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談三國,你喜歡哪個人?

沙沙小觀園


閒談曹操

曹操這個人,喜歡的說他是英雄,貶的說他是奸賊。

的確,曹操不是個簡單的人物。我們從歷史上的記載來看,也會發現這個人是個很有故事的人,是個多面性的人,應該是個血粘的人物,血型大概是B型。

曹操有智謀,善於運用權術,懂心理學,會看人,尤其善於用人。他還善於運用兵法,曾注過《孫子》,還寫個兵書《孟德新書》。曹操會使朔,又是文學家,《觀滄海》: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可謂前無古人的絕唱。慷慨激昂的壯志華夏無出其右。

在曹操的生平《述志令》裡,他十分坦誠:"設使國家無有孤,不知幾人稱帝,幾人稱王”。這是老實話。曹操說自己不願解除兵權,是“誠恐已兵為人所禍也”,說出別人不敢說的話。他愛惜人才,招攬賢人,三次頒佈求才的詔令,極看不起虛偽的儒家道德。曹操不喜歡裝神氣,擺出一副凜然不可侵犯的的領導樣子,去喜歡高高興興輕鬆隨便的生活方式,和一大群文人武士打成一片,難怪典韋冒死受傷也要把他救出來。這就是情誼。

曹操為軍費,刨人家墳墓,掠取金銀珠寶;但又提倡節儉,禁止厚葬,甚至因為曹植的媳婦穿得華麗錦繡,就被賜死。曹操性格多面性的無法捉摸,他好色荒淫,又濫殺無辜屠殺一城之人,但是卻饒恕曾害死自己兒子曹昂的張繡。也可以放走關羽。其實曹操完全可以稱帝,但他堅決不幹:"苟天命在孤,孤為周文王矣。”然而,他又殺董卓和伏皇后,可謂心狠手辣。

這就是曹操的多面複雜形象。

東漢末年的拼殺角逐中,曹操可謂位卑言輕,誰都可以欺負他。講出身,論實力,有袁紹、袁術哥倆;論驍勇善戰,得看呂布臉色;比老成穩重,劉表首屈一指;講人心歸服,劉備最強;比據險地,孫權天下第一。此外還有數不清的大小軍閥。他們看起來都是很強大,但是比較一下,還真是無人能及曹操。

人說格局多大,就有多大的事業,這話放曹操身上太合適了。曹操的政治手腕和戰略眼光,在東漢末年那場爭鬥中,沒有人超過他。

袁紹的身份可以吧。世家大族,享有廣泛的社會聲譽和影響。軍事實力更是當時最強的軍事集團。那麼,曹操為什麼最先滅的就他呢?曹操指出:“袁紹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併,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財,不足應命。審配宗族,乃至藏匿罪人,為逋逃主。慾望百姓親附,甲兵強盛,豈可得耶?”曹操深知豪強地主的專橫對國家的危害的,所以他消滅袁紹以後,立即頒佈“重豪強兼併之法”,禁止大地主豪紳勢力搶奪土地,禁止把賦稅負擔轉嫁給農民頭上。這肯定贏得民心。鞏固政權。

董卓的混戰,使生產力受到極大的破壞。軍閥搶奪地盤,百姓流離失所,大片土地荒蕪,全國發生饑荒。當時呂布、袁術這些軍閥,“飢則寇略,飽則棄餘,瓦解流離,無敵自破者,不可勝數。袁紹在河北,軍人仰食桑葚;袁術在江淮,取給蒲蠃。”軍隊的困難可想而知,百姓又怎樣呢?

曹操連年征戰,他深知這樣是不能長久下去的。在定都許昌以後,採納棗袛、韓浩等人的意見,一方面招納流散壯丁,給以土地,讓他們安心耕種,另一方面,讓軍隊和自己屯墾開荒,保持自給。設立典農中郎將來監督管理。“五里置一營,管六十人,且佃且守。”收成對分調動了人民的積極性,天下富足。數年間,“所在積粟,倉廩皆滿”。曹操得天下指日可待。


賀蘭燕語


閒談三國,我最喜歡司馬懿。

咱們都知道三國裡的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曹操反映民生疾苦,政治抱負強烈。諸葛亮神機妙算,一生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孫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唯獨司馬懿磨劍十年,用劍一時。

從這一點,我們就看出各有各的本事,言歸正傳,我們不看他們的過程,就看結果是誰贏了,請問是不是司馬懿?

咱們舉個例子,老一、老二、老三和老四有著同樣的任務,任務就是比比看誰從廣西出發第一個能先到北京。老一在吃完飯準備要啟程的時候,沒想到老二竟然比他提前一步,在他的家門前上了把鎖,讓他出不了門。老一想想辦法,終於破窗而出。老二以為老三和老四肯定沒我這麼聰明,於是趕著去買機票,沒想到走到半路卻被老三挖的陷阱掉下了坑。老三以為這次去到的第一肯定就是我了,萬萬沒有想到,就在自己打的去機場的時候,老四竟做下了梗,提前跟打的司機商量好把他拉到山裡面去。老四最後認為沒啥阻礙了,就在自己得意洋洋趕去機場時,卻接到了老媽的電話說“我被老二拿著刀頂著脖子啦!趕緊回來救我。”……

從這個例子你們看到了什麼?是不是看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權謀之術?每個人似乎都挺厲害的?但是你厲害歸厲害,我認為能第一個到達北京的人才算最厲害。

話說回來到三國,三國之爭那麼多年,到頭來卻被一個隱藏在曹操底下幹事的司馬懿奪得了天下。所以你們想想,你三國怎麼打的天花地墜都好,你三國沒國的人怎麼聰明都好,但是咱們用結果來評判誰最牛,三國中沒有一國牛,用結果來看的話,最牛的就是司馬懿奪得了天下。


喊我阿林Y


諸葛孔明:小人物的大情懷


(我是任兄,執筆文史,關注我@任兄文史匯,覽中華文化精粹,知文史趣事~)


三國時期湧現出太多太多的英雄人物,互相爭霸天下的劉備、曹操、孫權,也有足智多謀的軍事家諸葛亮、龐統、司馬懿、郭嘉......今天任兄來說說自己喜歡的三國軍事家——諸葛亮。





說起孔明先生,我腦海中首先想到了孔明先生的大情懷,故事需要從歷史典故三顧茅廬說起。



《前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諸葛亮在自己的詩作《出師表》中寫到,“臣本布衣”“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一個布衣之士,可以讓比自己地位高貴的劉備三顧茅廬,可見當諸葛亮是具備很高的價值的!諸葛亮在日後無論是對政治還是對經濟都做出來傑出的貢獻。



在劉備三兄弟的邀請下,諸葛亮離開茅廬,踏上他的政治仕途。


赤壁之戰中,諸葛亮利用策略說服孫權與劉備聯合對戰曹操,也就有了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曹操損失慘重,無奈北還。




《前出師表》:“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無奈劉備病重早逝,當時依舊三足鼎立,天下未定。當時劉備對諸葛亮說,如果劉禪可以輔助,便輔助劉禪,如果劉禪沒有才幹,諸葛亮可以自行取代劉禪。”




顯然,憑藉諸葛亮的才能取代劉禪是沒有問題的,說不定還可以結束三足鼎立的局面。可諸葛亮並沒有這樣做,他盡心盡的輔佐劉禪,我想盡管劉禪不具備做帝王的能力,但是諸葛亮這樣做他自己絕不會後悔,他完成了先帝劉備託付他輔助劉禪的遺願。



諸葛亮不僅在軍事上見解獨到、戰功顯赫,在政治、經濟上也做出甚大貢獻。



政治上,諸葛亮帶頭提倡廉政,以身作則,提倡政治廉明。不僅如此,諸葛亮還與法正、李嚴、等人共同制訂了蜀國的法典《蜀科》。諸葛亮還親自起草了各種科條律令數十則,在當時對蜀漢的政治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經濟上,諸葛亮實行休士勸農,實行軍屯耕戰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時也擴充了人口。同時還興修水利,為後世的水利事業也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劉禪:惟君體資文武,明睿篤誠,受遺託孤,匡輔朕躬,繼絕興微,志存靖亂;爰整六師,無歲不徵,神武赫然,威鎮八荒,將建殊功於季漢,參伊、周之巨勳。如何不弔,事臨垂克,遘疾隕喪!朕用傷悼,肝心若裂。夫崇德序功,紀行命諡,所以光昭將來,刊載不朽。今使使持節左中郎將杜瓊,贈君丞相武鄉侯印綬,諡君為忠武侯。魂而有靈,嘉茲寵榮。嗚呼哀哉!嗚呼哀哉!



這是劉禪對諸葛亮的評價,從劉禪的評價中也不難看出諸葛亮一心一意輔助劉禪,同時諸葛亮也具備明睿篤誠的品質。當然個人喜歡諸葛亮還是因為諸葛亮的兼濟天下的大情懷。




從《前出師表》中可以知道,諸葛亮不求富貴,也不行聞達於諸侯,覺得做個布衣之士,安安心心的也是挺好的。但是最後是什麼讓諸葛亮離開了茅廬,輔助劉備的呢?是諸葛亮兼濟天下的大情懷!



諸葛亮是一個小人物,自己過得很好,能夠滿足,原本可以安心悠閒的過自己的鄉野生活,可他心中兼濟著天下的蒼生,放心不下戰爭中的老百姓,為了能夠讓老百姓儘快過上好的生活,諸葛亮不得不離開茅廬,踏上政治仕途。



諸葛亮的才智,不是我所喜歡的,他的大情懷才是我所敬佩的,我所以喜歡的!



對此,你怎麼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任兄文史匯


既然是閒談,那就不必論成敗得失,只聊一聊是否有趣。三國中,我最喜歡的是"鬼才"郭嘉,只因為亂世中他的那一份真實,一份灑脫。

郭嘉的才

三國中謀士如雲,但有稱號的寥寥無幾。臥龍、鳳雛、毒士、冢虎……,郭嘉的稱號是"鬼才"。天才總是比別人更好的解決問題,鬼才也是永遠用和別人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郭嘉的一生都是與眾不同,"十勝十敗"論給了曹操信心,下邳擒呂布穩定了後方,遺計平二袁則是屬於鬼才的絕筆。郭嘉從來不像諸葛亮或是荀彧一般走到臺前,但幕後本就是屬於鬼才的舞臺,“才策謀略,世之奇士”,做張良其實更加瀟灑。

郭嘉的真實

潁川是三國邁不過去的一個地方,荀彧、荀攸、徐庶、陳群等等都出自這裡,當然還有郭嘉。郭嘉來自潁川的寒門,雖然沒有家勢的支持但也少了世家子弟的束縛,所以他可以一心一意的輔佐曹操。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曹操是郭嘉的伯樂也是知己。

在曹操諸多謀士中,最瞭解他的是郭嘉,不只把他當主君的也只有郭嘉。二人行則同車,坐則同席。在嚴於治軍的曹營帳裡,郭嘉有很多不拘常理的行為,但在偏愛他的曹操眼裡,“此乃非常之人,不宜以常理拘之”。陳群曾因郭嘉行為上不夠檢點奏了他一本。但是,曹操一面表揚陳群檢舉有功,一面卻對郭嘉不聞不問。不僅如此,曹操還暗地裡為郭嘉一仍其舊的生活作風喝彩。

兩個人都是放浪形骸的人,都喜歡喝酒喜歡女人。郭嘉的一生都忠於曹操,也只忠於曹操。他不用像荀彧那樣在忠於曹還是忠於漢之家徘徊,也不像賈詡一樣擔心不被信任而藏拙,他是曹操最信任的謀士,他可以活的真實自我。

郭嘉的早夭

郭嘉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信任他的主公,能夠盡情的展現自己的光彩;郭嘉也是不幸的,因為他未能堅持到理想的實現。郭嘉見到了曹操擊敗袁紹,幫助曹操統一了北方,卻等不到統一的一天。"鬼才不死臥龍不出",如果赤壁的時候郭嘉還在,會不會是個不一樣的結果,魏國會不會統一三國?我們不知道結果,只會留有遺憾,遺憾的還有曹操自己,還有他口中的奉孝!

郭嘉算不上嚴格意義的成功者,他倒在了成功的路上,留有遺憾。但喜歡他不是因為成敗,而是他的才華,他的灑脫與真實,以及那一點點的遺憾。


詭狐w


曹操

以我們對三國文化的認知,大致分為兩個層面:一是正史,如三國志,二是演義小說,如三國演義,二者同源於歷史,卻又帶給我們不同的歷史認知。

先從對大眾更為熟知的《三國演義》來說,“奸絕”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影響千年,曹操就是正統思想中的不安因素。挾天子令諸侯,亂世中的梟雄。在小說中,曹操生性多疑,切可算作是天下混亂的始作俑者之一,讓讀者感覺似乎沒有了曹操,天下就會太平。同時,對曹操反派角色的刻畫,恰恰襯托了劉備,諸葛等一眾正面人物的光輝,這也是小說創作的需要。但正是如此描寫帶給了我們一個不可多得的曹操,一個在書中傳承幾百年,甚至刻進中國人文化基因中的人物形象。

狡猾奸詐,生性多疑,殘酷無情的曹操。“潁川之戰”曹操對義軍沒有半點憐憫之心,“大殺一陣,斬首萬餘”。"刺卓逃難",曹操明知自己錯殺呂伯奢全家,依然用陰謀將沽酒歸來的呂伯奢揮劍砍死."殺吉平",將其殘殺後,又"分其肢體號令"。

珍惜人才,以誠待人的曹操。用現在的話講,曹操是一個政治智慧高到極點的人。單從待人這方面說,曹操禮賢下士,“赤腳迎許攸、兩祭典韋、三哭郭嘉”,對待明知不會歸順的關羽也表現出了極大的寬容,愛惜,甚至是敬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性格的複雜程度,遠不是以上兩段就能概括的,也正因此,小說帶給了我們一個值得細心品味,回味無窮的人物形象。

再說正史中的曹操,毛主席評曹操:“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個了不起的詩人。”

在政治及軍事方面:曹操統一了北方地區,客觀的說曹操也是以相對弱小的實力起家,結束了東漢末年北方地區的軍閥混戰,建立魏國。在當時黃河流域是中國的中心地區。他改革了東漢的許多惡政,抑制豪強,平衡氏族與新生精英的矛盾,發展生產,實行屯田制,還督促開荒,推行法治,提倡節儉,使遭受大破壞的社會開始穩定、恢復、發展。

從三曹諸多流傳千古的詩章中不難發現,曹操的氣魄,抱負,以及他對其繼任者和後世的影響。

文學造詣方面:

《觀滄海》——何等的家國情懷!

《龜雖壽》——何等的壯志豪情!

《短歌行》——何等的心懷天下!

《蒿里行》——何等的悲天憫人!

曹操的詩句大多表達都是對那個時代的悲憫,也是心中壯志豪情的流露。若無人間疾苦在心中,何以凱歌流傳了千年!



學者為王


姜維吧。

天水誇英俊,涼州產異才。

系從尚父出,術奉武侯來。

大膽應無懼,雄心誓不回。

成都身死日,漢將有餘哀。

九歲的時候,年幼無知,我仰慕的對象是勇冠三軍無人匹敵的呂布,年輕勇猛,一手方天畫戟無人能敵。

再大一點偏愛周瑜,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從容瀟灑地在說笑閒談之間,八十萬曹軍又能如何?

十五六歲的時候,青澀熱血。俯首於諸葛武侯鞠躬盡瘁,三分天下游刃有餘,翻雲覆雨天下如棋。

即將二十歲的現在,學會了理解姜維,生不逢時又如何?只要有半分希望,便用盡萬分之力、只要不曾身死魂消,一身熱血便永遠燃燒。


陳壽說他“玩眾黷施”(耗費民力國力)

胡三省責備他“屢敗而不止, 為亡蜀張本”(屢次北伐失敗而不停止,導致蜀國被曹魏滅亡)。

說個題外話,我不喜歡胡三省這個人,宋亡時他也只是閉門寫字罷了,憑什麼指責一個為蜀漢付諸生命的姜伯約?

後世對姜維的點評大概只看到了他的剛戾自用與所謂的窮兵黷武,人們總是喜歡忽略時代去評價一個人的好壞,卻不看當時局勢的好壞。蜀漢末期的時局,天下大勢盡歸曹魏,你姜維一人又能如何?執念再深又能如何?

大敵當前,蜀漢朝堂內部卻黨爭不斷。有姜維這樣的人繼承諸葛武侯遺志,一心北伐;也有諸葛瞻張翼這樣提倡防守的人;也有譙周這般益州人士,只關心益州本土會不會被燒火燒掠。

姜伯約算不上諸葛亮唯一的繼承人,但他絕對是承武侯遺志,一心北伐恢復中原最堅定的那一個人。

姜維崇拜儒家學說,儒家學說信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翻譯一下就是“苟利社稷,死生以之”

在鄧艾偷渡陰平蜀漢亡國的關頭,他表現得比劉禪更像個君主,以一個降將的身份說出:“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復安,日月幽而復明”這般的言語。

姜維死,漢亡。


蟬鳴八月


個人比較喜歡,賀齊——不為人知的三國優秀將領之一

賀齊,字公苗,會稽山陰人(今浙江省紹興市)。本姓慶氏,為避漢安帝父親孝德皇帝清河孝王劉慶的名諱,改為賀氏。

在孫策進入江東以前,賀齊已經是赫赫有名的平定山越者。

賀齊年輕時做郡吏,從基層公務員起家,做到剡(今浙江省新昌縣)縣長。縣裡的一個叫斯從的僱員依仗家族勢力,勾結山越,為非作歹,賀齊準備治理他。縣主簿勸阻賀齊說:“斯從家族是縣裡大族,山越都依附他家。你今天治理他,明天山越就會來報仇。”

賀齊聽了大怒,立即斬殺斯從。斯從家族果然糾集了一千多人攻打縣城。賀齊毫不畏懼,率領官吏民眾打開城門突擊而出,一舉打敗了斯從家族和黨羽,威震山越。

賀齊平時性喜奢華綺麗,他部隊中士兵的兵器、甲冑、器械都非常精美良好,所乘坐兵船都是上等木材所做,上面雕刻裝飾得異常華麗,大小戰船排開,看上去象山在水中游動一樣。曹休看見此等氣勢派頭,不明底細,產生畏懼心理,引軍返還。賀齊因功遷為後將軍,假節,領徐州牧。這是賀齊第二次出現在與曹魏爭戰的戰場上,其功勞是嚇退了曹休。

賀齊最後一次征討也與曹魏有關。吳黃武二年(公元223年),東吳駐守戲口(位置不詳,長江沿線)的將領晉宗殺了另一守將王直率眾叛降曹魏,被任命為蘄春(今湖北省蘄春縣)太守,準備偷襲安樂(今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內),取回其留在安樂的人質。

孫權非常憤怒,引以為恥,在六月盛夏時出其不意地命令賀齊帶領麋芳、鮮于丹、劉邵等襲擊蘄春,生擒晉宗。

四年後(公元227年),一代名將賀齊去世。

賀齊雖然沒有成為廣為人知的三國英雄,但在其創建並執政多年的新都郡卻得到民眾的擁戴和敬仰。









君臨天下小霸王


大家好,我是觀歷史品人心,作為一名歷史領域創作者,非常榮幸有機會交流這個話題:

通過三國人物對比來講,我還是喜歡司馬懿。 因為他有智謀、有隱忍、有韜略。

三國中,有英雄豪傑,如關羽、趙子龍等;有亂世梟雄,如曹操等;有隱忍不發者,如司馬懿等,就是因為司馬懿的性格特點,他笑到了最後,成為了三國最大的贏家。

一、司馬懿的性格特點是不顯山不露水,主要是通過韜光養晦來積蓄自己的實力,不到關鍵時候絕不會暴露自己的實力,他就像一隻老虎,在捕食過程中,不會輕易暴露自己,待時機成熟,會一擊斃命。司馬懿遵循了大自然的適者生存的法則,隱忍到了最後,也笑到了最後。

二、司馬懿智謀過人,與諸葛亮不相上下。諸葛亮北伐時遇到了司馬懿,所以北伐並未成功。司馬懿因時因勢而變,找到了諸葛亮北伐的致命弱點,就是堅守不出,以逸待勞。司馬懿對於他的上司曹操的計謀就是“裝傻”,不表現出任何的野心,也絕不會讓曹操看透自己真實的想法。

三、司馬懿先後伺候了曹操、曹丕、曹睿,活到了73歲,比諸葛亮多活20年,正是因為他的長壽,才有機會奠定了他一統三國的根基。司馬懿長壽與家族基因與養生都有關係。司馬家族普遍都長壽,這是基因的影響。另外,他非常喜歡練

五禽戲,每日必練,至今五禽戲還被人們俸為養生的秘訣。他的弟弟因為練習五禽戲竟然活到了93歲。還有一點,就是司馬懿性格溫和,遇事不慍不火,做事有章法,這也是他長壽的因素之一。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希望可以對你有所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關注我的頭條號,也歡迎大家留言評論。謝謝!


觀歷史品人心


曹操

關於曹操,我知道許多人對他褒貶不一,他本人確實也劣跡斑斑。但是在我看來,劉備太過偽善,諸葛太過完美,只有缺點多多的曹操才更像是一個真實的人。而我最喜歡的就是他的氣度、魄力。

曹操是個知錯能改的人,諸葛亮火燒新野的時候,曹操手下的謀士提醒他要注意敵人用火攻,但是曹操並沒有放在心上,以至於大敗而歸。換了別的君主,恐怕是要一頓大發雷霆,為了掩飾自己的過錯,甚至可能要將之前提意見的謀士殺掉。但是曹操打了敗仗安頓好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重賞哪些提醒過他的謀士,絲毫不掩蓋做錯事情。

曹操當年出兵征討張繡時,張繡不戰而降,因此曹操相當飄飄然,先是霸佔了張繡的嬸嬸,後是想要挖走張繡手下的一個人才。是兔子也有脾氣吧,何況張繡還不只是個兔子。於是張繡直殺進曹營,打了個措手不及。在這場仗裡,曹操損失了自己最得意的大兒子、侄子和愛將典韋。最後曹操是怎麼處理的呢?召集將領,當眾檢點自己的錯誤。要知道,在古代一軍之將要道歉認錯有多麼不容易,然而曹操做到了,這就是他的氣度。

當然,敢於認錯只是曹操值得稱頌了一個方面,曹操的氣魄還在許多地方都有所體現,在此也就不再多做贅述。除了這些具體的事情之外,曹操的詩作也是將其氣魄體現了淋漓盡致,《短歌行》《觀滄海》《龜雖壽》,能寫出此番詩作的人,必是胸中有乾坤。





軍少影視


我喜歡張飛,張飛擁有爽直的性格,而且它還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書法家,畫家和軍事家。真想看一看張飛的書法作[捂臉][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