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有沒有什麼好的穴位按摩方法?

Rainbow11


針灸是我國的一大醫學文化瑰寶,在某些疾病的治療上,具有很顯著的效果,但是目前沒有太多的證據顯示相應的穴位針灸、按摩可以達到降低血壓的功效,因此高血壓仍需要正確認識、正確管理,生活方式的控制以及必要的藥物治療是治療高血壓有效的措施。但是有部分穴位可用於強身健體,常按摩有益於健康。


一、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前外側面的上部,外膝眼下四橫指,距脛骨前緣一橫指處。


取穴位:坐位,同側手張開,食指第二指關節橈側緣對準犢鼻穴下緣,小指第二指關節處即是該穴位。

按摩方法:自我按摩,用拇指的指腹端輕輕揉按此穴,或握拳用指間關節叩擊此處。穴位找準後,按摩該穴位有酸脹感。

作用:理脾胃,調氣血,助消化,補虛弱,加強消化系統功能。

二、合谷穴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間,當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取穴:伸臂,拇指、食指張開,以一手的拇指指間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指間的指蹼緣上,屈指,拇指尖所指處,按壓有明顯的酸脹感,即為合谷穴。

作用:可用於緩解頭痛、痛經、面癱、落枕、牙痛等,暈車者,配合按壓內關穴,有緩解暈車的功效。內關穴位於掌側手腕腕橫紋上2橫指,兩條明顯的條索狀筋之間。

三:三陰交

穴位點:三陰交穴,在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面後緣,患者可四指併攏,小指放在對側內踝尖上,食指放在與脛骨內側面後緣交界處。


取穴:坐位,手4指併攏,小指下緣緊貼內踝尖上,食指上緣處,小腿內側後方,即為該穴位。

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痛經、不孕症、遺精、溼疹等。

按摩方法:用指腹輕按該穴位。

四、與降壓有關的穴位: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1.2蹠骨結合部之前的凹陷處。取穴方法:由第1/2足趾間縫紋頭,向足背推,至第1.2蹠骨之間可感有一凹陷處,即為該穴。針刺該穴位有降壓作用,至於降壓效果有多強,需要待商榷。



總之,平時,自我按摩按摩,強身健體也可以,但切記不可只信按摩穴位降壓,而放棄其他的降壓管理措施。

我是全科鮮醫生,感謝您的閱讀,祝您健康!


急診科鮮醫生


高血壓是一種以動脈血流壓力增高為主症的臨床綜合徵,亦是臨床常見的慢性病。病因腎陰不能滋養於肝,或肝陰不足所致。陰不維陽,則肝陽上亢或肝火上炎,精神長期緊張,憂思煩惱,不能自解,導致肝鬱化火,或肝火上炎,平素食肥甘厚膩,飲酒過度,脾胃受損,痰溼內生,鬱阻脈絡,或腎氣虛弱,衝任不固,均可導致本病。施用點按內關,曲池,以疏洩陽邪,寧心安神,通經活絡。點按三陰交,太溪,共達通經活絡,調和氣血,調補腎氣,通利下焦,強健腰膝,補腎滋陰,滋陰潛陽之功。點按豐隆,足三里,太沖,以分清降濁,促脾和胃,平肝潛陽,化痰祛溼,健脾和胃。點按風池,陽鋪,太沖,太溪,以清熱明目,清火開竅,降肝膽之火,瀉熱安神等等。預防,合理安排生活,注意勞逸結合,積極參加體力活動,定期檢查,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中醫按摩朱師傅


(在手、腳、耳部都有治療高血壓的地方)

按摩治高血壓快捷驗方

1,按穴位1(掌側前臂腕1紋上五寸,橈骨掌側緣尺側,骨正中),穴位2(掌面第一掌骨中點)每穴按五分鐘,

2,按太沖穴十分鐘(此穴緊貼大趾骨按)

以上三穴,只要是高血壓患者,壓之特痛,有心臟病者按壓力度可輕些.

3,捏耳穴降壓溝兩分鐘.

以上四穴治高血壓效果:一次按壓即可使血壓下降很多,此方經多人驗證降壓效果顯著,一患者按半個月,兩月後量血壓竟正常,為保持療效,擺脫吃藥痛苦我要求患者第一個月每天按一次,第二月兩天按一次,第三月一星期按一次,以後就每星期按一次,從病人治療情況看,效果非常好.為驗證此方的可行性,貼出請同道檢驗,若效,請教會患者自療(我的方法患者都可自我治療)這是我的心意,也想作為我的收山之帖.謝謝!

問:穴位1和穴位2如何取穴還有些疑惑。

穴位1是在手掌側的第一道腕橫紋處,用同身寸(大拇指橫指)量取5寸長度,橈骨正中嗎?

穴位2是在大拇指下的那塊肌肉正中嗎?

這幾處穴位是每次左右側都按摩,還是每次只按摩一側即可?

答:穴位1與郄門穴平行,穴位2在魚際平行掌面骨正中。

耳穴降壓溝在耳背面。

左右穴都按,按一次四十幾分鍾,只當做保健,應該容易做到,我每天都要做自我按摩的。

咕咚健康發福利啦~每週免費贈送1000份音頻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四位國家級專業營養師傾心打造的減肥課程,7天帶你走出減肥誤區,教你輕輕鬆鬆瘦10斤。關注並私信發送「福利」,即可免費領取課程鏈接,先到先得哦~


咕咚健康小助手


廣西桂派有一位國醫大師【韋貴康】,韋氏手法獨到的整脊手法十八母法+十八子法。

其中就有關於高血壓的推拿手法,基本上可以做到馬上量血壓馬上做推拿,做完推拿就再量血壓,就明顯看到數據血壓下來了。

不過韋老的課很難得,中醫藥大學一年也沒幾天能有韋老來上課。

今年是在廣州市白雲區三元里天奕大廈7樓的【廣州杏林大講堂總校】學了一天韋老的課,確實非常優秀。建議可以去學習。


辛杏林學院靈芝老師


腳部有一個降壓的穴位,就是太沖穴,位於足背側,第一,二蹠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此外按壓耳背溝,太溪穴,曲池穴,內關穴也可以起到降壓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