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號召農民多種糧,種糧效益低怎麼辦?

新大風歌


我們都知道糧價是“百價之基”,糧食價格一旦上漲,出現通貨膨脹;但我們也知道糧食價格跌不得,所以糧價一直都是穩中停滯不前。但是糧食價格的高低和農民的種植積極性是相關聯的,賣不出價,掙不了錢,自然也就種植積極性不高了。



我國糧食種植結構現狀

從2019年農業農村部門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總的糧食生產量與18年相比增加了119億斤,總糧食產量為13277億斤。去年落實小麥最低收購價,並且嚴格糧食安全省長責任制考核,總成果不錯。

但是我國擁有十四億多人口,我國雖然幅員遼闊,但是真正適合用於種植糧食的土地面積並不多,每年的事實就是我們會從國外進口大量的糧食。比如我們中國人愛吃的豆腐,每年要從國外進口上千萬噸大豆,才能滿足需要需要。


在零幾年開始每年國家針對農民種植糧食有最低收購價保證,讓農民的種植積極性高漲。但是隨著天氣異常、種植成本升高、糧價低,農民種植積極性下降了。而且現在青年年輕人都不願意在農村務農,現在廣大農村的農業也逐漸變成了“老婦農業”。而且現在又推崇發展鄉村旅遊業,推廣種植果樹,在公路兩邊都種上了旅遊觀光樹。而且現在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擴建,大量土地被用來修建房子。以上這些原因,讓我們的農業發展,糧食種植變得岌岌可危。


國民種植糧食熱情不高,那麼又是誰在為14億中國人民種植糧食呢?

根據農業部公開的數據,今年2020年中國糧食進口量將上升到五億多噸。中國能進口到糧食,其實得益於美國的廣袤土地、現代化機械化規模化的發達農業。不像中國每家每戶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但是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指望著糧食進口是不對的。居安思危,得考慮考慮了。


畜禽養殖學堂


農業始終是根本,只有農業穩定,其它行業才能有持久運轉的動力。在我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很多朝代的統治者都是奉行重農抑商的策略,從而讓農民能夠安居樂業,取得幸福快樂的生活。雖然不同朝代的統治者都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但真正能夠吃飽飯還是從最近幾十年時間開始的。記得小時候,每年五六月父親都會帶著我們兄弟姊妹去鄰居家借糧,後來陸陸續續家裡的人外出打工了,地裡的糧食產量也高了起來,才不用再禁受饑荒的影響了。

不管到什麼時候,土地都是農民的根本,種糧都是農民的本業。如今很多農民選擇外出打工,家裡的土地都開始撂荒了,甚至有人直接把土地流轉出去了。試問一個連自己的本職工作都做不好的人,如果去做其它工作,能夠起到的效果也就微乎其微。外出打工不過是用身體賺錢,等到上了年紀,各種病痛就會開始出現,年輕時候賺到的錢或許連看病的錢都不夠。與其四處漂泊,不如回到農村幹一番大事業,創造更多的財富,帶領家鄉的人共同致富。

各個層面都在號召農民種糧,農民種糧本該是順其自然,現在卻成了稀奇事情。鼓勵農民種糧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糧食安全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和諧,糧食供應是否充足關係到人民的幸福指數;二是目前種糧的人數量在減少,很多農民都在種植經濟作物或者其它農作物,糧食產量同比往年有所降低;三是農村地區在迅速發展,農業正是風口,種糧的經濟效益會越來越高。古代社會講究的是小農經濟,男耕女織,這正是人們嚮往的隱居的田園生活。

如今糧食生產不管從種植技術,還是從配套的產業鏈都有了極大的提高和改善。農民外出打工實際上是在捨近求遠,種糧食的經濟效益其實並不一定比外出打工差。很多農民會抱怨種糧不掙錢,千萬不要信這樣的說法,如果這門不掙錢,那估計就沒有人再種糧食了。現代社會種糧想賺錢必須從以下兩點入手:一是提高糧食品質,優質的糧食品種能夠滿足市場需求,能夠適應不斷升級的消費日常;二是開拓高級的銷售渠道和市場,讓糧食能夠插上現代科技的翅膀。

種糧效益低是困擾許多農民的問題,低效益意味著低收入,明明糧食品質不差,但就是賣不上價格。做好以下三點讓你的糧食賣出高價格:一是做好電商,以平臺為基礎的電商或者以內容為基礎的電商,用優質內容為自己的農產品增色;二是延長產業鏈,產業鏈意味著附加值,附加值意味著利潤空間的增長;三是打造好品牌,糧食其實也是有品牌的,品牌價值會讓你的糧食遠高於其它農產品,品牌意味著高品質、高口碑和高服務。農民的根本在土地,農民的本職是種糧,不要捨近求遠去做一些浪費力氣的事情,不要靠身體健康去賺錢。


老農民說事


國家號召農民多種糧,種糧效益低怎麼辦?這個問題,其實是擺在我國農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由於土地面積少,收入少,農民種植積極性普遍不高,但是許多地方又出臺了許多新政策,禁止農田拋荒,如果出現農田拋荒即回收拋荒的土地,讓農民進入兩難境地。

要怎麼破這個局呢?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二點入手:

一、流轉土地,只要有人承包,不論是便宜還是貴,都可以流轉出去,只要不讓自己家的土地拋荒就行。在小編這邊,現在有許多農村就是採取的這種策略,防止土地被回收集體所有。

二、種點自家口糧,如果你是農村的,建議種植點自家口糧就行,畢竟自己家種植的糧食吃起來更放心,也不用

擔心什麼荒年、災年糧食漲價等問題。如果自己實在沒空,可以叫家裡老人幫忙看下,僱幾個人做事即可。

總之,良田、土地在那拋荒是非常可惜的,我們在力所能及時最好是自己種,對國家對自己都好,當力所不能及時,就可以走流轉的路子,不讓田地拋荒。


壞男人說小龍蝦


答,國家號召農民多種糧,種糧效益低怎麼辦?天天在討論種糧這個問題呀,辦法是有還不到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一,現在的形式很清楚國家還在大力支持城市經濟發展,很多項目必須需要很多農民工互助基本建設,而廣大農村的有知識一代農村小夥正在正常為國家經濟發展發揮自己的才能,怎麼回來種糧呢?更何況現在物質消費生活水平費用又挺高而買車買房也需很多錢哪,小孩讀書哪樣不用錢。種糧那點錢不夠用,肯定是對種糧價格低更加沒有回鄉種糧的念頭了。就算糧食提高到四五塊錢一斤,終因田少種不出多少糧食,再貴也賺不什麼。

現在還有年長無知識有勞動能力的人也在各個工地奮鬥,也不想因為糧價低、投資多回報少種糧賠本怎麼肯回來種糧,要想種糧降低成本,提高收益效率,除非是等到全國農村農民普及機器用工。

二,要到國家經濟非常富有的那一天,種糧都用上智能機器操作,減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原始苦勞作,

因為國家經濟富足,智能時代來了什麼科技項目都用上電子智能機器就能發揮出人工操作的幾十倍能量,那時都用上了智能機器,人力種糧和機器種糧效率不一樣比例,機器操作種糧不費勁,一人比幾十人的功效,大大壓縮人工成本,壓低人工成本種糧收益就會划得來多就有人種糧,這也是解決種糧收入低的一點關鍵。

也可改種其它經濟作物種植,也有很多人種植成功發財當上老闆。如大棚蔬菜,節耳根,草莓,養殖也很賺錢,都是提高收益。以上是我的一點愚見


吳玉香


種糧效率低,可能農民都不願意種地,因為糧食價格低,農資產品價格貴,種糧成本高,收穫低,降低了農民種地的積極性,一些家庭選擇出外打工也不願意在家種地的現象。根據實際情況,提高種糧效益,應該採取下面幾點:

首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對農資和機械國家採取了補助政策,大大降低了農民的成本,這樣的話農民種地也有勁了,也信心十足了。

其次,就是提高農民科技知識,使農民知道該怎麼種糧,該如何管理土地,提高糧食產量,產量上去了,價格也提高了,自然而然的種糧效益提高了。



姍姍來峰


目前,在農村種糧,基本上收入都不高,有的農民不能外出打工,只能在老家種一些糧食,但是一畝地的收入並不高,能夠達到600元就不錯了。而且還要看天吃飯,如果出現乾旱,要花更大的成本用來灌溉,收入還會打折扣。

種糧效益低,發展種養相結合,實現雙贏

在農村種糧,普遍來說效益不高,以這幾年的糧價就可以看出來,上漲幅度不高,種一年地,收入最多也不會超過2萬元。其實很多的農民沒有發現一種新的農業發展趨勢,那就是種養相結合,利用農村特有的自然資源,在稻田搞養殖,可以創造出更高的效益。在我們村裡,就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老王種了很多年的地,每一年的收入也不高,他就想轉行搞養殖,但承包不到池塘無法實現。後來經過鄉鎮技術人員的指導,開始在稻田裡養殖小龍蝦。第一年在摸索經驗,沒賺到多少錢,但也沒有虧本,後面掌握了一定的技術,養殖越來越順手,去年光是小龍蝦一年的收入就達到了8萬元,而且還沒有算糧食的收入,通過種養相結合的生態養殖,老王也成了受益者。

種糧效益低,可以多種作物輪種

種植一種糧食作物,沒有多少優勢,效益也就低很多,農民可以把自己的農田重新規劃一下,可以採取多種作物輪種。比如專門種植一種水稻,價格沒多大變化,產量也不會高很多,效益也就有限。如果再增加小麥、玉米、油菜等作物的種植,它們的生長時間不一樣,完全可以錯開種植,創造出來的效益就要高一些。

總之,大部分地區在農村種糧的效益比較低,農民就要放開思路,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項目。

你們覺得種糧效益低,有什麼方法可以改善呢,歡迎留言評論說出不同的看法。


農事隨談


前南方農村正值水稻雙季早稻的春耕備耕時,遇到不少農民壓根沒有種糧食的打算,即使有的會種糧食,他們也會只考慮種一季稻。

如果給他們提出建議:國家鼓勵種糧食、鼓勵種雙季,而且糧食主產區早就在緊鑼密鼓的準備春耕農事了,希望大家能夠考慮積極種糧。

2020年,隨著疫情慢慢結束,又是春耕好時機,農民紛紛去田地種糧了。隨著糧補調整這一利好消息,使得大家的積極性變高。各地的糧補政策也不一樣,但比2019年卻在大的調整,

廣西:促進農民加大種植面積,給予種植50畝以上的農民補貼100元/畝;對於輪作種植面積的農民補貼900元/畝;

河北:鼓勵農民種植,給予種植30畝以上的農民補貼80元/畝,對於特定輪作種植面積的農民補貼800元/畝;

山東:擴大農民種植面積,給予種植40畝以上的農民補貼110元/畝,對於特定輪作種植面積的農民補貼900元/畝;

四川:增大農民種植面積,給予種植30畝以上的農民補貼100元/畝,對於特定輪作種植面積的農民補貼850元/畝。

還有其他省份的補貼也在繼續出臺中,這一利好消息振奮農民的積極性。當然針對此次的春耕關鍵時期,還有農機補貼,農村設施補貼,現在農村種田效益還是可以的,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消息。





農村大豐收666


伴隨著社會的迅猛發展,城鎮化速度的提升,人們生活水平的高度上升,11月26日第一農經從西安農業局獲知消息,該省農業也取得了巨大進步,糧食工業發生很大變化。但面臨犁地的日益趨減、種糧收益的相對偏低及農人外出務工人數的添加,糧食供需矛盾凸顯。不過,收益決議種糧意願,農戶土地流通認識顯著,種糧面積逐年削減,經濟作物份額增多,糧食安全變成農人情願種糧的首選。

 1.   據國家統計局西安查詢隊查詢顯現,超多半農人表明情願租借,且有56%的農人以為土地租借報價在1000元/畝以下。加之農人關於犁地的運用挑選越來越多樣化,可是由自個播種仍是農人的首選,有超多半的農人目前仍然自個播種。近六成農人不願種糧。

 2.   種植本錢添加,糧食收益下降;工業鏈優勢表現不顯著,科技種糧缺乏;勞動力缺乏,外出打工者多等是影響農人種糧意願的首要因素。2014年小麥收購價為1.18元/斤,比2010年上漲14.6%,但種糧收入僅佔家庭總收入11.4%。有57.1%的農人不情願種糧是由於“種糧效益低下”,影響種糧積極性大大下降,首要原因是種糧比種經濟作物收益低,農資報價上漲推高種糧本錢。從全部農業開展和糧食生產的視點查詢,這種趨勢將嚴重威脅中國糧食生產。

  3.  這些年跟著勞動力報價的連年攀升,中青年勞力外出務工不斷增多,且外出務工收益要遠高出在家務農收益。有74.7%的農人以為“青壯年應該出去打工”,查詢顯現,外出務工者收入佔家庭總收入的61.3%,按西安現在農人務工報價計算,小工工價在80-120/天,依照小麥500元/畝擺佈的收益,打工缺乏一星期就可以賺夠小麥一年的收益,使得青壯年不情願在家種糧。加之種糧經歷缺失使得青壯年勞動力丟失。

 4.   查詢中,許多農人表明自個的後代底子沒下過地,不懂得種糧的流程,一起農村孩子上中學後由於校園離本村較遠,基本實施住宿制,底子觸摸不到土地,也沒有播種知識,尤其是90後,從校園出來就在城市打工,關於城市環境的瞭解程度遠遠大於對土地的感情。別的,務農無法保證家庭開支。這些年農人花費增加開銷越來越趨同於鄉鎮居民花費,在購建房、後代教育、後代成婚等方面需求的花費越來越大,種田收益顯著無法滿意其花費開銷。





池州養雞人


雖然說號召讓你種糧食,但是你不種植糧食他們又能拿你怎麼辦呢?現在種植糧食一畝地的收益只有300~400塊錢,這是風調雨順的情況下,如果再遇到連年乾旱或者是持續高溫,那你今年幾乎別想掙到錢了,那我們農民除了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出路可言?其實在我看來還是有的。

農民的出路主要在這裡

一:種植特種經濟作物

農民可以種植一些特種經濟作物,像我們河南駐馬店這邊有些人就種植的有蒲公英,蒲公英在2016年到2018年的時候是比較賺錢的,現在每畝蒲公英的利潤只有700~1500元,蒲公英一年可以收穫6~8茬,每年收穫的幹蒲公英質量就有1000公斤左右,但是現在蒲公英的價格低的可怕,每公斤只有2元,每畝地的投資大概是在800元左右,但是這是不算人工成本的情況下,如果你請別人給你招呼幫忙,這些你是要算在內的,因此種植蒲公英也是比較不錯的。

二:種植樹木

現在廣大的農村你可以看一看,基本農田上基本上都在種植樹木。有很多人種植的是楊樹,其實你算到後來楊樹的價格還是可以的,畢竟如果種植10年左右可以成才的話,每畝地的利潤大概是在800~1200元,你看看現在種樹放在那裡,不管它的利潤就比種植經濟作物大,那麼既然我們能夠種樹,為什麼還要種植其他的經濟作物呢?

他們雖然是號召讓我們種植糧食,但是現在糧食的價格實在低的可憐,種植糧食根本不賺錢,那我們種植它還有什麼卵用呢?東北也一直在倡導種植大豆,可是大豆就300斤左右的產量,頂多也就2元/斤,你種植以後它的收益還不足以彌補承包費用呢,你說種植這些東西有什麼用呢?雖然他們那邊有補貼,但是補貼有時只有200元,你即使拿上這些補貼你能夠彌補人工成本嗎?

我敢說現在中草藥種植絕對是一大熱,今年種植板藍根絕對會有一個大豐收,大家可以猜想得到嗎?板藍根以前只有14元/公斤,突然受到疫情的影響暴漲到30元/公斤,我們國內的疫情雖然得到了控制,但是國際上得到控制了嗎?我們國內已經將庫存的板藍根消耗完畢,你種植以後第1年肯定有收益,而板藍根一年可以收穫兩次,種植以後6個月就可以收穫了,這同樣和種植小麥以及玉米沒有什麼多大的區別呀?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國家號召農民多種糧,種糧效益低怎麼辦?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糧食是國家居民的生活必需品,食物或者糧食以安全為首要條件。國家或者居民填飽了肚子是一切工作的基石。國家富裕的同時糧食產量、供應充足,鼓勵種糧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我們國家的第一產業農業佔據著較大的份額,與我們國家人口多、農業人口多、耕地面積廣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十年來,可以說國家鼓勵農戶擴大種糧面積讓糧食增收效果突出,基層的農民朋友種糧有補貼,極大的提高了農民朋友們種糧的積極性,多種糧獲得的補貼越多。這就預示著種糧不僅靠糧食增收穫得收益,而且還可以通過擴大種植面積獲得更多補貼。



經濟快速發展、農業技術大幅度提高,運用科學技術輔助農業生產糧食的產量逐年增加,且單位面積糧食畝產量也大幅度增加,可以說對農業糧食的增產不僅有政策上的支持還有實際的資金扶持。

考慮到糧食作物關係各行各業,糧食價格的波動比較弱,比如歷年小麥價格、水稻價格、玉米價格等一年內波動走勢並不大。與經濟類作物(土豆、西紅柿、紅薯等)相比差距較大。一些農民朋友反應糧食價格低,所付出的的種植投入與實際收益不成正比或者說所獲得收益不高以及有虧損的局面。一些老一輩農戶不相繼續種植糧食。



為什麼種糧收益低呢?

種植成本大大增加,比如農業機械費用、種糧的肥料支出、澆水施肥支出等均大幅度增加。比如玉米為例,單位畝產量在1300斤左右,而實際的玉米出售裝車價約1.0元,一畝地的玉米最終收益約1300元,而投入的種植成本在800元左右,所獲得的淨收益減少,導致一些農民打算改行不再種植糧食作物,想辦法種植生薑、大蒜、紅薯、土豆等作物。

另一方面,想辦法提高農作物的種植附加值,換一種方式提高收益。比如改種反季節蔬菜或者優質的綠色無公害糧食。反季節的蔬菜作物附加值更高,種植產量大、品質好,售價高;居民消費水平大幅度增加,對食用的糧食作物備受青睞,可以說未來消費需求越來越大,所以無農藥成分、無激素成分的糧食作物價位更高,價格高了種植的收益才會大幅度增加。



上述純屬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文字原創,圖片來之網絡!!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