、劉琰等人一生跟隨劉備,這是君臣情義,派來刺殺劉備的刺客都被劉備感動得放棄刺殺,這是劉備仁義名聲。



而在荊州數十萬百姓寧願跟隨劉備南下逃亡,也不願意投降曹操,就說明了劉備仁義愛民,百姓可不傻,誰給能百姓好的生活,百姓就會跟著誰,而劉備就有這個魅力。

況且劉備所投靠的那些舊主,劉備就算離開都是提前離開,在形勢還沒有明朗之前就離開了,公孫瓚、袁紹等人的敗亡劉備提前離開了,陶謙是病死的,死前還自願將徐州託付給劉備,要知道陶謙可是有兒子的,劉表是病死的,他的兒子劉琮是自願投靠曹操的,與劉備無關。



劉琦是病死的,孫權與劉備從投靠到盟友,從劉備一生的軌跡看來,劉備並無汙點,就連唯一一次背叛曹操,也因為曹操被罵漢賊而讓劉備加分不少,劉備的運氣確定不錯,再加上劉備的為人和魅力,所以不會有人罵劉備,這麼一個仁義之君。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在三國這個亂世中,在不同勢力手下任職的人可遠不止呂布一人,除了呂布和劉備還有別人,那呂布為何偏偏就落得罵名呢?

呂布的很多行為並非自主選擇,而是別人威逼利誘

呂布早年事丁原,丁原非常信任他,後來董卓誘惑他殺丁原,二人“義結父子”這就是所謂家奴的來源了,呂布殺董卓就是在王允的攛掇之下,因此呂布的行為又因為王允而改變,雖然呂布殺了董卓自己官職和地位都有提高,但是那時候有軍隊才是王道,呂布實際上並沒有太強的實力,所以在徐州爭奪之前曾投靠過袁術,袁術不接納,又投袁紹,那麼袁紹喜歡呂布嗎?

(《三國》劇中呂布)

呂布幫袁紹打完仗以後不僅趁機擴大自己是實力,他的軍隊還經常搶劫,這讓袁紹非常記恨他,呂布怕因此被殺,所以跑路了。袁紹果然派兵追殺,怕呂布為禍患,可見袁紹對呂布相當討厭。

劉備去留則有自主性,而且人緣遠比呂布強

先說句題外話,人緣好壞與有沒有盟友是兩回事,一者是個人魅力,一者是利害衝突。曾討厭呂布的袁術和呂布結盟完全就是因為利害衝突。

劉備去過的地方可以說是天南海北,為何沒落得“奴”的名字?

(《三國演義》劇中劉備和呂布)

首先他創立了蜀漢,從結果來看,就能讓人高看一眼,成王敗寇的道理到什麼時候都有用。“奴”這個字與“主”相對,呂布做很多事都是別人的授意下,而劉備即便在別人手下也保持了相當的獨立性,他一直以一種“主”的姿態行事,很有自己的主意。

劉備沒有殺害自己的上司,而呂布則恰恰喜歡殺“主”,劉備其實也幹過不講究的事,那就是取了劉璋的地盤,不過劉備即便不講究,他也不是劉璋的“奴”,二人地位相當。

(《三國演義》劇中呂布)

其他“三姓”將領

亂世中人的去留很頻繁,比如賈詡他最開始在董卓那,後來找到張繡,最後才投靠曹操;黃忠開始在劉表那,後來成了曹操的人,最後才變成劉備的大將。其實呂布最大的問題就是殺了義父,這在人們眼裡就是大逆不道的事情,所以的原因加在一起,呂布就成了“三姓家奴”。


泊圖泊途


很多人都有題主的疑惑,可是,這種想法是僅看到了事物的表象,根本沒有看到實質!我們以《三國志》的記載,來分析一下劉備與呂布的性質有什麼不同;

其一,根據《三國志·呂布傳》記載;“刺史丁原為騎都尉,屯河內,以布為主簿,大見親待”。這裡明確記述;呂布是丁原的直系屬下——主簿。他這個“官職”並非是朝廷封的,是丁原給他的。丁原是呂布的主公,和劉備是糜芳的主公是一樣的。如果呂布為了榮華富貴而殺丁原投董卓,能得到諒解的話;那麼,糜芳為了活命而獻荊州降孫權,就更不算罪了!

其二,呂布投身董卓,也是作為董卓的直接下屬投奔的,並不是為了“興復漢室”而投:“卓以布為騎都尉,甚愛信之,誓為父子。”呂布不但是董卓的實質部屬,還是正正式式認了“父子”的。除了沒有改姓,和劉備與劉封的關係差不多了,遠比劉關張的“恩若兄弟”更親密!結果都知道;為了美色,呂布又一次殺了董卓!

再看看劉備與他投奔的人的情況;

1、“先主傳”記述:“先主率其屬從校尉鄒靖討黃巾賊有功,除安喜尉。”這個意思很明白;劉備是帶領自己的部屬,跟隨鄒靖打黃巾,他投靠的實際上是朝廷。所以,被朝廷封官。鄒靖也並非劉備的主公!

2、“大將軍何進遣都尉毌丘毅詣丹楊募兵,先主與俱行”說得非常清楚;劉備是與毌丘毅結伴而行而已,完全沒有從屬關係。

3、【英雄記雲:靈帝末年,備嘗在京師,後與曹公俱還沛國,募召合眾。會靈帝崩,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這裡說明;劉備在曹操起兵討伐董卓之前,就已經在京師認識了曹操,是“同僚”的關係。還和曹操一起回到了沛縣“募召合眾”。這裡的關係變了一下;變成了“同僚+合夥人”。“天下大亂,備亦起軍從討董卓”,這裡說得更清楚;在幫助曹操起兵後,因為天下大亂,曹操發起聯盟討伐董卓,劉備也同時起兵響應。這裡跟曹操的關係又變了;變成了“同僚+同盟軍”。但是,同盟軍的“盟主”一職,卻是袁紹而並非曹操。很多人說劉備沒有參與討伐董卓,看來是沒有仔細看清楚史書!也就是說,劉備和曹操到此時為止,一直是平行的關係,不同的僅是級別上、實力上的差異而已。完全不是“主屬、君臣”關係!

4、“(劉備)為賊所破,往奔中郎將公孫瓚,瓚表為別部司馬”;沒錯,劉備在討董戰事中被打敗了,只好逃往公孫瓚處暫且棲身,而不是投入到公孫瓚陣營。所以,公孫瓚是“表(劉備)為別部司馬”。一個“表”字,已經清楚的說明;劉備是得到了朝廷認可的“別部司馬”,僅是臨時暫歸公孫瓚管而已!。這也是為什麼劉備帶著數百人本公孫瓚,能自成“別部”;而趙雲同樣帶著數百人,卻成不了“別部司馬”的原因。因為劉備本身就是“朝廷命官”,而趙雲卻是白身,主動投靠的就是公孫瓚本人,而不是朝廷。所以,劉備和公孫瓚是屬於“上下級”關係,而不是“主屬、君臣”關係。公孫瓚不是劉備的主公!

5、在援助陶謙的徐州時,劉備是被陶謙強行留住的。而且,陶謙也即刻上表朝廷,推薦劉備為“豫州刺史(刺史只管行政,不管兵。相當於現代的省長)”,也是得到了朝廷認可的。陶謙是徐州牧(軍政皆管,相當於省委書記),僅比劉備高半級,也僅是“同僚”關係!後來,劉備接替了陶謙的“徐州牧”,也是得到了盟主袁紹的認可的(袁紹四世三公,朝廷混亂,皇帝流離,當時的袁紹是能代表朝廷的);【陳登等遣使詣袁紹曰:"天降災沴,禍臻鄙州,州將殂殞,生民無主,恐懼奸雄一旦承隙,以貽盟主日昃之憂,輒共奉故平原相劉備府君以為宗主......。”紹答曰:"劉玄德弘雅有信義,今徐州樂戴之,誠副所望也。"】

6、〔曹公表先主為鎮東將軍,封宜城亭侯,是歲建安元年也。〕之後,又得到了漢庭丞相曹操的認可,並加封為正號的“鎮東將軍”,還賜了爵位“宜城亭侯”。此時的劉備,已經是正正式式漢朝的一方諸侯了!漢朝的主公是誰?儘管漢獻帝是傀儡,但名義上仍然是“天下之共主”。誰也不會認為;曹操就是整個漢朝的“主公”吧?所以,劉備雖然是受了袁紹、曹操的恩惠,但他們三人卻仍然是“同僚”的關係。〔先主敗走歸曹公。曹公厚遇之,以為豫州牧。〕這個“歸”字,和“投”字,是有區別的;此時劉備屬於漢庭“外放大臣”,敗退回到了曹操主持朝政的朝廷而已。所以,曹操雖然厚待劉備,改封劉備為“豫州牧(屬於平級更調)”。曹操此時,是無權封遷“封疆大吏”的,當然是以漢庭的名義改封的。這個從破呂布後,劉備得到的封賞就知道;〔(擊敗呂布後的劉備)從曹公還許。表先主為左將軍〕。要更進一步升遷,還是得“表”。這裡已經清清楚楚的證明;儘管曹操非常喜歡劉備,也非常的優待他。但直到劉備脫離曹操,他與曹操還是屬於“同僚上下級”關係,沒有“主屬、君臣”關係。我們可以認為劉備對曹操有“忘恩負義”行為,卻無法把劉備說成是“反叛”!因為,劉備一直做的,都是漢朝的官,名義上的“主公”是漢獻帝!而不像曹仁、夏侯淵等,做的是曹操的官。

7、〔東海昌霸反,郡縣多叛曹公為先主,眾數萬人,遣孫乾與袁紹連和〕;這裡劉備和袁紹,也是屬於“同僚”間的聯合。是聯合一派,打擊另一派的行為。性質屬於朝廷內部的“派系鬥爭”。因為,袁紹此時官職是漢庭的“大將軍”,而曹操是漢庭的“丞相”。兩人在漢庭的級別基本一樣!史書載:〔先主走青州。青州刺史袁譚,先主故茂才也,將步騎迎先主。先主隨譚到平原,譚馳使白紹。紹遣將道路奉迎,身去鄴二百里,與先主相見。〕這裡並不是劉備要去投靠袁紹,而是袁譚歷來就崇拜劉備,主動邀請劉備去他那裡,還通知父親接待。袁紹十分高興,遠迎兩百里。這完全是迎接有身份、名望的“同僚”的禮節。根本不是收降納叛的做法。袁紹也沒有再封給劉備什麼官職,劉備官銜仍然是“左將軍、豫州牧、宜城亭侯”。所以,劉備在袁紹處,是屬於暫住的“客卿”,根本沒有“主屬、君臣”關係。

8、劉備在劉表處,和在袁紹處的道理是一樣。劉備的官職沒有變,劉表僅是利用劉備幫他對抗曹操的侵襲而已。所以才劃出他本來沒把握守住的、漢水以北的新野、樊城,讓劉備去駐守。純屬一個順水人情!因為,此兩地在漢水以北,曹操只要喜歡,唾手可得!

上述情況已經非常清楚;上述的沒有一人敢把劉備看做是部屬的(事實上也不是),誰也不敢稱自己是“劉備的主公”。所以,曹操最多是罵劉備“忘恩負義”罷了!劉備與呂布的情況,是完全不同的。這才是為什麼;呂布可以被罵為“三姓家奴”,而劉備從來就沒有被人這樣認為的原因!


傲視蒼穹39


呂布和劉備在各自成為正式主公之前,確實先後都依附了不同的主公。非常有意思中間有一段雙方還先後互為主公。雙方的區別在於,呂布以冠絕天下之勇武而圖利(欲),劉備以不動聲色之情商而求名,所以最後取得了截然相反的效果,容我一一道來。

呂布先後追隨過的主公有:丁原、董卓、王允、袁術(未納)、袁紹(紹欲殺之)、張楊、張邈、劉備一共七位。

劉備先後追隨過的主公有:朱儁、劉虞、公孫瓚、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一共八位,其實劉備尚比呂布有過之而無不及。

劉備的情商之高,堪稱全三國演義首席人事官。他始終有兩套思維,一種就是名如何?一種就是實利如何?在實利不可取或者不好取的情況下,他也要盡得其名。另外劉備是儒學思想的繼承人和實踐者,他的兩位老師鄭玄和盧植都首先是東漢末年的大儒。

呂布在丁原手下確實是限制他出頭了,呂布也是幷州人,丁原是幷州刺史,本是他事業的第一步,他離開丁原很正常。但丁原好歹是他義父,待之不薄,殺了人家就過分了。呂布在殺丁原的過程中是一點都不猶豫的,而且他投靠到董卓這邊,只道這大腿好抱,馬上就主動認董卓為義父,時天下人心尚在漢。以前他貪利忘義只是李肅這樣的故交素知,而後就天下皆知了。

如果是劉備,就肯定先考慮道義上是否合適。所以之後王允就主動用美人計來利誘呂布。而呂布卻很拎不清,在敗走於李珏時,還勸王允跟他一起走。這個時候,呂布作為天下第一武將,已經得到了天下第一美女貂蟬、第一良馬赤兔,和大量的金銀財寶,但是他用以交換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勇武,而且還是自己的聲譽,其實是一票虧本的買賣。

因為名聲不好,袁術都乾脆不肯收留他;袁紹在利用他剿滅完黑山賊張燕後,竟然認為他跋扈要殺他;他去投張楊,張楊迫於李珏的壓力把他禮送出境。中間還有一個叫龐舒的,本來呂布在從長安逃跑的時候沒帶貂蟬,是龐舒私藏了貂蟬並送還給呂布,因此被李珏殺了,這個叫龐舒的的人得多麼的冤大頭?於是呂布去投張邈,陳宮就勸張邈派呂布去攻取曹操的兗州。

呂布當然無法跟曹操作對,被曹操討平後別人都不要他,他就去投徐州的劉備,劉備不僅要他,還計劃把徐州讓給他,令人吃驚吧?而呂布呢,根本不用讓,以張飛鞭打自己老丈人曹豹的名義乘劉備征討袁術襲取了徐州;而劉備更絕,反而進一步反過來依附呂布,雙方稱兄道弟就此換了個個!最後是張飛一直在搗亂,搶了呂布的馬,因此呂布來攻取劉備,劉備只好投降到了曹操。呂布從襲取徐州後實際上就成為了獨立的主公,武有高順張遼,文有陳宮陳登(名義上)。

以上我們是不是覺得呂布作為天下第一武將,已經得到了他所有該得到的東西?但我們看這個過程,尤其是他跟劉備之間對徐州的徵讓,劉備就那麼傻嗎?劉備聽了張飛失陷了徐州說了一句話“得何足喜,失何足憂“,道出了真實的內心,就是他一直覺得其實徐州他守不住,這個時候的劉備對形式的判斷是非常準確的,這種情況下不如順水推舟,做盡老好人以收買天下人心。

劉備和呂布的差距就在徐州問題上得到了體現。呂布雖然得到了徐州,這種反客為主,雀佔鳩巢的做法卻失盡了天下人心,最後連他的下屬都反對他,說反就反。劉備把徐州讓給呂布,等於是把呂布放在火上烤。其實曹操和荀彧一直在對呂布和劉備用計,包括二虎競食、驅虎吞狼和掘坑待虎三計。劉備由於先讓徐州而後棄小沛,終於在跟呂布的競爭中活到了最後。

等曹操騰出手來攻取呂布的時候,呂布本來做了一門好親事,把他的獨女嫁給袁術的獨子。本來袁術可以幫他,但是由於呂布失德,關鍵時候袁術不信任他,說必須把女兒送來才肯出兵,而這個時候曹操已經把呂布圍在了下邳,呂布揹負著女兒無法殺出重圍。於是有了後來部下侯成放馬,魏續開門,宋憲盜戟,劉備讒言,被曹操斬。

其實我一直不明白呂布有那麼好的條件,正常打天下就已經很有優勢了,真是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而劉備其實就先天條件差很多。你說劉備工於心計吧,但很多事情看得出來他是很真誠的,但這個人大巧不工,重劍無鋒。要是沒有這兩下子,按說曹操孫權劉備三個人包括客觀條件,也是劉備最差的。

劉備雖然家境貧寒,但畢竟是中山靖王之後,有機會跟盧植和鄭玄學習,師兄是公孫瓚,按公孫瓚的說法,“吾同舍“。還是一個宿舍的。盧植在劉備起兵討黃巾的時候把他推薦給了朱儁,朱儁、盧植、皇莆嵩應該是漢末討黃巾三傑吧。朱儁不僅給了劉備立功的機會,事後奏請朝廷封賞劉備,但由於十常侍作祟,朝廷只封賞了同班的孫堅,後來只給了劉備一個安喜縣尉。劉備到任後不堪督郵欺凌掛印。劉備投代州劉恢,劉恢將劉備推薦給幽州劉虞,劉備平黃巾張舉張純,劉虞遷劉備高堂尉。公孫瓚又表劉備別部司馬,平原令。

公孫瓚對劉備很好,討董卓的時候也帶著他,劉備欲從北海孔融救徐州陶謙時,還把趙雲和兩千騎兵借給劉備。接下來就是三讓徐州。當劉備最終屯兵小沛的時候,他其實已經實質上脫離了公孫瓚,成為了陶謙的手下。平原雖然頗有錢糧軍馬,但是徐州肯定更是用武之地。良禽則木而棲,相信大家都理解。但劉備對徐州的判斷是精準的。後期即使關羽殺了徐州刺史車胄,劉備還是面對曹操守不住徐州。這個時候應該是他一生事業最低谷的時候,與關羽張飛失散了,老婆孩子都不知道哪去了,自己也沒有容身之所。關鍵時候,他靠另一位老師鄭玄的一封推薦信,投靠了袁紹。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面對老天爺給他的最後兩個機會,劉表荊州、劉璋益州,他還是一讓再讓。非常有意思的是當赤壁之戰後,劉備和諸葛亮欲渾水摸魚,趁曹仁和周瑜打的不可開交時,襲取南郡,諸葛亮就問劉備,那個時候讓你取荊州你不取,現在為啥又取了?劉備臉紅了,說,那個時候在劉景升手裡,我不好意思……這未嘗不是劉備當時的一個真實想法,劉備一生都是講究一個“義“字。確切的說,他是在”義“和”利“之間權衡,只有”利“遠大於”義“的時候,他才會舍”義“取”利“。在荊州其實他已經動了取的心思了,因為這個時候有了諸葛亮,班子已經齊了。但是曹操實在來的太快。而益州雖一讓再讓,但實際上領銜徵蜀的就是他。所謂的為天下利而取之。

劉備的“義“字不是幌子,是他一貫勵行的一個準則。關羽的”義薄雲天“其實也是這個”義“字的一個映射。劉備不是虛偽的,但他畢竟也是一個政治家。如果劉備是虛偽的,那麼就不會有後來的夷陵之戰。我相信那個時候劉備已經是老油子了,對天下形勢的判斷,不會不比在徐州的時候糊塗,但是他仍然為了兄弟之義憤然起兵。劉備集團之所以比曹操集團可愛,就是在每一個人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他們的真性情。包括諸葛亮的知不可為而為之。這也是為什麼千百年來劉備集團更為老百姓所喜歡的一個原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