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電視劇《橘子紅了》是根據臺灣作家琦君的《橘子紅了》改編出來的。

原著中的女主角叫秀芬,她最後死於流產後的身體虛弱。懷孕後,她被二太太帶到外地,受盡了折磨(孩子也沒了),在大伯逝世後,她被逐出家門,最後貧病交迫而死。


夏美華、鄭重、王要三個編劇在原著的基礎上,推出了電視版《橘子紅了》,把這個故事對人性的臨摹提高了N個檔次。

第一次看電視劇《橘子紅了》的時候,我的三觀還沒成型。

看到容耀輝最後沒法和秀禾在一起,我心如刀絞,心想:封建禮教真的會吃人啊。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人到中年,再回憶《橘子紅了》的劇情,我覺得這事兒還真跟“封建禮教”沒啥關係。

容家的財權在哥哥容耀華的手裡,容耀輝完全靠哥哥養活。容耀華和容耀輝的關係,與其說是兄弟,不如說是父子。

容耀華在家裡摔筷子,家裡沒一個人敢吱聲。

容耀輝想帶秀禾逃走,放她去追求自由,可到了火車站,卻遇到了回鄉的大哥,他立馬變慫,只好謊稱他是帶秀禾去火車站接大哥。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耀輝是追求獨立和自由的新青年,但自古以來,人想要追求這種東西,是需要物質做支撐的。

沒有物質做支撐,那些所謂的獨立和自由就像是斷了線的風箏,終究會跌落在地。

耀輝只能在哥哥容耀華的允許下,追求有限度的獨立和自由。

他敢反抗大哥麼?不敢的。

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哥哥給的,他也不願意為掛在天上的獨立和自由,失去眼下擁有的一切。

等他終於積攢起勇氣想要反抗大哥的時候,木已成舟,一切難以挽回。

反抗封建禮教,從某種程度上來講,也是一種道德脅迫:你是錯的,你迫害我,你這樣說、那樣做才是對的。

有用嗎?沒卵用。

真正有用的,是拿出你反抗封建禮教的勁兒去賺錢。

錢,自己賺來的錢,才是反抗禮教、追求自由的法寶。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以前看《橘子紅了》,總覺得秀禾若是不嫁入容家,或許就不會有那樣悲慘的命運了。

可現在再看,我覺得她和朱安面臨的困境是一樣的。朱安若不是嫁給魯迅,或許她的命運會更悲慘。

秀禾出身特別低,她的哥哥李福是一個非常懶惰又自私的莊稼漢,欠了容家一年的地租也還不起。

秀禾的娘彌留的時候,秀禾的哥嫂極其冷漠,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秀禾娘一死,他們就把秀禾賣給容家做小了。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秀禾這樣的出身,又攤上這樣的哥嫂,如果不是因為進入容家,很有可能她會被迫嫁給另外一個窮困的莊稼漢,一輩子吃不飽、穿不暖。

要不,就是賣給另外一戶大戶人家做小,而那個大戶人家未必有容家老爺、容家太太那麼好相處。

秀禾的悲劇,從某種程度上是耀輝造就的。是耀輝喚醒了她,讓她產生了追求自我、愛情、自由和理想生活的想法,但是,他只負責喚醒,卻沒有教她接下來的路該怎麼走。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秀禾覺醒後,她能去哪裡?四處都是銅牆鐵壁。

她醒了以後根本無路可走,倒不如不醒。


很多年以前,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城裡的知青去鄉下插隊幾年,在那裡認識了一個農村姑娘(姑且就叫小芳吧),並和她產生了愛情。

知青教小芳刷牙、用香皂,當然也溫柔地跟她上床,讓她體會到了什麼是浪漫的愛情,那是一種農村糙漢子無法給她的極致感受。

知青身上沾染的文明風氣,帶給她一種前所未有的衝擊,讓她產生了一種“我可以過上更好生活”的精神幻覺。

故事的結局,就像歌曲《小芳》裡唱的那樣:知青後來回了城,把小芳留在了農村。

全世界都知道小芳跟知青好過,小芳接下來該怎麼過呢?找一個不愛刷牙、不愛洗澡的農村糙漢子結婚、生子、過日子?像《巴爾扎克和小裁縫》裡的“小裁縫”一樣出走大山?很難的。

不管走哪條路,我覺得她的未來都肉眼可見地悲慘。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可是,如果這一切都沒有發生呢?如果她沒有遇上知青,沒有被點燃過呢?如果她一直沿著原先的生活軌跡,走到生命的盡頭呢?

早在1923年,魯迅就在《娜拉走後怎樣》的演講中說:“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走”。他還說了另外一句更經典的話:“自由固不是錢所能買到的,但能夠為錢而賣掉。”

娜拉出走後,若是缺乏獨立的經濟地位,她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墮落,要麼回去。


魯迅在小說《傷逝》中,也講述了類似的故事:覺醒後的子君,回不去,又墮落不了,最終還是隕落了。

如果覺醒了以後無路可走,是不是倒不如一直矇昧著好呢?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劇)中幾乎沒有一個壞人,但所有人湊在一起,卻共同締造了一場盛大的悲劇。我覺得這個故事講的是一個個關於叛逆和迴歸、控制與認命的故事。

容耀華是容家的頂樑柱,他教導耀輝:一個男人最大的榮譽,是為家族利益而戰。他最應該愛的,是自己的姓氏和能傳承姓氏的人。

容耀華年輕的時候,容家的產業遭受重創,他輟學回家挑起家庭重任,並娶了能幫助他振興家族產業的容太太為妻。

容太太把自己的嫁妝交給了容耀華讓他做生意,自己就在鄉下的橘園守著,守著家族的基業,並期盼著橘子紅了容老爺可以回來。也因為她一直沒法受孕,她一直覺得自己對不住容家。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容耀華借了容太太孃家的勢,挽救家族產業於危難之中,之後一路摸爬滾打,把容家的產業從鄉下發展到了城裡。

同時,他也把弟弟容耀輝親手帶大,並託著弟弟的屁股,讓他進入了上流社會。

在容家,他是功臣,也是權威。只是,這個拼搏一輩子、風光半輩子的人,也會慢慢步入老年。他跑不過自己的弟弟,他開始中風,他慢慢發現自己掌控不了所有的人和事……二太太的出軌和三太太的愛情,給了他衰老的心臟致命一擊,至此,他正式從盛年步入晚年,回到了大太太身邊。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年輕時候的容耀華,最想逃離的,便是對他有恩的大太太。這是大多數受過妻子和妻子孃家提攜的男人的正常反應,他們不願意承受這份恩情帶來的心理壓力,大多會努力開創另外一個新天地。

年老後,當他發現自己不是無所不能,當他的生活中開始出現越來越多失控的事情的時候,他最想要的便是安全感。

回到那個曾對他有恩、從不坑害他和背叛他、永遠站在原地等著他的女人身邊,對他而言無疑是最安全的選擇。

現實生活中,哪有什麼“出走半生,歸來仍是少年”?出走半生後還能再歸來的,往往是出走不動了的、風燭殘年的老人。

容太太的叛逆,在於她不肯認命。她一生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把容耀華召喚回身邊並給容家生個兒子,因此,當長相酷似自己的秀禾出現時,她的爭鬥欲被釋放了出來。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劇中的容耀輝從小在哥嫂的庇護下長大,學得了一些新思想、新口號,因此,他特別見不慣哥哥為了“家族有後”而“三妻四妾”。

耀輝從來沒有吃過創業的苦,也沒有被社會毒打過,他只是在書上學了一些關於獨立、自由、愛情、夢想的新思想。

一開始,他以為年輕人只要學了這些新思想並且敢於反抗封建禮教,就可以過上夢想中的生活。他慫恿秀禾逃走、反抗,卻在慫恿過程中與秀禾互生情愫。

他不是沒有反抗過、叛逆過,但最終卻礙於家族利益、顏面、情感,一步步向現實妥協。

他終於知道:自由、愛情、夢想不是空中樓閣,它必須建立在物質基礎上的。而物質基礎從哪裡來?從他最看不起的封建禮教中來。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他愛秀禾,同時也愛哥嫂。不管站在哪一邊,對他的心靈都是一場炙烤。


最後,他選擇了向現實妥協,回到門當戶對的嫻雅身邊,成為了自己最鄙視的那種人。他以為自己和哥哥不一樣,但最終他還是活成了哥哥的模樣。

秀禾的叛逆和耀輝的叛逆,並沒有本質的區別。容耀華和容太太是她的恩人,她報恩的方式就是給他們生一個容家的孩子。完成這一場報恩之後,她才有可能成為她自己。她原本打算生下孩子後遠走高飛,不料卻死於產後大出血。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試想如果秀禾活了下來,她又能去哪裡呢?回到娘身邊去,才是她的終極歸宿。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二太太嫣紅是一個既想要金錢又想要愛情的女人,但是,這兩者不可兼得。

容耀華能給她金錢,但他不可能給她愛情,因為他只愛自己的家族利益。她的婚外情對象餘大偉能給她愛情,卻給不了她金錢……

於是,她在兩個男人中間遊走。

最後,她靠威脅容耀華(把他不能生育的事實抖落出去)的方式索要到一大筆錢,但因為保不住腹中的孩子,她最終也沒留住情人。

她夢想中的幸福新生活,也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截胡。

全劇最無辜的人就是嫻雅。

耀輝揹著她跟自己的三嫂談了一場戀愛並生下孩子,她被蒙在鼓中。她曾經嘗試著離開過耀輝,最終卻又敗給了自己的愛情本能。

可是,她得到了耀輝的人,卻得不到他全部的心。日後若是發現那個孩子的秘密,她又當如何自處呢?

《橘子紅了》:“黃磊”和“周迅”失控的慾望


《橘子紅了》這部劇,呈現的正是各種“失控的慾望”

我們每個人都以為自己的慾望是可控的,卻忽略了一個基本事實:我們的慾望與他人的慾望是交織在一起的,很有可能二者是衝突的。於是,人們制定了各式各樣的規則、倫理,以確保各自的慾望自行其道。

這些規則、倫理,就像是一張大網一樣,保護著我們,籠罩著我們,也束縛著我們。

如果你的缺憾和慾望,剛好處在一根漁網線與另外一根漁網線的交界處,那麼,你必將要因為這份慾望而承受代價。

每個人生命裡都有缺憾,於是,每個人都想做點什麼去填補這些缺憾,結果呢?你稀罕什麼,就必為這種稀罕所累。

是缺失感讓我們費盡心機折騰,也是缺失感讓我們痛不欲生。可是,彌補缺失、追求幸福又是生而為人的本能,這好像也沒啥可指摘的。

又或者,人是命運的玩物,而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悲劇,只不過有的悲劇over得晚一點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