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裡的“十指連心”,如何去理解?



古人撫琴,有的說是奏,有的說是鼓,有的說是弄,有的說是彈。但不管怎樣的說法,演奏古琴的技巧,最終還是要落到手指之間。


無數的前人,為我們創造了千姿百態的指法。人的手指,真是有著難以言說的魅力,它創造著大千世界,也傳遞著真情實感。


古琴裡的“十指連心”,如何去理解?

有一種手指,指點過迷津的路徑;

有一種手指,放飛過童心的期盼;

有一種手指,書寫過離別的詩句;

有一種手指,縫紉過臨行的衣衫;


是啊,我們所想到的深深淺淺,所看到的遠遠近近,幾乎都和我們靈動的手指相關聯——那是枝頭深紅的果,那是山腳嫩綠的芽,那是故鄉芬芳的土,那是人間喜慶的家;那是藝人的空谷幽蘭,那是文化的千金片瓦,那是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那是書山有路學海無涯。我們的歷史,因手指而琤琮似水。我們的琴音,因手指而燦爛如花。


古琴裡的“十指連心”,如何去理解?


虞山琴派的另一位代表徐青山在《溪山琴況》中說道:“弦與指合,指與音合,音與意合”,道出了手指的重要作用。有人把中國的古琴藝術稱作“手指的舞蹈”,以舞蹈來概括精純的指法,優美的形態,這,真是說到了手指的妙處。


中國古琴是“道”與“技”的高度統一體。“道”與“技”的關係,就像一根琴絃一樣,被真正優秀的古琴家調到了適度的音高。鬆了,不行,緊了,也不行。正直而凝重的琴絃,本就是一條耐人尋味的“度”的法則。


古琴裡的“十指連心”,如何去理解?


瀟湘的水雲抒情而曼妙,那是因為輕靈的手指,能體現神閒氣定;陽關的古道荒寒而渺遠,那是因為剛健的於指,能帶出悲壯蒼涼......


手指的舞蹈其實是情緒的舞蹈,心靈的舞蹈,這些經典的七絃之聲之所以動人,是因為來自於人們的精神深處。


這就是“十指連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