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世獨立:古人的女神標準

《北方有佳人》 李延年

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

寧不知傾城與傾國?

佳人難再得!

絕世獨立:古人的女神標準


這是西漢李延年的一首作品,李延年能歌舞、擅音律,深得漢武帝的賞識。據說他有一位傾國傾城的妹妹,為給妹妹謀個好前程,他創作了此歌,故意在漢武帝面前演唱。江山美人,漢武豈能放過,連忙追問:“真有這樣的女子?”,李家妹妹便順理成章的成為了歷史上的李夫人。


詩中的佳人傾國傾城,卻截然不同於塵世的庸脂俗粉,她“絕世而獨立”,和這城、這國若即若離,似近還遠,正是這樣,也惟其如此才令人“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才更加迷人而又撩人,才顯得“佳人難再得”。


絕世獨立,也就成了古人心中女神的標配。


《詩經》中這樣例子數不勝數。開篇《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可遇而不可求。《蒹葭》篇則反覆詠歎“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溫柔如水,流於無形。《野有蔓草》篇則“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也是美麗的童話城堡,不見半分的塵世煙火。


這樣的詩歌在《詩經》中還有很多很多。


唐代杜甫曾有一首《佳人》詩:


《佳人》 杜甫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雲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

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

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

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

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絕世獨立:古人的女神標準


顯然,杜甫的這首詩也承襲了《離騷》的“香草美人”的傳統,“佳人”當有所指申,我們且拋開不論,單將其當作一首純粹的美人詩來欣賞。詩中的佳人遭遇了家道中落和婚姻不幸,滄海桑田,就在我們滿以為主人公會滿目枯槁、形容憔悴、紅塵看透時,作者卻突然寫道“摘花不插發,採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依然是絕世獨立,依然是“在山泉水清”,依然是“佳人難再得”。


辛棄疾有一首詞《青玉案》,寫的極妙:


青玉案·元夕 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絕世獨立:古人的女神標準


一面是“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美女如雲,百花齊聚,作者卻覺索然無味,猶自默默尋找,“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才是絕世獨立,這才是心儀的目標,這才是心中的女神。


歷經千年的沉澱,絕世獨立,也就成了一道審美範式和文化烙印,深深地隱藏於中國人的潛意識當中。


所以,徐志摩《再別康橋》時“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悄悄的來,悄悄的走,沉默,只為不打擾“夕陽中的新娘”,只為不打擾“今晚的康橋”。


所以,朱湘《採蓮曲》中採蓮女歌聲的“時靜,時聞,虛空裡嫋著歌音”,隱隱約約,似有似無,劃過心間,視之卻又蒼茫玄遠。


所以,戴望舒《雨巷》中的姑娘才會“靜默地遠了,遠了”“像夢一般的悽婉迷茫”,這不正是李延年《佳人》中的形象嗎?這不正是“日暮倚修竹”的哀婉嗎?這不正是“燈火闌珊處”的彷徨嗎?


絕世獨立,平和靜穆,中國人的一道審美範式和潛意識深處的集體無意識,真正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再回過頭去看徐志摩、戴望舒的詩歌,心中也就瞭然很多。 晴耕雨讀,茶歇小棧,讀書閒聊,敬請關注!

絕世獨立:古人的女神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