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不提經濟危機這一說法,取而代之變成了金融危機這個說法了?

用戶64192514241


經濟的發展,假如會出現危機,唯有天災人禍。科技的發展,減少了天災所帶來的經濟危機。亂政,是帶來經濟危機的‘人禍’。金融的出現,增加了‘人禍’產生的概率。金融權的釋放,讓‘人禍’形成的空間越來越大,趨向社會化。。。。。。金融一不小心就會出現危機,由此帶來的經濟危機就象‘感冒’那樣頻繁!

試想想,古代除了天災與亂政的人禍,哪會天天為‘經濟危機’提心吊膽?

關於金融的本質與社會性後果,筆者在其它答問中有很多解析,歡迎指導交流!


龍潭山隱士


近200年來,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週期性危機是市場經濟危機的主要表現形式,但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國和地區發生的歷次危機卻主要源於金融危機:20世紀80年代初的拉美債務危機、90年代初的北歐金融危機、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國儲貸危機、90年代初歐洲貨幣危機、90年代中期的墨西哥金融危機、90年代的日本金融危機、90年代後期的東南亞金融危機、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及後來擴展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

為何金融危機取代了經濟危機?其實這只是一種表象。本應表現為生產相對過剩的週期性危機在其發展的過程中,由於採用了一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市場經濟的內在矛盾被掩蓋和暫時性削弱後危機就以金融危機的表現形式出現。

社會生產的總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社會的生產與消費必須適度均衡,才能保障社會經濟的健康運行,生產過度大於消費或者消費過度大於生產都不利於社會經濟發展。當生產與消費間的矛盾尖銳化時便會導致經濟危機。

自由的市場經濟必然導致貧富兩極分化,貧富兩極分化必然會導致經濟危機。“因為富人的購買力是有限的,而窮人群體基數的擴大會令社會整體消費大幅下滑,當整個社會“轉不動”了,經濟也就陷入了危機。”

貧富兩極分化必然會導致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尖銳化,但是一定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可以暫時性地緩解這一矛盾。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增加“有效需求”,採用低利率政策可以刺激信貸消費。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有效需求”增加困難,長期依靠增加政府支出來刺激“有效需求”,但政府的錢又從哪裡來呢?加稅?直接印鈔?借債?加稅,資本家和民眾都會反對,直接印鈔會導致通貨膨脹,那麼通常採取的辦法只有借債了,借過頭還不上了,金融危機便來了。降低利率、刺激信貸消費,還是靠借債,借過頭還不上了,照樣會導致金融危機。

“二戰”後至上世紀七十年代,受凱恩斯主義的影響,西方各國大力推進福利國家建設,社會貧富差距顯著縮小,生產大於消費的矛盾得到有效緩解,生產相對過剩導致的經濟危機基本上被消除。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過度福利”導致的“福利危機”,是因生產相對不足導致的經濟危機。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由於新自由主義的泛濫,社會保障強調個人責任和削減社會福利成為潮流,許多國家的貧富差距都顯著地擴大,社會經濟的內在矛盾大多依然是生產大於消費。


大方妹幾


兩者是有根本的區別的 通俗來說

你買不到東西了就是經濟危機,表現在商品供給;

你沒錢買東西了就是金融危機,表現在貨幣供給。

金融危機包含在經濟危機裡,兩者多起連環效應。

金融危機大約就是金融領域運行出現重大問題,基本的存貸匯過程不順暢,造成金融業的產出值,金融企業運行狀況出現重大波動的現象。

金融危機的核心症狀在於信用的崩塌。

金融不等同於經濟,經濟體系中含有金融。簡單來說金融只是一個行業,只是經濟的一部分。

經濟危機是指一個或者多個國家或者整個世界經濟在一段比較長的時間內不斷收縮。是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週期爆發的生產過剩危機,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體制的必然結果。

金融危機是指一個國家或者幾個國家的全部或者大部分金融指標急劇短暫和超週期的惡化。

或者說經濟危機就是實實在在的經濟衰退(下崗,裁員),金融危機就虛擬經濟的危機(股票,貨幣,證券...)。


野生派交易員


當今世界是以服務業為主,尤其是發達國家服務業佔據國民經濟大部分比例,拿美國舉例,美國服務業佔據經濟總量的百分之八十,工業和農業總和才佔百分之二十,而金融業佔據服務業相當大的比例,中國同樣也是這個發展趨勢,服務業和金融業佔據經濟總量的比例不斷上升,

金融業的核心問題就是貨幣問題,而貨幣與負債是一體兩面,金融業規模越大,負債規模也越大,美國僅僅只是聯邦政府外債就有二十多萬億,與gdp總量相當,其它國家也是半斤八兩,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很多年了,房貸也是中國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知道以前中國人民很少負債,

既然有負債,就會發生違約,如果是大面積違約,引起連鎖反應,這就是金融危機,

而上世紀三十年代那場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是因為當時的經濟以製造業為主,發達國家正處於工業化如火如荼的時代,服務業和金融業佔據國民經濟總量的比例沒有工業高,自然製造業的一舉一動牽動國民經濟,一旦生產過剩賣不出去就會發生經濟危機,

現在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時代,國民經濟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新興國家也是這個趨勢,既然製造業比例在降低,那麼製造業的麻煩不足以撼動一個國家的整體發展,但是金融業和債務則因為規模龐大,一有風吹草動就會牽動人心,比如現在中國人害怕股市下跌害怕房價下跌,何時候害怕工廠出問題?美國次貸危機是債務引發的,那麼想想除了債務和貨幣,還有啥可以讓美國經濟造成這麼大的衝擊?



萬事皆空70


一、從二者的內涵上看

兩個概念經常會混淆,一般而言,金融危機指的是金融部門的資產負債表出現問題,金融部門快速去槓桿進而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經濟危機則是一種更為廣泛的經濟基本面的惡化,體現為經濟整體出現較大程度的持續性衰退,像1929年—1933年的大蕭條才叫經濟危機。所以最近發生的只能叫金融危機,還不能稱為經濟危機。

但是也有人認為只要供需不匹配就可以稱為經濟危機。比如曹遠征就說過:“相比較而言,金融危機更可怕、更深刻、更全面。如果說經濟危機還可以在某一個局部、某一個範圍發生,但金融危機,沒有一個能獨善其身”。

那麼,可以換個角度來看——

二、從意識形態的角度:

經濟危機的概念是馬克思用來批判資本主義的。其產生機制是:

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和社會化的生產方式的矛盾導致資本積聚,資本大量積累導致生產的盲目擴大,但是因為剩餘價值都被剝削了,工人買不起產品,所以資本家生產了大量的產品賣不出去,都砸在手裡,再生產不能繼續進行最終導致經濟危機。

社會主義理論上是不會有經濟危機,所以我們一般不提經濟危機,我們有個類似的概念,產能過剩。


深報


經濟危機現在要大面積爆發也比較難吧,有時候會出現在某一個行業裡邊,不影響整體大局。

再者就是現在基本上所有的行業都是可以通過金融手段來參與的,不像之前單純的供求之類的關係,而且現在我們國家也發展的很快,物品的流動性週期也很快的,所以經濟危機就比較難發生了。

現在很多時候都是經濟戰,像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就是是通過金融手段來撬動亞洲貨幣的升值貶值,從而造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嘛,一切都是要靠錢來進行買賣的。

再者,像中美貿易戰不就是因為中國搞了一個原油期貨,從而打破了以美元為基礎的原油價格的壟斷嘛,其實現在金融危機我覺得比經濟危機更加可怕,完全沒有感覺的情況下你的錢就不值錢了,這不是最可怕的嗎?

以上就是我對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理解,個人觀點而已!


看盡煙雨


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但在表現形式上確實有不同之處。

過去叫經濟危機,主要是過去金融行業並不發達,經濟的週期表現主要是在生產的商品過剩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為什麼通常說經濟危機。

由於現在社會,金融已經貫穿了我們生活和生產的各個方面,經濟增長的週期波動主要表現在金融領域。這樣我們就比較習慣把經濟增長的週期低谷叫做金融危機。

但這兩這在本質上都是經濟增長週期!都具備馬克思所說的週期發生的必然性。既然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具有必然性,我們通過客觀的合理的經濟學分析就可以判斷出危機發生!也就是經濟增長週期具有可預測性。

要想知道怎樣通過研究預測經濟危機那麼就關注我!我是金融書生!


金融書生


經濟危機不好辦是不是 金融危機多印些錢就是了 不知道說的 對不對


GJCR


即使不好也會高歌猛進


天空179940881


不能一下子下猛藥,免的大亂,遮遮掩掩的慢慢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