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攻堅戰全面收官,還要啃下哪些“硬骨頭”

脫貧攻堅戰全面收官,還要啃下哪些“硬骨頭”

在廣西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縣八江鎮布央村,侗族姑娘通過直播平臺向網民推介三江茶,暢通茶葉銷售渠道,幫助茶農增收脫貧。吳練勳攝/光明圖片

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还要啃下哪些“硬骨头”

位於秦巴山區的陝西省石泉縣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大力發展繅絲、農產品種植加工、生態旅遊等特色產業,為貧困群眾創造就業崗位,助力脫貧增收。新華社發

脱贫攻坚战全面收官,还要啃下哪些“硬骨头”

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舊館鎮羅漢村塘灣生態農業基地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緊扣城市綠化市場需求,積極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種植草皮面積近200畝,帶動村民家門口就業增收。沈勇強攝/光明圖片

【經濟界面】

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向全黨全社會發出了脫貧攻堅總攻動員令,吹響了脫貧攻堅總攻衝鋒號。

今年是脫貧攻堅全面收官年,完成這一艱鉅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幾千年來追求的夢想,要攻克道道難關、衝破重重險阻。儘管新冠肺炎疫情給脫貧攻堅任務的完成增加了困難,但全面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決心沒有變、基本態勢沒有變。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底氣和信心從哪裡來?脫貧攻堅全面收官還要啃下哪些“硬骨頭”?

1 制度優勢,凝聚決戰決勝的磅礴力量

仲春時節,四川廣安區白馬鄉湖羊養殖扶貧基地,今年剛出生的27只小羊正在羊圈裡“悠閒”地吃著檸檬枝,養殖人員遊漢鍾正在一旁忙活,他將草料定點投放後,轉身收拾羊糞,運到檸檬樹基地去。環環相扣,一條“檸檬枝—湖羊—有機肥—果林”的生態循環種養髮展模式正在形成。去年年底,來自浙江湖州南潯區的200餘頭湖羊作為扶貧羊千里“跋涉”,來到白馬鄉並順利產下第一批小羊,預計今年年底這一基地可出產小羊近200只。

去年是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與四川省廣安市廣安區東西部扶貧協作結對第二年,南潯區把“產業幫扶”作為核心,通過實施“湖羊入川”“湖羊致富”工程、推進南潯·廣安東西部扶貧協作產業園、開展潯棲江南旅遊扶貧項目等,聯動推進三產扶貧,形成“一園一帶一示範”產業扶貧格局。

山海相連、攜手同心,東西部對口幫扶,讓更多貧困地區走上發展新徵途,也讓雙贏路越走越通暢。

不僅僅是產業發展,近年來,在東西部對口幫扶機制下,東西部人力資源不斷深度融合,闖出一條就業扶貧之路。

廣州在對口幫扶貴州畢節過程中,由中國南方人才市場在畢節設立分市場,在“畢節就業雲”信息平臺專門開闢了“中國南方人才市場直通車”和“廣州市人力資源市場崗位”模塊,通過信息平臺發佈廣州市就業信息。2019年畢節市共輸送1738名貧困勞動力到廣東省就業,其中穩定就業3個月以上1468人;9720名貧困勞動力參加了廣州市提供的對口幫扶職業培訓,培訓後就業5701人。

脫貧攻堅的豐碩成果,連通著寶貴的“制度密碼”: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力量辦大事。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為新冠肺炎疫情下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證。”浙江師範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院長唐任伍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多方面的顯著優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能夠實現全國一盤棋,實施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管理體制,調動各方面積極性,集中全社會力量辦大事,凝聚各方力量向貧困宣戰。

2015年,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貧困縣黨政正職攻堅期內保持穩定,發揮一線作戰指揮部的作用。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抓扶貧,層層壓實責任。

“目前,我們有條件有能力如期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國務院扶貧辦主任劉永富說,信心來自習近平總書記的高度重視和親自指揮,來自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成就,來自五級書記抓扶貧、全黨合力促攻堅的制度優勢。

劉永富介紹,目前東西部扶貧協作形成多層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工作格局,承擔起產業合作、勞務協作、人才支援、資金支持、社會動員等方面的任務。近300箇中央單位參與定點扶貧,實現對592個貧困縣全覆蓋,示範帶動省(區、市)層層組織開展定點扶貧工作。中國共產黨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政治優勢,在脫貧攻堅戰中得到充分體現。

2 精準施策,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不利影響

“中央非常重視我們貧困戶的脫貧,國家政策也越來越好了。在村委會的帶領下,我在往年撂荒的土地上種上了油菜花。這成片金光閃閃的油菜花成熟收割菜籽後,村裡成立的金水源合作社會來上門收購,能賣出個好價錢。勤勞致富要靠自己的雙手,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鬥的起點。我也要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脫貧,創造屬於自己的美好新生活。”江西萍鄉上栗縣上慄鎮水源村貧困戶廖世漸看著自己種植的4.2畝高產油菜漸次開花,臉上洋溢出自信的笑容。

為克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上慄出臺一系列政策,對復工復產的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資金和用工等多方面支持,確保脫貧攻堅的進程不受影響。

緩解農產品銷售難,是降低疫情對脫貧影響的首要一環。受疫情影響,一些大型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暫時關閉,但居民對農產品的需求總量並未受到太大沖擊,只是購買渠道發生了變化。

雲南省昆明市東川區紅土地鎮倉房村通過當地工商聯協調超市和城市社區採購,緩解了村民蔬菜滯銷問題,給正在努力脫貧的村民吃了一顆定心丸;雲南省曲靖市陸良縣採用統一訂單生產模式,團隊作業,分散縣裡貧困種植戶的經營風險;阿里巴巴、拼多多等電商也發起了愛心助農計劃,用直銷破解滯銷難題……轉變思路,尋求創新,為貧困地區農產品“出山”搭建了新的空中橋樑。

貧困戶增收,一靠產業,二靠就業。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有2729萬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在外務工,工資性收入成為很多家庭脫貧致富的重要支撐。然而受到疫情影響,一些貧困勞動力因交通、企業用人需求等原因推遲或改變了外出務工的計劃。

為此,各地通過摸需求、搭平臺,建機制、送返崗,優服務、幫招聘等措施,為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精準搭橋,優先保障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

根據國務院扶貧辦最新調度分析,當前疫情對脫貧攻堅的影響和衝擊逐步得到化解,各地努力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造成的損失補回來,脫貧攻堅各項工作勢頭較好。東西協作協議資金已經超計劃撥付到位,貧困勞動力外出務工、扶貧項目開工、扶貧車間、扶貧龍頭企業開工復工等工作進一步提速。中西部22個省份已安排扶貧項目36.92萬個,已開工項目19.42萬個,開工率52.59%,比3月6日提高20.52個百分點。

截至3月20日,52個掛牌督戰縣2020年已外出務工189.77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人數比例77.61%。25個省份已外出務工貧困勞動力1879.23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總數的68.85%,較3月6日新增459.19萬,增幅達32.34%。25個省份摸排出有外出務工意願的671.45萬人,已外出務工和有外出務工意願的人數達2550.68萬人,佔去年外出務工總數的93.46%。湖北省通過“點對點、一站式”輸送,已經實現跨省務工零的突破,輸送了1900人外出務工。

3 繃緊弦、加把勁,奮力啃下最後的“硬骨頭”

目前,我國剩餘脫貧攻堅任務艱鉅。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雖然同過去相比總量不大,但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據各地初步摸底,脫貧人口中有近200萬人存在返貧風險,邊緣人口中還有近300萬人存在致貧風險。剩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老年人、患病者、殘疾人的比例達到45.7%。

能否啃下這些“硬骨頭”,決定著能否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考驗著脫貧攻堅的質量和成色。

“三區三州”是深度貧困地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難啃的“硬骨頭”。“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區80%以上區域位於青藏高原區,自然條件差、經濟基礎和產業基礎薄弱。

為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國務院扶貧辦對沒有摘帽的52個縣和2707個貧困村中任務比較重的1113個貧困村實施掛牌督戰。目前,廣西、四川、貴州、雲南、甘肅、寧夏、新疆7省區均制定了實施方案,52個掛牌督戰縣、1113個掛牌督戰村均制定了作戰方案。

既要繼續攻堅,又要鞏固已有成果、防止返貧。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建議,為防止返貧,要對存在返貧風險的近200萬人和存在致貧風險的近300萬人實施針對性預防措施,及時將返貧和致貧人口納入幫扶,加快建立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對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驟減或支出驟增戶加強監測,提前採取針對性的幫扶措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穩定。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貧困人口,要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扶上馬送一程。

劉永富表示,為保持政策穩定,國務院扶貧辦將對退出的貧困縣、貧困村和貧困人口,保持現有幫扶政策總體穩定;對工作鬆勁懈怠的摘帽縣,及時提醒、督促糾正。繼續增加財政扶貧資金投入,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新增部分主要用於“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指導各地對已實現穩定脫貧的地區,統籌安排扶貧資金,支持非貧困縣、非貧困村貧困人口脫貧。

目前,全國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還同步搬遷了500萬非貧困人口,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規模。

“不僅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有就業、能致富。”張琦說,青海把搬遷群眾分類納入產業扶貧、轉移就業、教育扶貧、醫療保障、資產收益、生態保護等脫貧攻堅行動計劃,確保搬得出、穩得住,實現穩定脫貧,對易地扶貧搬遷提供了積極啟示。

攻堅號角已吹響,聚力奮進正當時。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人民一定能一鼓作氣、攻堅克難,在新的起點上開創新局,在打贏新冠肺炎疫情阻擊戰的同時,奪取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

(本報記者 李慧)

●脫貧大數據一覽

1.按現行國家農村貧困標準測算,2019年末,全國農村貧困人口551萬人,比上年末減少1109萬人,下降66.8%;貧困發生率0.6%,比上年下降1.1個百分點。

2.2019年,貧困地區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567元,比上年名義增長11.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0%;名義增速和實際增速分別比全國農村高1.9和1.8個百分點。

3.2019年,各省貧困發生率普遍下降至2.2%及以下。其中,貧困發生率在1%~2.2%的省份有7個,包括廣西、貴州、雲南、西藏、甘肅、青海、新疆;貧困發生率在0.5%~1%的省份有7個,包括山西、吉林、河南、湖南、四川、陝西、寧夏。

4.2019年扶貧工作力度、深度和精確度都達到了新的水平,深度貧困地區的資金、項目、舉措傾斜力度加大;產業、就業、教育、健康扶貧紮實推進,全國貧困縣摘帽340個左右;“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任務基本完成。(姚亞奇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