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韓國作家崔仁浩寫過一本小說叫《商道》,講的是19世紀朝鮮時期商人林尚沃,從一無所有變成了富甲朝鮮九道的朝鮮首富的故事。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當時朝鮮最有價值的商品是紅參。林尚沃帶商團到北京和大清商人在做交易時,遭遇到了清商的聯合壓價。清商希望成交價是70兩白銀。

林尚沃為了扛住價格,借款收購了朝鮮商團所有的人參,形成了壟斷。清朝商人就聯合抵制,不降價他們就不買。

這時,林尚沃面對巨大的壓力,他是借的錢,所有的人參在他手上,如果人參賣不掉,貸款的利息他都還不起。

這時他做了一個選擇:燒人參。反正每天燒一點,如果沒有人來買,我就把今年朝鮮的人參燒光,今年中國市場上就沒有朝鮮人參了。

於是,清商的聯盟就崩潰了,按照林尚沃的價格160兩白銀成交。

當時有人問林尚沃,你燒人參的時候,有沒有想過人參都燒完了,還沒有人找你買怎麼辦?

林尚沃說,“在我剛開始動手燒人參的時候,我就已經想好了,如果所有的人參都燒完了,我就跳進火裡自焚,和人參一起消失。”

這就是生死線,就是別人不敢玩、不敢拼的風險,就是壁壘。在生死線之外是安全區,安全區是沒有壁壘的。當然,我們可能不會遇到像林尚沃那樣極端的事,但我們能從中看到林尚沃面對生死線的能力。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這讓我想起了張哥的一個客戶,雖不至於林尚沃那般破釜沉舟,但也是憑著一腔勇氣,在絕地邊緣抓到稻草。

“在要萌生關店這個想法的時候,很難受,捨不得,當初是這個店給我了一切,現在居然也要結束這一切!”他是張哥一個做生意的客戶,給張哥講述今年這個經歷時這樣說道。

都說,今年是艱難的一年,經過一場疫情之後,感覺做什麼都難。還記得網絡上瘋傳的這張圖嗎?今年不求大富大貴,只求好好活著。

可是,最安全的方法真的就是什麼都不做嗎?網絡上流傳有一句話:明天和意外永遠不知道哪個會先來。所以,不用費盡心思去揣測未來還有什麼災難,還會發生什麼,我們專注過好每一個現在,把握每一個現存的機遇,就好了。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這個客戶還講述到,促使他突然念頭一轉的,是做決定的前一天晚上,時間很晚了,他開車回家的路上,準備第二天轉掉店鋪,再賣掉車。就在車上的廣播中,聽到了我們公司電臺廣播,於是轉念一想,貸款何嘗不可啊!

於是,他覺得這是一個辦法,畢竟心血都在這家店了,比起就此結束,不如搏一搏。第二天一早打電話就諮詢我們公司,瞭解到信用或者抵押都能行,他就更堅定了,一定有辦法拯救店的。

沒過多久,他成功貸到了一筆錢,於是他的反擊戰計劃就開始了,這一來,他不僅不擔心店鋪倒閉的事情了,還生出來一些其他補救辦法。根據疫情期間市場需求的表現,他增加了糧油食品類項目,因為人們生活的需求比之前增大了許多,由於疫情影響,在外就餐的人減少了,居家生活的人增多了,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就上升了。他想既然店暫時沒法復業,那就“送貨上門”吧,他的送貨上門可不是單指自己送,而是充分利用其它渠道。原本定點消費的鋪子,轉念竟可變成移動消費,店也算是起死回生了。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張哥是個喜歡交朋友的人,所以跟這個客戶聊了很多,還問他,資金鍊斷了的時候,怎麼還敢貸款繼續奮戰呢,萬一沒成功怎麼辦。他說,既然什麼都不做是“死”,搏不成功也是“死”,搏一搏反而多幾分“生”的概率,當然這個更划算。

一個人的勇氣,往往就是在危急時刻體現出來,就是他讓自己或者企業穿越生死線的魄力。

而如今,面對疫情衝擊的經濟,不管是個人還是企業,不管你是小老百姓還是大老闆,沒有誰可以置身事外,我們能做的就是,怎樣讓自己穿越“生死線”。

在幫助企業渡過難關上,國家大力政策支持,降準降息,加大信貸力度,放寬借貸條件。

面對經濟需求,政策仍需發力。

央行發佈2月金融信貸數據,其中新增人民幣信貸9057億(同比多增199億,符合我們預期),新增社融8554億(同比少增1111億,低於我們預期)。

新增信貸相較去年同期持平,其中居民貸款受疫情影響較大,信貸主要靠企業短貸支撐。3月國常會指出,要進一步把再貸款再貼現等政策落到位,加快貸款投放,抓緊出臺普惠金融定向降準措施,並額外加大對股份制銀行的降準力度。

在關店的前一天,他的這個決定保住了這家店


國家正帶領我們全力解決經濟需求,你憑什麼不全力以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