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清明節祭祖是迷信,你支持還是反對,若支持,請說理由?

職場焦點


清明節祭祖是中華文化的傳統,說祭祖是迷信的人不僅是無知,更是數典忘祖。理由如下:

科學使人類進步,但也不排除信仰

  • 人類原始時期面對自然環境,敬畏神靈是對自然的認識侷限。哥白尼因堅信日心說,當時羅馬天主教廷以褻瀆聖經罪以火刑柱炮烙處死,現在看來,判斷是荒唐的,但為什麼還有許多人信息宗教呢?
  • 宗教是一種信仰,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明知宗教傳說可能不真實,但為什麼不排斥呢?
  • 事實上,信仰是文化的傳承,有時,人們明知不能實現,仍要為之奮鬥,或者明知是神話,仍要吸收其向上的精神原則約束自己。
  • 正如,許多人知道沒有來世,好心有好報,可能是人們做好事的最好解釋;“來世再報”可能是一些人求得寬恕的心靈安慰。

清明祭祖是特定文化

  • 中國經歷了長期的封建社會,維持社會的穩定的一個重要要素:是家與國的關係。家或家庭以什麼維持?共同的祖先可能是最好的寄託、維持方式,清明祭祖便成為我國特定的文化傳統。
  • 通過清明祭祖,小家庭成員之間不會記憶他們共同的先輩;
  • 通過清明祭祖,大家族成員之間可以增加凝聚力;
  • 通過清明祭祖,人們還知道祖宗的發源地在中國;
  • 通過清明祭祖,海外的華人,還知道葉落歸根;
  • 通過清明公祭,當代中國人可以緬懷英雄先烈、弘揚革命精神。
  • 如此等等。


南京徐劍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關於清明祭祖本人是支持的,人永遠在尋找自己從哪裡而來,尋根是生命的本能,也是情感的需求,而祭祖就是讓我們始終記著那些和自己有關係的人,因為他們的存在,才有了今天的自己。而關於祭祖的意義我們要從信仰說起。

信仰不是迷信,信仰是生命裡的光

迷信與信仰本來就是兩回事,迷信是說你信仰的東西有或沒有,信了科學證實的沒有的東西就被稱作迷信,這種論調是不是可以再商榷一下?信仰本就沒有對錯之分,那麼何為信仰?

信仰的原始意義:

據現代人類學、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人類最原始的兩種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天地與祖先是人類、萬物之根本。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的產生是源於人類初期對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信仰是一種主觀的存在,是心靈的產物,更是情感的需要。而人是情感的動物,有情感,就會有信仰。很多國家仍然是全民信仰宗教的國家,而中國似乎沒有一種宗教讓國人集體信仰,但中國人絕不是沒有信仰的人,相反,中國信仰的很多,信仰儒家仁義孝道,信仰中國共產黨為我們創造的幸福生活,信仰一切正義而美好的東西。

那麼祭祖是一種什麼信仰呢?他是仁義孝道信仰的一部分,對長輩的孝,不僅表現在對生者的關心照拂,也表現在對他們死後身後事情的處理。而祭祀這種形式,只是在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這個人曾經存在。

敬畏生命,活在當下:我們從哪裡來,又要到哪裡去?從哪裡來,祭祖的形式提醒了我們的來路,讓我們敬畏亡者,悼念亡者,而到哪裡去的問題,讓我們在祭祀的過程中敬畏生命,生命不是自己能選擇的,而死卻不是可以隨意行使的權利。哪怕生活不易,也要努力的生,而不能輕易的死。如果有來路,那麼生必有歸途,這就是我們中國人的信仰。

生活的儀式感——祭祖也是一種儀式

我們常常呼籲生活要有儀式感,小到生活裡每一個小小的紀念日,家人的生日,親戚朋友的婚喪嫁娶,甚至是孩子的入學,某一次獲獎,工作取得的小成績········ 那麼祭祖這件事為何不應該列在生活的儀式裡呢?


祭祖這個儀式自古有之,古來皇家重視祭祖,小門小戶也都尊重祖先,供奉祖先牌位,而中國很多地方的家族,都流傳著家譜,世世代代傳承,不敢斷裂。這種儀式讓我們珍惜自己的生命,珍視自己的存在,“我”已經不是單獨的我自己,我是這個血脈相承的系統的一部分,使命感爆棚,從而成為人生努力奮鬥的動力。

祭祖讓思想有所依託:又有多少人,半生活在回憶裡?世上有多少人得意,就有多少人失意,這些失意的人又如何在生命裡找到寄託,繼續前進的道路呢?有時候就是靠記憶和過去的鼓勵。也許現世裡再不曾有人能走進自己的世界,但是靠那些過去,靠曾經的那些人或許可以捱過此生。

結語

又到一年清明時,不妨放下生活的腳步,漫步到野外,懷念曾經和我們一起活在這個世界裡的人,一把鮮花獻給他們,因為過去的人從不曾被遺忘,我們中的都很多人也都將在未來活成不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