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雲岡石窟是什麼時期什麼人建造的?

用戶8160388775136


雲中答題,相互學習。

大同的雲岡石窟修建於什麼時候,又是何人所建呢?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大同人,這裡就當仁不讓了。關於這個問題,我來給大家做個詳細的介紹。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區的西面方向(就是現在的平城區)距離大約有十六公里。石窟是依武周山開鑿,東西綿延一公里左右。至今保存的主要洞窟有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有51000餘座,是我國迄今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大同雲岡石窟與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以及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1961年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7年被國家旅遊局評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建造時期

雲岡石窟建造於北魏時期,從文成帝和平初年起(公元460年),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公元524年),前後建造經歷了60多年漫長歲月。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珪建立的政權,也是南北朝時期北朝第一個王朝。公元398年,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北魏時期佛教興起得到了空前發展,由於國家與私人的投入,佛教文化藝術十分的興盛,這就為雲崗石窟的開建,創造了穩定良好的社會環境。

建造者:

文成帝即位後,請回曇矅和尚負責管理全國的宗教事務。據史書記載,一日曇曜和尚在平城郊外路遇文成帝車隊,袈裟被皇帝的馬咬住不放。由於有“馬識善人”的說法,文成帝遂以國師禮待曇曜。

後曇曜和尚為了國家和人民安寧,上書文成帝,在京城西郊的武周山下,召集全國能工巧匠上萬餘人開鑿石窟。

雲岡石窟的開鑿是佛教自兩漢傳入中國以後,出現的第一次大規模興造的皇家石窟寺。在歷史上掀起了各地石窟寺的建造熱潮,其影響遠及中原、河北、河西及西域等地區。

石窟演變與經歷

進入初唐以後,平城各方面景象蕭條,雲岡石窟的建設,受各種因素的影響沒有大的項目工程。

遼金時候,遼興宗、道宗時期,曾對武周山的石窟寺進行過,長達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

遼保大二年(1122年)金兵攻佔大同,寺遭焚劫,靈巖棟宇,掃地無遺。——《金碑》

元代後,武周山的石窟尚存寺廟院。

進入明代,大同雲岡石窟再度荒廢。而云岡之稱正是始於明嘉靖年間,明末崇禎十七年李自成起義軍路經大同,留下部將張天琳駐守。後清軍入關攻佔大同,雲岡寺院再遭兵燹淪為灰燼。

清順治八年(1651年),雲岡寺院得以重修。現保存的第5、6窟的木構窟簷和寺院就是此時重建。1696年,康熙皇帝於冬日迴鑾巡幸雲岡寺,並御書匾額"莊嚴法相"。乾隆年間雲岡石窟亦曾有修葺。

新中國成立後,石窟的主要洞窟和窟前木結構建築均保存完好。1952年設置專門保護機構,石窟文物得以妥善保護,並開始對公眾開放。

雲岡石窟發展階段

初期階段,是被稱為的曇曜五窟。就是當時著名的高僧曇曜,選擇了鍾靈毓秀的武州山,開鑿了雄偉壯觀的曇曜五窟,揭開了雲岡石窟開鑿的序幕。這早期的五窟在雕刻技藝上,繼承並發展了漢代的優秀傳統,吸收並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羅、秣菟羅藝術的精華,創造出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

中期階段,是雲岡石窟雕鑿的鼎盛時期,這一時期是北魏遷都洛陽前的孝文時期,也是最穩定最興盛的時期。其雕刻藝術特點已不同於早期石窟,造型追求工整華麗,從洞窟形制到雕刻內容和風格均有明顯的漢化特徵。

晚期階段,是北魏遷都洛陽以後(494年),石窟大規模的開鑿活動停止了。在石窟原有的基礎上,出現了大量的中小型洞窟雕刻工藝出現的一種清新典雅“秀骨清像”的藝術形象,成為北魏後期佛教造像顯著特點。

雲岡石窟的造像氣勢宏偉,且內容豐富多彩,被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的藝術之冠,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並形象地記錄了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向我國發展的歷史軌跡,反映出佛教造像在我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進程。

大家好,我是雲中之筆。歡迎朋友們留言點評,一起交流學習。我在頭條裡等你,不見不散。


雲中之筆


大同雲岡石窟是什麼時期什麼人建造的?

大同雲岡石窟是北魏文成帝興安二年(公元453年)直至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公元520年)前後經歷六、七十年才具有規模。所以大同雲岡石窟是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建造的,距今已經有一干五百多年的歷史,可見雲岡石窟的歷史遺蹟的悠久。

大同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現存洞窟四十五個,大小窟龕二百五十二個,大小造像五萬一千餘尊,是我國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其中最早的建造者是曇矅開鑿的五個窟。

如果有機會步入大同雲岡石窟這座藝術殿堂,那裡浮雕群集,栩栩如生,令遊客目不暇接,大飽眼福。雲岡石窟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的結晶,那一座座石窟形態各異,巧奪天工的石窟,是古代勞動人民用靈巧的雙手,僅靠錛鑿錘斧這些笨拙的原始工具給予岩石永生的生命力,讓世人永遠瞻仰,這乃是中國歷史上奇蹟。

如果有機會,您一定來大同雲岡石窟遊玩,我是丫丫恰恰,歡迎各位光臨。


丫丫恰恰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因為19年我剛去過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時期的;先期是皇家開鑿的,後期是民間開鑿的。

一、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城西約16公里的武州南麓,武川的北部。東西綿延約一公里,石窟依山而建,現存有主要洞窟45個,大小佛龕252個,石雕像51000餘軀,是中國規模最大的古代石窟之一。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石窟並稱中國四大石窟藝術寶庫。

二、北魏時期開鑿前後60年,前期是由皇家工程。由於戰亂和眾多原因,建到第二十窟的就停建了。皇系建的石窟規模宏大,第五窟是雲岡石窟規模最大的石窟。佛像高達17米,窟的四壁雕滿了佛龕,佛像,東西雕有彌勒佛像,西側雕出33幅,釋迦牟尼從誕生到成道成佛的傳說故事。

此窟規模宏偉,雕飾富麗,技法精煉,是雲岡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一個石窟。

石窟分早中晚三期。早期的曇曜五窟,氣勢磅礴具有庫厚,純樸的西域情調。中期以石窟以精雕細琢,裝飾華麗而著稱於世。晚期規模較小,但人物形象俊美清瘦,比例適中,是中國北方石窟藝術的榜樣。石窟中留下的樂舞和百戲雜技雕刻,也是當時佛思想的流行和北魏時期社會生活的體現。

回答您的問題時,雲岡石窟在我腦海中,就像放電影一樣,一一展現在我的眼前。

我的回答希望您能滿意,這都是我的親身體驗。

再見!晚安。





瀋陽毛哥


山西大同雲崗石窟,前年有幸跟團旅遊參觀過,親眼目睹,壯麗宏偉的石窟震撼,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古代南北朝北魏時期建造的距今有1千5百多年曆史,共有五窟,主要造象是三世佛,高大面相中園,慈眉善目,引人肅然起敬。

去年又旅遊參觀河南洛陽龍門石窟,大大小小的石窟星羅棋佈,據導遊講,其中石窟最大的雕象仿武則天,龍門石窟是繼雲崗石窟的中國又一個藝術寶庫!


王方顯才


關於大同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大同西北武州山,依山開鑿,共有五十多個大窟及無數小窟,大小造像達五萬多尊,為世界罕見之佛教遺蹟雲岡石窟第9窟與第10窟被認為是一組“雙窟”,相鄰的兩窟有著相同的空間形態,相似的佛像題材,甚至連藝術風格都相近,為同一時代所開鑿。第9、10窟都設前廊及成列巨大的石柱,雕刻主題環繞在祈福之上,包括倚坐彌勒與釋迦佛、菩薩、飛天及須彌山等。還有最值得注意的北魏時期屋頂及斗拱形象,以極寫實手法雕出。

石窟的起源


石窟源於印度,是印度原型的佛教建築,剛開始自然反映較多的印度建築特徵,傳到中國後,受木造建築的影響,慢慢地融合轉化,逐漸形成內部印度式,但外觀起造樓閣的中土、西域、印度混合風格。

佛教經西域傳入中土,沿著當時傳播的路徑,可看到很多石窟,如新疆的柏孜克里克石窟、龜茲石窟、河西走廊石

窟等,

而北京、浙江、四川等地也都有石窟。其中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及天水麥積山石窟,號稱中國四大石窟;此外,如河北響堂山石窟,以及四川大足石窟的藝術成就也不遑多讓。石窟寺大多因為地處偏遠、不易到達而躲過歷代兵災人禍,尤其是建在懸崖峭壁上者,成為後世研究中國古代佛教史、建築史或是美術史、雕塑史的重要寶庫。

關於大同


大同古稱平城,公元5世紀時為北魏都城,雲岡石窟的開鑿因有皇室全力經營,因而達到一個高峰。此處砂岩質地堅硬,紋路平整,適合雕琢,因此雖已經歷一千五六百年之久,造型輪廓仍舊清晰,無論金剛力士的勇猛姿態,還是佛與菩薩慈悲肅穆的神情,皆保持良好,石雕精細且氣勢宏偉。石窟的建築如塔心柱、壁龕等雕刻,皆模仿木結構,從最高的鴟尾、瓦當、梁枋、人字補間、一斗三升斗拱到門板、窗欞、門簪等細節都表露無遺,是研究北魏建築形象的重要依據。第9與第10這組雙窟即清楚體現了上述特色。

關於雲岡石窟的建造時期和人物


北魏太武帝滅佛,使佛門蒙難,文成帝恢復佛教信仰,用宗教安撫人心,大量開鑿石窟,建造佛像,自興安二年左右始,用前後近六十年的時間,在山西大同西北方武州山的南向陡壁上,開鑿出東西長達1公里、工程浩大的武州山石窟群,也就是雲岡石窟。

《魏書·釋老志》記載:“曇曜白帝,於京城西武周塞,鑿山石壁,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飾奇偉,冠於一世。”


可知最初五座重要石窟的開鑿,系由曇曜和尚主持,因此通稱為“曇曜五窟”。此時期以大佛為主,石窟平面呈橢圓形,印度風格濃厚,迥異於後來開鑿的洞窟。在曇曜五窟以後至北魏太和十八年,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前完成的洞窟,屬於中期洞窟。由於北魏孝文帝力行漢化,佛像也受到中原造型的影響,穿著漢族寬軟的服飾,被稱為“

褒衣博帶”。後期洞窟為孝文帝遷都後留守官員僧俗所開鑿。

儘管此後隋唐甚至遼金宋元仍續有開鑿,但規模與數量皆大不如前,因此雲岡石窟主要以北魏時期藝術著稱於世。


國內ERP專題


雲崗石窟建於北魏初期文成帝開始修建,建造人高僧曇曜。




柳川草民


大同雲岡石窟,是在北魏定都平城以後,統治階級鮮卑族拓跋氏根據政治的需要,在大同城西15公里處的武周山開窟造像,宣揚佛法。

北魏第五位皇帝文成帝拓跋浚,派高僧曇曜主持開鑿石窟工程,工匠主要是由涼州遷來的。

從造像的不同風格上,雲崗石窟大體分為早中晚三期,早期工程,是由曇耀主持開鑿的五大窟,風格上受西域和羅馬雕像影響很大,中晚期造像風格細膩生動更貼近本土。

北魏遷都洛陽以後,皇家造像工程逐漸減少,有民間參與的造像一直延續到遼金時期,此後基本上不再有新的造像出現。


願君多晴天


大同雲崗石窟,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大同稱平城。是北魏的都城。北魏興元二年(公元453)初期由一個叫曇曜的僧人奉旨主持開鑿的,到458年共建了五窟。史稱曇曜五窟。(現今16—20窟)。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中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據說曇曜根據鮮卑人已逝的皇帝形像打造的。初期,中期到晚期,一共經歷了50多年。雲崗石窟的造像宏偉,內容豐富多彩,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洛陽龍門石窟是雲崗石窟的延續和發展。


WangWei8


大同雲崗石窟,是在中國歷史上的南北朝時期,當時的大同稱平城。是北魏的都城。北魏興元二年(公元453)初期由一個叫曇曜的僧人奉旨主持開鑿的,到458年共建了五窟。史稱曇曜五窟。(現今16—20窟)。主要造像為三世佛,佛像高大面相中圓,高鼻深目,雙肩齊挺,氣勢磅礴,具有渾厚,純樸的西域情調。據說曇曜根據鮮卑人已逝的皇帝形像打造的。初期,中期到晚期,一共經歷了50多年。雲崗石窟的造像宏偉,內容豐富多彩,被譽為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寶庫。洛陽龍門石窟是雲崗石窟的延續和發展


三晉趨勢


北魏,雲岡石窟的開鑿從文成帝和平初(460年)起,一直延續至孝明帝正光五年(524年)止,前後60多年。此後的東魏、北齊、隋及初唐,平城改為雲中郡恆安鎮治。

唐代,據金皇統七年(1147年)曹衍撰《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貞觀十五年(641年),守臣重建";唐慧祥撰《古清涼傳》捲上(古今勝蹟三)記載,當時有一位儼禪師"每在恆安修理孝文石窟故像……以咸亨四年(673年)終於石室"。初唐以後,平城呈現蕭條景象,雲岡石窟的建設因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未有大項工程。

遼金,遼興宗、道宗時期,遼皇室曾對武州山石窟寺進行過延續十年之久的大規模修整。修建了石窟前接木構窟簷的通樂、靈巖、鯨崇、鎮國、護國、天宮、崇福、童子、華嚴、兜率十座大寺,並對一千餘尊佛像進行了整修。

至此,雲崗石窟形成現在的規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