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有29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完成解剖 專家公佈重要發現

從2月中旬開始,在國家法律政策的允許下,我國開始陸續進行新冠肺炎逝者的遺體解剖工作。據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王貴強在24日的國務院聯防聯控發佈會上介紹,到目前為止已有29例完成了解剖,從初步病理結果來看,患者肺部及免疫系統等均嚴重受損,提示臨床後期要特別關注院內感染問題。

對於新冠肺炎逝者遺體的解剖報告,可以說,研究人員和臨床醫生等待已久。解剖目的是要搞清楚病毒到底傷害了患者身體的什麼地方,即靶器官、靶組織;同時,要弄清病毒通過什麼機制讓肺受到損傷,引起了肺泡的哪一個上皮受到損害。找準這些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採取保護性措施。

2月28日,在首例新冠肺炎逝者遺體解剖完成12天后,首份新冠肺炎遺體解剖觀察報告發表,報告由執行解剖的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法醫學系劉良教授團隊撰寫。

該報告結果提示:新冠病毒主要引起深部氣道和肺泡損傷為特徵的炎性反應,肺部纖維化及實變沒有SARS導致的病變嚴重,而滲出性反應較SARS明顯,對於心肌及心外膜、腎臟、脾臟、消化道器官、腦部是否存在與病毒感染相關的損害表現有待進一步研究。

隨著更多遺體解剖完成,王貴強表示,從初步病理結果來看,死者普遍肺部病變嚴重。正如臨床所看到的,首先累及到肺,還有大量的滲出。同時也在肺裡看到一些血栓、壞死的組織,並伴有出血表現。

此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就是在死者小的支氣管裡看到很多分泌物,這些分泌物堵塞了小氣道,影響了氣體交換,直接影響到體內的氧合,造成缺氧。此外,電鏡下可看到肺裡有病毒顆粒,經核酸檢測後發現病毒核酸,通過免疫組化方法看到抗原,提示這些病亡患者的肺裡仍然存在病毒。王貴強認為,這些發現都給臨床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提示。即在臨床上採用霧化、吸痰,積極通暢氣道,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包括目前針對抗凝治療、抗病毒治療的理念,都是從病理中得到的重要信息。

王貴強還提到,病理結果還顯示病亡患者的免疫系統均嚴重受損。眾所周知,免疫是抵抗病毒、細菌感染非常重要的自身能力。而在新冠病毒感染的病亡人群裡可以看到,其免疫功能受到了嚴重打擊。但至於這種打擊是原因還是結果,目前尚不清楚。同時,骨髓裡的免疫細胞也明顯變少。臨床上可以看到白細胞、淋巴細胞減少和病情的惡化甚至死亡有非常明確的相關性。這也提示我們,這些因素對免疫系統的損傷,可能是導致病人死亡的極為重要的因素。鑑於此,臨床上對重症、危重症的患者,在目前的診療方案中也強調用一些免疫增強劑包括胸腺素、中藥等,達到有效控制病毒複製、提高免疫的作用。

除此之外,王貴強還提到,這些發現提示臨床後期要特別關注院內感染的問題。因為免疫力一旦降低,非常容易出現細菌、真菌感染。目前從危重症的病例中也觀察到了這種現象,患者到後期常常出現合併感染,心臟、肝臟、腎臟都有不同程度的損傷,包括血栓形成、出血、壞死。“肺臟損害以後缺血缺氧,因為這些臟器對氧氣的需求都很大,出現低氧血癥持續不能緩解,這些臟器自然會受到傷害,所以我們治療上也強調重要臟器的保護,這都是從病理上得到的重要提示。”王貴強說。

據王貴強透露,目前關於遺體解剖的病理結果還在陸續總結中,期待有更完整的病理,以幫助臨床制定更合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記者孫冰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