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化為“創傷後成長”

下面是截止3月20日疫情的影響人數(頭條數據),確診的人員就達到二三十萬,加上背後的家庭可想而知,然而這只是疫情給我們帶來的顯性生命威脅。

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化為“創傷後成長”

數據來源今日頭條--3.20日

心理學認為:創傷揭露了殘酷的真相——死亡隨時會來臨,不公平的事時常發生,在災難面前你會變得自私或是怯懦。我們對世界固有的觀念和假設完全被打破,在這個時候,人可能經歷“同化”和“順應”這兩種認知過程。

同化指的是用舊有的認知體系來接收創傷帶來的新知識。

順應的方式是根據新真相,修改我們的假設世界,我們需要明白壞事也會發生在好人身上,生命是無常而脆弱的。創傷倖存者得以從新的視角來看待自己的人生,重新理解創傷經歷。

創傷後應激障礙與創傷後成長

創傷後應激障礙

重大事件對人的創傷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還會嚴重波及到我們的內心深處,精神分析心理學中稱之為“創傷後應激障礙”:

創傷後應激障礙( PTSD)是指個體經歷、目睹或遭遇到一個或多個涉及自身或他人的實際死亡,或受到死亡的威脅,或嚴重的受傷,或軀體完整性受到威脅後,所導致的個體延遲出現和持續存在的精神障礙。PTSD的發病率報道不一,女性比男性更易發展為PTSD。

簡而言之:人們在經歷威脅到死亡的重大事件後,內心瞬間積壓負能量,這部分能量短時間內並沒有離開,一般會在一到兩個月後產生反應。

比如常常不自覺地做噩夢,看到電影有類似經歷的片段後,會回憶起曾經經歷過的可怕事件,很難在回到過去的生活,開始於周邊的環境格格不入,變得常常擔驚受怕,遇到刺激反應劇烈、愛發脾氣等。

這種狀態有可能持續幾個月,也有可能持續幾年,嚴重者則困其一生。

印度小說家卡蘭·馬哈詹的經典小說

《小炸彈聯盟》,整本書中描述的是主人公曼蘇爾為自己救贖的過程,當炸彈在身邊響起,出於求生的慾望無暇顧及,自認為沒有救助迪帕和維卡斯·庫拉納夫婦的幼子,而感到極度的自責與懊悔,從此患上了創傷後應激障礙。

後來長大後自認為走出了陰影,但是隨後的類似環境的刺激,又喚起了曾經的內疚與經歷,最後無法融入社會環境中,在自己家中活活餓死。

創傷後成長

然而還有一部分人,經歷災難之後卻變得比以往更加堅強,比以前更加熱愛自己的妻子、孩子以及身邊的其他人,並且極具同理心,他們經歷過生死之後產生的是積極地、正能量的思維與體驗。

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化為“創傷後成長”

疫情過後我們怎樣儘可能從悲傷中走出來,轉化成創傷後成長

①正視創傷,世事無常,不能只活在想象中

就如佛家所說的“無常”,世間萬物的存在都是無常的,而不是我們小時候父母給我們灌輸的理念,多做好事善事,我們就能一生平安,當然在這裡我不是鼓勵大家不要做善事,而是說明我們儘可能尊重客觀規律,認清現實。

疫情感染者康復後,要經常通過電話或者視頻,給周邊人常聯繫,及時傾訴內心的經歷與想法,要麼就通過電臺與心理諮詢師取得聯繫,專業人士有利於緩解內心的壓力與恐懼。

②多想一想美好的回憶,對於現在要即時享樂

經歷過疫情的朋友,不要總是回憶隔離治療期間的事情,多想想以前的美好經歷。

從現在開始,培養好自己的興趣,從最簡單的事情做起,在家中多運動追追美好的電視劇,享受現在。

暢想下未來,相信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過去的都會過去,該來的都在路上,將來的生活會帶著逝去親人的囑託好好生活下去。

回想下親人有哪些冤枉沒有實現,把這部分目標也規劃成自己的行程,帶著他們的寄託好好去實現,做好規劃,迎接新的未來。


新型冠狀病毒帶來的“心理創傷”,該如何化為“創傷後成長”

2020年的疫情無情奪取了無辜的生命,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們對這個星球做過的罪行,難道只有人才是最高貴的動物,就可以是其他動物為草芥,任我們宰割?

願逝者安息,生者珍惜!


因為分享,所以更強。

關注我,一起成為更好的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