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前段时间写了一篇关于“高考生与陪读母亲发生冲突”的文章,引起了不少人的共鸣,有一位自称是高中生的网友留言:我知道父母特别爱我,为了我他们甚至愿意献出生命,但我烦他们、恨他们,我知道自己不该有这种感觉,但就是控制不住。

还有一位网友说:“我对父母的感觉是又爱又恨,他们在我心中的地位无人能替代,但我对他们的恨,也是真真切切的。”

中国式父母,会为孩子倾尽所有


“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为了让嗷嗷待哺的孩子不缺少营养,拥有工作的母亲会毫不犹豫地辞掉工作,专心陪伴孩子;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收入不高的父母,省吃俭用,连生病了都不舍得去医院,却舍得花重金给孩子报“最好”的兴趣班、辅导班,给孩子请“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孩子能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父母不在乎尊严,放低身段到处请托;为了给孩子提供好的后勤服务,父亲或母亲不惜放弃自己的事业和梦想,全职陪读。

中国式父母,在孩子身上毫不吝啬自己的财富和时间,为了孩子的成长和学业,他们可以倾尽所有。因为在很多父母眼里,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他们把亲子关系放在夫妻关系或所有其他关系之上,他们工作是为了孩子,赚钱是为了孩子。总之,他们活着就是为了孩子。这种毫无保留的付出,如泰山压顶,让孩子产生巨大的压迫感。

父母“不求回报”的爱其实最自私


“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中国式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成长和学业,他们为孩子提供着生活和学习两个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他们尽量让孩子吃好穿好,同时也尽最大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学习资源。

表面上看,他们对孩子的爱是“不求回报”的,实际上,他们是把所有希望都押在了孩子身上,他们期待孩子成长为自己心中理想的“优秀精英”。这个期待的存在让他们试图控制孩子的一切,他们不计成本地让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路途中丝毫不差地走下去,他们要求孩子必须金榜题名、必须事业有成、必须结婚生子,只有这样,孩子才对得起自己毫无保留的爱,否则就是不懂事、不孝顺。

但父母以爱之名行使控制权,就坠入了一个可怕的误区:他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私有物”,他们在用自己的思想和世界观塑造孩子,而孩子没有选择的余地。

“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有这么一个案例:

一位成绩优秀的高二学生,突然在深夜离开了家,留给父母一张纸条:我恨你们,我走了。父母急切地向老师和邻居求救。他们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平时听话懂事、专心学业的孩子,怎么会恨他们,怎么会说走就走?

当找到了孩子,父母歇斯底里的怒吼着,而孩子只是静静地看着,等父母平静下来,准备带他回来,他用坚定的口气告诉父母:“我不回去”。虽然旁边的老师介入协调,孩子依然很绝情,他直接对父母说:“从现在开始,我就没有家了”。

刚才表现得还很愤怒的父母,瞬间就软弱下来,他们哀求着孩子,孩子却无动于衷。他们对孩子说“我们哪里做错了,你怎么这么没良心”;而孩子只是站在那里冷冷地笑。

这对父母认为自己做得都是对的,他们把爱献给了孩子,应该得到孩子的体谅和关心,他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这正是当父母的悲哀之处。

极端而自私的爱,终于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两年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四国高中生比较研究课题组发布了《中美日韩四国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报告》。该课题组对搜集到的3228名中国高中生、1519名美国高中生、1705名日本高中生和2015名韩国高中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中国高中生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情感支持在四国中最低,只有8分,而韩国、美国、日本高中生分别比中国高中生高11分、5分、2分。

中美日韩四国的父母,恐怕中国的父母为孩子操心和付出的精力高居首位。不仅如此,若根据家庭收入支出的比例算,中国父母为孩子学业花费的经济成本也是最高,将其他三国的父母远远抛在后面。然而一个血淋淋的事实就是:中国父母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却极少被孩子感知到,也很少能获得来自孩子的爱的反馈。


“中国式父母”的爱,究竟有多可怕?


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得到父母无限的爱的孩子,却变得很冷血?拨开中国式父母的思维,我们就会发现,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极端而自私,他们很少聆听孩子的倾诉;他们想当然地为孩子做任何决定;他们几乎不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问题,这样只会让父母与孩子的内心距离越来越遥远。倘如此,父母就算把心掏出来给孩子,也会被孩子丢弃之。“中国式父母”的最大悲哀就是,倾尽所有,却把孩子养成了白眼狼。

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如何让爱不极端、不自私、不可怕?如何与孩子建立“爱而无恨”的健康型亲子关系?这都需要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