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馬歇爾.盧森堡說:“也許我們並不認為自己的談話方式是暴力的,但我們的語言確實常常引發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我曾經合租的房子裡,住了一對情侶,男生叫李坤,女生叫劉偉,兩人都有體面的工作,三十左右的年紀,他們很恩愛。

合租的房子隔音很差,我每天下班早,他倆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在屋裡吃飯了,他倆只要在客廳或廚房講話,我都可以聽的很清楚。

每一天,真的是每一天,我都能聽到劉偉數落李坤。

“哎呀!你看你怎麼弄得啊這麼髒?”

“哎呀!你就不能把垃圾倒了嗎?”

“哎呀!你幹嘛放這麼多姜啊?這菜還能吃嗎?”

“哎呀!你鞋子就不能放好嗎?”

“這日子還過不過啊?”

每一天,都是這樣。不僅劉偉如此,李坤也是一樣。有一天的對話讓我記憶猶新。劉偉說:“你買這個花生米挺好吃的,你下班路上買的嗎?”李坤說:“不是下班路上買還能去哪買?!”

然後對話結束,沉默……

他們說話就帶有一種挑釁和指責的意味,很容易讓人不舒服。其實,這種狀態反映出的是溝通的障礙。美國現代心理學之父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給出了很好的解釋及方法。下面從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01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瞭解人性的另一面,換個角度切入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02 把握非暴力溝通模式4要素,從此讓我們學會說話

03 全身心傾聽他人並積極反饋,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

人與人最大的障礙是不能好好的溝通,我們看到越是親密的人,說話越是不講求方式,有不少子女對父母說話更是毫無尊重可言。

我單位有個同事,有一次他給在家的老母親打電話,過程是這樣的:“唉,媽你去買菜了嗎?怎麼還沒去?不要總買那些白菜了,一點都不好吃。”短短的幾句話,讓我感覺到一種憤怒和悲哀,他的老母親與他們一起住,不但天天買菜做飯,還要打掃衛生。

其實他們心理未必就是對老母親有多大意見,為了給老母親看病他曾經幾天幾夜守在病房外面。他們只是不能很好的溝通,也就是不會說話,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與需要,所有的語言都變成了指責。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01 非暴力溝通讓我們瞭解人性的另一面,換個角度切入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

馬歇爾·盧森堡說:“有些溝通方式使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提起暴力,頭腦中肯定都會映像出打打殺殺、暴怒、暴君、暴躁等等血腥及戾氣十足的字眼。

也是,人類對詞彙的認知與經驗必然如此。不過馬歇爾博士卻說:“他是借用甘地曾用過的"非暴力”一詞”,並不是什麼新創的詞語,他將非暴力引入了溝通的範疇,更是將談話和聆聽定義為非暴力的溝通方式,這裡的非暴力指的是精神層面的事情。

這就奇怪了,平時為人處世都是建立在遵紀守法的範疇,語言怎麼與暴力聯繫在一起呢?馬歇爾博士認為:“非暴力是暴力過後,自然流露出來的愛。”

再看一個例子:劉迪和李威結婚一年多了,結婚後,劉迪依然像婚前那樣黏著李威,結婚前兩個人卿卿我我,愛戀無限,可結婚後劉迪的黏人讓李威有了意見。有一次,李威加班晚回家一會兒,劉迪反覆打電話,結果李威忙中出錯,由此兩個人還鬧了很大的矛盾。

上面的例子和本文開始的例子中,我們看出了問題所在,夫妻雙方都有愛,是什麼矇蔽了愛的表現呢?

1.道德評判

對他人的評價實際上反映了我們的需要和價值觀。

評判本身具有指令性,道德評判就是用道德標準評判人,這個道德標準就是我們個人的價值觀。

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兩對年輕小夫妻於對方的評價都是基於自己的一種判斷,也是在夫妻生活過程中不斷演變形成的一種認知。不管是否是相互指責,或者黏人,在對方的心裡已經有了一個評判的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其價值觀和需要。

在這個過程中,容易陷入的一個大坑就是將個人價值觀與實際的道德標準混為一談,以自己的感覺去評判對方,久而久之就會讓雙方的距離越拉越遠。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2.樂於比較

作者丹·格林伯格在《讓自己過上悲慘生活》一書中寫到:“如果真的想過上悲慘的生活,就去與他人比較。”

家庭生活中,會經常聽到這樣的詞語,“某某經常陪孩子學習;某某每天早早回家做飯;過情人節的時候,某某給愛人買了一大束花!”等等,正是這樣不經意的語句,讓對方感覺到了不舒服,心情會因此很糟。

這樣的情景多了,也會讓對方感覺不到你對他(她)的愛意,感覺都是別人的優點,自己會因此懊喪。

3.迴避責任

“不得不”三個字大家很熟悉,也經常聽到,其實質就是推卸責任的一種方式。一位公司主管說:“我討厭評比。這樣做不僅沒有用,而且會讓同事之間的關係變的緊張。但我“不得不”這樣做,因為這是公司的政策。”

這個理由看似很符合邏輯,隱含的是主管沒有用負責任的語言代替迴避責任的語言。換個角度說,應該是這樣的效果。“我選擇評比,因為我想保住主管的工作。”現實就是這樣的殘酷。

4.強人所難

對別人的要求往往暗含著威脅,如果不配合,就會受到懲罰。


比如,當孩子將玩具散落一地,要求孩子收拾起來,許多父母採用的方式是這樣的,“小強,快吃飯了,先將玩具收拾好,這時孩子經常會說,我一會兒收拾,或者媽媽與我一起收拾等藉口。”


這時的父母經常會再次嚴厲的要求孩子收拾,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經常會採用更加嚴厲的訓斥或恐嚇的語言,這時孩子不得不屈服。你會看到孩子的無奈和委屈。

是的,當你真的實施了這樣的方式,他們遲早會想出辦法來對付你。

小結:人之初,性本善!

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是真言,人生來熱愛生命,樂於助人。可是,不正確的溝通方式,讓我們不會說話了,帶著主觀意識去評判、比較,使我們失去了正確的為人之道,愛被矇蔽了。面對這樣的境況,應怎樣避免呢?《非暴力溝通》進行了很好的詮釋。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02 把握非暴力溝通模式4要素,從此讓我們學會說話

馬歇爾·盧森堡博士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寫到“為了彼此樂於相助,我們專注於四個方面:觀察、、感受、需要、請求”。下面對每一種的真實含義給與解釋,只要學會其中的訣竅,定能讓你受益終生。

1.學會觀察。

印度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說:“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人類智力的最高形式。”

有的人肯定會有這樣的想法,觀察還用學習嗎?對大多數人來講,觀察他人的活動、行為,而不做出評論是很難的事情。想想平時你看到不喜歡的事情時,是否會抑制不住的發表看法呢?

上面的例子中,劉偉對李坤的行為就是通過觀察後得出了評論性的語言,已經超出了觀察的範疇,正因如此,才會容易造成李坤對劉偉的話語不易接受,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日常生活中象“總是、從不”等詞語,可能帶來觀察和評判的混淆,如果話語過於激烈,逆反心理會讓別人反感,不可能會友善的回應。

請練習下面的場景:

  • 哥哥昨天無緣無故對我發脾氣
  • 昨晚妹妹在看電視時啃指甲
  • 開會時經理沒有問我的意見
  • 我父親是個好人
  • 李威的工作時間太長了
  • 劉迪很霸道
  • 本週劉華每天都排在最前面
  • 李麗告訴我,我穿黃色衣服不好看
  • 愛人在和我說話是愛發牢騷。

如果你將1、4、5、6、9看做是觀察,那就是沒有學會,觀察需要不斷的練習,當你學會了觀察,可以較為明確的表達時,就可以認知內在形式的優雅。

2.明確表達感受

心理學家羅洛·梅認為:“成熟的人十分敏銳,就像聽交響樂的不同樂章,不論是熱情奔放,還是柔和舒緩,他都能體察到細微的起伏。”

令人鬱悶的是,現實生活中,人們的敏感度是比較低的。有時我們無法體會到自己的感受,更無法體會到別人的感受。往往將對某件事的看法定義為感受。

研究表明,從事律師、工程師,警察、經理等職業的人不容易體會到感受,因為表達感受與他們的職業相沖突。在家庭生活中,如果家庭成員無法表達情感,那是很悲哀的事。

小劉向她的閨蜜抱怨說:“她與她的愛人平時沒有什麼話,也沒有什麼交流。”小劉覺得自己嫁給了一堵牆。當說這些話的時候,先生的反應真的象一睹牆,坐在那裡一動不動。小劉氣壞了,就對閨蜜說:“你看、你看,他總是這樣,坐在一邊兒悶聲不響,和他過日子就象對著一堵牆。”

閨蜜問他:“你是不是感覺很孤單,希望愛人多體貼呢?”她表示認同後,閨蜜說:“我覺得我嫁給一堵牆”這句話很難提醒她先生留意他的願望。一般認為自己受到了指責,他很可能會感覺到委屈並退縮,這樣雙方的關係甚至會更加疏遠,如果他感到傷心,沮喪,不做任何反應,在妻子的心目中他就會真的像一堵牆。

看到了吧,正因為小劉沒有向丈夫真實表達她的感受,而是一味地抱怨、批評,導致她在丈夫心目中的印象越來越差,丈夫也感覺到委屈,因為小劉也不理解自己,這就是不能真正感受帶來的危害。只有充分而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感受,才能更順暢地交流溝通。

為了清晰的表達感受,馬歇爾編制了相應的詞彙表。

    • 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興奮 喜悅 欣喜 甜蜜 精力充沛 興高采烈 感激 感動 樂觀 自信 振作 振奮 開心 高興 快樂 愉快 幸福 陶醉 滿足 欣慰 心曠神怡 喜出望外 平靜 自在 舒適 放鬆 踏實 安全 溫暖 放心 無憂無慮。

    • 可以用來表達我們的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的感受:

害怕 擔心 焦慮 憂慮 著急 緊張 心神不寧 心煩意亂 憂傷 沮喪 灰心 氣餒 洩氣 絕望 傷感 淒涼 惱怒 憤怒 煩惱 苦惱 生氣 厭煩 不滿 不快 不耐煩 不高興 震驚 失望 困惑 茫然 寂寞 孤獨 鬱悶 難過 悲觀 沉重 麻木 精疲力盡 萎靡不振 疲憊不堪 昏昏欲睡 無精打采 尷尬 慚愧 內疚 嫉妒 遺憾 不舒服。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3.說出我們的需要。

感受和需要是一對孿生兄弟,我們的需要和期待形成了對他人的看法,形成了我們的感受。

馬歇爾說:“不幸的是,大多數人並不習慣從需要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在不順心時,我們更傾向於考慮別人有什麼錯。”

人類的基本需要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 自由選擇:自由制定計劃來實現夢想、目標和方向。
  • 慶祝:慶祝生命的創造力以及夢想的實現。
  • 言行一致:真誠、創造、意義、自我肯定。
  • 滋養身體:空氣、食物、運動、免於疾病、休息、住所等。
  • 玩耍:樂趣、歡笑。
  • 情意相通:美、和諧、激勵、秩序、平靜。
  • 相互依存:接納、欣賞、親密關係、社區、安全感、誠實、愛、信心、尊重、支持、理解等。

非暴力溝通把需要看作是有利於生命健康成長的要素,而不是某種具體行為。

4.請求幫助

首先清楚的告訴對方,我們希望他們做什麼,如果我們請求他人不做什麼,對方也許感到困惑,不知道我們到底想幹什麼,而且這樣的請求還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

比如劉迪想讓李威少花一些時間在工作上,但是她沒有說清楚,過了一段時間,李威說他報了跑步訓練營,結果還是很少與劉迪在一起活動。後來,我鼓勵她直接說出來,她直接向李威說:“我希望你每週至少有一個晚上在家陪我和孩子。”由於直接的說出了請求,而不是命令式的方式。現在劉迪和李威的關係已經明顯好得多了。

小結: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4要素是非暴力溝通的關鍵所在,更是溝通技能,只有通過訓練真實把握後,才能有效的應用。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03 全身心傾聽他人並積極反饋,讓彼此的溝通更加順暢

傾聽是人們最常用的溝通方式,傳統的傾聽聚焦於接受別人“說出來的”信息。傾聽的原理是大腦將電化學脈衝重構為原始聲音的再現,再賦予其意義的過程。

詩人裡克·馬斯滕告訴我們:“傾聽,不只是禮貌的注視和頻頻點頭而已,他應該包含更多的東西。

非暴力溝通告訴我們,傾聽別人,瞭解他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並給予反饋,是順暢溝通的關鍵。要傾聽別人,首先要放棄自己的想法和判斷,全身心地傾聽。

全身心地傾聽並不容易,也就是說在傾聽的時候,什麼也不要急於表達,不要急於做什麼,只要聽就可以了。

有一天,我妹妹在照鏡子的時候說:“我又胖了許多。”“你是世界上最美的女孩”,我爸爸大聲地宣佈,妹妹很不高興地看了我爸爸一眼,喊了一聲“爸”呀,然後摔門而去。

從這裡可以看出,這種安慰多麼不合時宜,也許妹妹只是希望爸爸留意他的感受,當時爸爸最好問她:“你對今天的形象感到很失望嗎?”

法國作家西蒙娜·微依寫到:“傾聽一個處於痛苦中的人,不僅十分罕見,而且非常困難。那簡直是奇蹟,那就是奇蹟,有些人認為他們可以做到,實際上絕大部分的人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

也就是說,體會別人感覺的是非常重要的,否則會適得其反,而我們為了安慰,急於採取行動,使我們無法體會他人的狀況,做出了另一面的反應。非暴力溝通要求我們在傾聽的時候實現3個方面取得突破。

1.用心體會別人是怎麼想的,他們需要什麼?

不管別人用什麼方式表達自己,我們一定要靜下心來耐心傾聽,真實的瞭解和體會別人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不要提前進行分析,更不要先入為主,主觀臆斷會提前矇蔽我們的心靈。

比如,我將新買的車借給了鄰居,妻子會責罵我:“將新車借給別人,你傻呀!”此時,我應該分析妻子的感受和需要,而不是反擊和自責。這個例子中,妻子觀察到的事實是“把新車借給了別人。”基於這樣清晰的思維方式去分析妻子的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再決定怎樣溝通就會有比較好的結果。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2.及時給予他人必要的反饋

在傾聽之後,我們一定要明確的表達理解的內容,如果我們準確把握了對方的意思,主動的反饋將會幫助對方認識到這一點。如果把握的不準確,對方一定會反過來糾正我們。

非暴力溝通建議我們使用疑問方式進行反饋,效果會比較好。那麼什麼時候進行反饋呢?

在對自己的理解沒有把握時,我們需要對方的確認,然而即使確信自己已經明白了,我們可能還會發現別人正期待我們的反饋,有時人們甚至會直接問:“我的意思清楚嗎?或你明白我的意思嗎?”只是簡單的回答“是的,我明白了”,可能是不充分,人們也許期待我們說的具體些。

  • 有時,用語言不能很好的反饋,那就從心理上學會接受,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對方的感受。
  • 有時,我們的語氣很重要,因為人們在聽取別人對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時,將會關注是否存在評判和嘲諷;
  • 有時,我們的意圖可能會被誤解,一定要繼續傾聽其感受和需求。如果別人誤解我們的誠意,一定要重新審視自己的動機。

3.不能半途而廢,一定要保持關注

一定要為他人充分表達創造條件,在別人尚未表達出感受和需要時,絕對不能過早地提及別人的請求,否則,很難準確地傳達我們的關心。如果急於瞭解他們的請求或者表達自己,就會妨礙整個過程。

小結:傾聽他人有助於對他人的理解和接納,前提是一定不能在沒有準確把握對方的感受和需求的時候,過早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我們的反饋不但及時,還要準確,這樣才能有利於整個溝通過程的進行。

《非暴力溝通》:告訴你如何說話?將“一堵牆”變成“一扇窗”


寫在最後:

以上第一部分對非暴力溝通給予瞭解釋,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我們不能直接溝通,相互之間不能理解愛,更不能實現互助。第二部分介紹了非暴力溝通的四種要素及把握的方法,最後,告訴我們要學會傾聽,更好地詮釋四要素的意義。這個過程中,不但要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也要準確傾聽別人的感受和需求,將談話和傾聽很好地結合起來,真正的實現無障礙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一種溝通技能,希望讀者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細細體味非暴力溝通的內在動力,經過不斷的訓練掌握這項技能,相信你一定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