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這句詩中你體會到了什麼?

用戶9654399041465


大家好,我是竹林聽雨815126。很高興能夠在這裡和大家分享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

這兩句詩出自唐朝著名邊塞詩人王昌齡之《從軍行七首(其四)》。全詩四句,是為七律。全詩前兩句寫景,為後兩句做鋪墊。既然是鋪墊,也就交代了這首詩的寫作背景。當時正值開元天寶年間,大唐與吐蕃在玉門關一帶戰事頻繁,紛爭不斷。此為歷史大背景,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在此地戍邊的將士。

開篇描寫出了形勢的嚴峻。青海湖上空,烏雲密佈,使得遠處的雪山也黯淡無光。景物的描寫,預示著暗藏戰事。既有“山雨欲來風滿樓”的提示,又有“黑雲壓城城欲摧”的迫切。但是孤城一片,雄據塞上。玉門關乃國家的西大門,戰爭重地,在將士的心中,孤城銅牆鐵壁,堅如磐石。詩的前兩句,分別從兩個角度來寫,一是仰望雪山暗雲,二是遙望雄關。寫出了將士高昂的鬥志和警覺神情。第三句描寫了環境之艱苦,戰事之頻繁,敵軍之剽悍,守城將士之英勇。百戰之身,磐石之志,縱然鐵甲磨穿,亦堅守陣地,足見環境之艱辛和戰事之殘酷。

前三句為鋪墊造勢,第四句為點睛之筆。“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何等的豪言壯志!不擊退敵軍,則誓不還鄉。“樓蘭”這裡是泛指西北邊陲的入侵之敵,並非真正的樓蘭國。將士們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豪言壯語,道出了他們誓死保衛國家的堅定信念和不勝不還鄉的決心。

王昌齡擅長七絕,名重一時,素有“詩家夫子”之稱。與邊塞詩人岑參、高適齊名,卻又與後者不同。他善於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以抒情為主,著重刻畫人物的的內心世界,反映當時邊塞軍事生活。場景往往空闊淒涼,卻又給人一種黑雲壓境,戰事迫在眉睫的緊迫感。

《從軍行》一共七首,這是其中第四首。後兩句為千古名句,廣為流傳。

以上為個人體會,不當之處,敬請斧正!謝謝大家。


竹林聽雨815126


這首詩出自唐朝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不能單從這兩句去體會什麼意思?要從全詩去體會,才能體會出它的整體意思。下面請看整首詩。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解釋;青海湖哪邊的上空,浮雲連綿,它使雪山顯得暗淡無光。

這是站在孤城玉門關的城樓上,遠望東方所看到的,此情此景。

在塵土飛揚的戰場上,將士們身徑百戰,鐵衣都被磨破了。

但是將士們,英勇善戰的士氣還很高漲。不乾淨徹底,將敵人消滅。是決不收兵回家的!

從這首詩我們體會到!前兩句是述景,後兩句是述人,是詩人以景述人的手法。若單從前兩句去體會,只能體會到,站在孤城玉門關的城樓上,遠望東方的青海湖上空,浮雲連綿,籠罩雪山暗淡無光的景象。體會不到後兩句,前線將士們,身徑百戰將鐵衣都磨破了,不獲全勝絕不收兵回家的決心。

結束語;


du184567027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是唐代詩人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中的前兩句,這兩句描寫出了西北邊關廣遠雄闊的景象,這景象恰巧和將士們誓言殺敵戍邊的豪情相呼應,做到了環境和人物情感的統一。

中國詩歌中,盛唐時期的邊塞詩最多。王昌齡《從軍行七首》(其四)一詩,不僅景象開闊博大,氣勢雄渾,而且充滿奮發向上、信心高揚的精神風貌,是邊塞詩中的經典之作,為世人稱道。

唐朝開放,跟外族交往多,戰爭也不少,有拓展邊疆,也有抵禦外族入侵。主要敵人是吐蕃和突厥,青海地區和玉門關外是主戰場。這樣,就給詩人們提供了創作邊塞詩的大背景。

創作源於生活。盛唐時期,不少詩人都去過邊塞,親身體驗軍營生活,對茫茫的邊塞景象和將士們的感情都有著切身感受。

詩人們所創作的邊塞詩中,大都表達出將士們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渴望建功立業的豪情壯志。

唐開元十一二年至開元十四年間,王昌齡西出河隴,正值唐軍西征吐蕃,戰事激烈 ,詩人感受至深。

《從軍行七首》(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青海湖上無邊無際的長雲滾滾,使遠處高低起伏的雪山顯得暗淡,我感覺特別陰冷。

我已經出玉門關很遠很遠了,向前看,滿眼都是茫茫的邊塞;向後能望見遠遠的孤城玉門關,那可是我回故鄉的必經之路啊。

戍邊征戰的歲月,我在邊塞的漫漫黃沙裡,歷經了上百次的戰鬥,身上的鐵甲都已經被磨穿了。我每天都想念著玉門關內的故鄉和親人,多想回到他們的身邊啊。

可是,作為一個守邊將士,我怎麼能逃避戰爭而跑回家鄉呢?我們的將士們要像西漢時的傅介子那樣,如果不在邊塞消滅敵人、不建功立業,就永遠也不歸還故鄉。

《從軍行》的其他幾首詩寫得低沉傷感,而這首詩寫得雄壯鏗鏘,蘊含著滿滿的正能量。時至今日,吟誦這首詩,依然心中激盪,難以平復。

王昌齡生性狂放,不拘小節,屢遭貶謫。李白是其好友,曾賦詩一首,用月之光明和月之圓滿,對王昌齡予以同情和安慰。

王昌齡中過進士,按常理,仕途應屬不差。可恰恰相反,他大部分時間是在外地做很小的官。

開元二十七年(739),王昌齡就因不拘小節,得罪了很多人,謗議沸騰,第一次被貶至嶺南。

回朝不久,開元二十九年(742)又被貶為江寧丞。《芙蓉樓送辛漸》一詩就作於此時,辛漸是詩人的朋友和同鄉,詩人託辛漸帶給洛陽親友的不是問候和報平安,而是“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心志。

幾年後,王昌齡再一次被貶謫到更遠的龍標,李白惺惺相惜,作詩《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我沒有看見漫天飛舞的柳絮了,我聽見子規鳥啼叫了,這些告訴我,春天已經完全過去了,一切美好的東西隨著光陰離去了,讓人萬千惆悵。

正在這時,聽到了我的好朋友王昌齡被貶到很偏遠的龍標去了,我現在離你那麼遙遠,怎麼表達我對你的友誼和關心呢?我就把我的感情寄託給月亮,乘著萬里的長風送到你的身邊,又亮又圓的月光同時照著你,也照著我,算是我對你的關心吧。

唐代詩人寫七言絕句最好的一個是“詩仙”李白,一個就是“七絕聖手”的王昌齡。王昌齡的邊塞詩不僅寫得非常形象,情景相生,而且格調高昂,非常有力量,在盛唐時期獨樹一幟,其中《從軍行》向來被推崇為邊塞詩中的千古名作。

【大家好!我是九日文談。希望喜歡我的原創文字。一起學習,一起探討,共同進步,傳承文化。】


九日文談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1、出處

唐代詩人王昌齡的《從軍行七首》。

2、作品簡介

《從軍行七首》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作品。

第一首詩刻畫了邊疆戍卒懷鄉思親的情景;

第二首詩描寫征戍者在軍中聽樂觀舞所引起的邊愁第三首詩描寫古戰場的荒涼景象,寫將軍上表請求歸葬戰死將士骸骨,表現將帥對士卒的愛護之情;第四首詩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

第五首詩描寫奔赴前線的戍邊將士聽到前方部隊首戰告捷的消息時的欣喜心情,反映了唐軍強大的戰鬥力;

第六首詩描寫將軍欲奔赴邊關殺敵立功的急切心情;

第七首詩主要描寫山巒疊嶂、烽火遍佈的邊塞景觀。全詩意境蒼涼,慷慨激昂,充分顯示出盛唐氣象。




薈文堂主


…………這是唐王昌齡詩上半句,兩句詩把華夏西域雄渾與蒼涼雄之美畫面盡描詩圖上:白色雲脈,陰陽冰潔雪山,遙遠的戍邊獨城堡的孤立的險境。我從詩人的兩句詩中,讀到唐人王昌齡對西域邊塞雄渾崑崙山脈的讚美與愛憐,而且隱隱中詩人對漢朝衛國大將軍們的懷念李廣,衛青,霍去病。懷念那種:英雄一去不復返的誓死捍衛國土偉大情懷。











呆念想


白雪皚皚的的平原之中,站立著一個孤獨寂寞心情沉重的的身影,青海湖上無邊無際的黑色的烏雲在天空中翻滾,在黑色烏雲的籠罩下,本來耀眼的白色雪山也失去了往日的光輝,顯得異常暗淡,身後一座孤單的城鎮與遠處的玉門關遙遙相望。好似久別家鄉的人望著家鄉一樣。更加增添了思鄉的惆悵!


王志毅


青海上空佈滿烏雲,四周的雪山黯然失色,我從玉門關望向那座遙遠處孤單的城池。

單從這兩句來看,可以體會到作者對遠在青海的在險惡的形勢下孤軍奮戰的將士們的關切情懷,及對他們絕處逢生凱旋歸來的期盼心情。


孜士


這首出自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也包含了其他情感。將士門在邊境生活的孤寂,艱難困苦都融合在這無邊開闊的景色之中。


古詩詞學習鑑賞


體會到一種高原的湖面上浮起雲霧從而掩沒了雪山的壓抑景象,加上遠處沒有一點生機的孤城玉門關更顯得肅殺,悲愴!使人頓生去國懷家之情!


又是春暖花開


這句詩指的是在外守衛邊疆城池的士兵遙望著內地,想念家鄉。

其中前一句是說明他鎮守地方的景色一片蒼茫,後面一句的意思是遙望玉門關,想念家裡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