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4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關係,是語言創造出來的。好的關係是好的語言創造出來的,不好的語言則會給關係帶來傷害和撕裂。

溝通不是知識,而是生活裡裡的必備技能,只是我們常常使用的是“暴力溝通”,將各種關係經營得越來越不堪。

大家不妨先來看看這個場景:

老公經常加班,一開始老婆很體諒,但是時間長了,感覺得不到老公的關心與陪伴,就開始抱怨,並且經常生悶氣,搞的老公一頭霧水,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

老婆:“你就知道加班,一回來就躺那裡玩手機,家裡的事不管不顧”;

老公:“我每天加班還不是為了這個家,我也很辛苦的好嗎?回家還要受你的氣”;

......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這樣的溝通,繼續下去,只會讓雙方的關係漸行漸遠。

小喵老師建議,在有矛盾的時候,可以翻看一下馬歇爾•盧森堡的《非暴力溝通》,讀完之後,想想出現問題的原因,回味一下相處的細枝末節,相信你會有不同的感悟。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馬歇爾•盧森堡用觀察、感受、需要、請求四個核心溝通要素講述瞭如何好好進行有效溝通。

簡而言之就是,在我們與人溝通之前,先客觀地描述自己觀察到的事實,接著說出自己的感受,並告訴他人自己需要什麼,最後提出請求。

這條定律幾乎適用於所有的人際關係,今天小喵老師就上面的問題來講講怎麼進行非暴力溝通。雙方的溝通需要這樣,而不是靠猜,要將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

用非暴力溝通模式再來時光倒流一遍:

觀察——發生了什麼?客觀描述可以觀察到的事實。

“老婆在家很辛苦,一天下來,希望老公回家能安慰一下,多陪伴,並不是吐槽老公經常加班。”

感受——我此刻的情緒?根據觀察到的客觀事實,說出我的內心真實的情緒感受,快樂?難過?生氣?

“老婆很難過,感受不到老公的關愛”

需要——我需要什麼?哪些未滿足的需要導致了不愉快感受。

“老婆需要老公的陪伴”、“老婆需要一個簡單的擁抱”、“老婆需要老公的安慰”

請求——我需要你怎樣的幫助?直接了當提出期待他人採取怎樣的行動來滿足我們,要具體可行。同時注意“請求”和“要求”的不同。

“老婆表示對老公加班的辛苦,為家付出的關愛。但是回家之後,能否抽個時間兩人聊聊天,談談感受”

以上,其實可以簡化為:“老公,你加班辛苦了,來,我給你按摩一下吧,其實我在家挺想你的,希望回到家能陪陪我,好好聊聊天”

所以,如果這樣的問題這樣說的話,結果會大大的不一樣。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非暴力溝通,其實就是讓溝通的雙方直面客觀問題,直面感受需求。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在溝通中,尤其是還仍然希望能夠用溝通解決問題的時候,應該在說話時避免會令自己思維固化、導致對方反駁的“評論”和“想法”,只表述觀察和感受。

這沒有看起來那麼簡單,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的暴力表達已經陪伴了我們那麼久。

例如:

我說話你從來不聽。

你太自私了,只考慮自己,從來不為我考慮。

你從來不帶孩子。

你太忙了。

你經常不接我電話。

觀察是不帶感情色彩,對事實的描述。以上這些話都不是觀察,而是評論。“從來”“經常”“總是”“從不”,這類表述,很容易把觀察和評論混同,在對話中要少用。

與之對應的,下面的表述是觀察:

我半年前建議你買房子,你沒有接受。

去年和前年春節,我和你一起回了你的父母家。

昨天孩子想叫你給他講故事,當時你正在玩手機遊戲,你拒絕了孩子。

“感受”和“想法”也不同。例如:

我覺得你不愛我。

我覺得你一點也不關心我。

我真沒用。

以上都是想法,是“我”對“你”或對“我自己”作出的判斷。而非感受。感受是:

我覺得很難過。

我很生氣。

我很沮喪。

能夠區分說事實和說觀念的不同之後,就可以進一步練習非暴力溝通的方法。

非暴力溝通的四個要素是:

1. 描述你的觀察

2. 說出你的感受

3. 表達你的需要

4. 明確提出請求

讓孩子收拾玩具的時候,也可以這樣說,體現以上四個要素:

你的房間地板上堆了好多玩具,我剛才進來時踩到差點摔跤(1. 觀察),我覺得不太舒服(2. 感受),我希望房間整潔(3. 需要),你可以現在把地上的玩具收拾好嗎(4. 請求)?

非暴力溝通強調要明確、具體地說出自己的請求。

“我希望你能多關心我。”是一個抽象的請求;“我現在頭很痛,我希望你能過來陪我。”是一個具體的請求。

夫妻問題大多數源於溝通,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改善關係?

小喵老師說

所以,嘗試準確說出自己的需求,邁出和諧溝通的第一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