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是更喜歡看文學評論還是電影評論?

被隱藏憂傷


電影評論

國外的影評人有一個重要職責就是通過自己的影響力挖掘新導演,還有那些被埋沒的電影。而現在除了桃桃還有奇遇等少數公眾號以外,大部分的網絡影評人只是把熱門的東西再炒一遍而已。比如前段時間的《無名女屍》,觀影人數都破萬了,很多號上來還是習慣性的說今天要推一部冷門的驚悚片。(翻白眼)

國內現在最值得關注的,有大量新導演的FIRST,出專題的公號不是沒有,但真的不多。其他的基本就是蹭著熱點說《中邪》,《心迷宮》這幾部片子。大量獨立製片的優秀作品,你根本不可能看到他們評論。別忘了FIRST還有個短片單元,如果你從網上關注這個電影節的話,這個單元根本就不存在。

外國的影評人在做著什麼工作呢?比如最著名的《電影手冊》,早期特呂弗戈達爾他們的新浪潮運動就不說了,說個80年代的事。那時候阿薩亞斯機緣巧合發現了侯孝賢和他在做的電影。作為《電影手冊》的時任主編,他把《風櫃來的人》帶到了歐洲,從此臺灣新浪潮成為世界影壇的焦點。

當然我不否認《電影手冊》《日本旬報》這些傳統媒體正在逐漸衰弱,但是國外也開始有很多專業影評人聚集的網站,比如爛番茄,比如metacritic,正在繼續延續前人的工作。而我們正在做相反的事,我們的群眾都想打爆專業影評人的狗頭,曾經某些網站搞得專業影評人欄目,在某次事件中紛紛下架,評論電影成為了暴力民主的典範。包括曾經很不一樣的知乎,現在都開始瘋狂限流。

你說像阿薩亞斯這種出生在電影世家,從小閱片無數,會說好幾國語言的人去做影評人,跟像我這種在街邊擼串看著小時代的屌絲去當影評人,兩個人寫出來的影評水平和影響力會一樣,我是不信的。寫“真正的影評”是有門檻的,除了閱片量,對電影史的瞭解,對產業的瞭解,這些都很重要。也許他們很“文藝”,會瘋狂攻擊某些你們覺得無所謂的點,但是至少他們是言之有物,是瞭解電影的。我認為一個影評,除了聊人性,聊主題,聊文本,或者聊雞湯,還至少應該聊電影語言,聊色彩,聊音樂,聊剪輯,聊攝影....

最後,我總結了現在的影評人的主要困境。

1)嚴肅影評人沒有平臺去寫一些很嚴肅的影評,一切都是流量說了算。

2)就算寫了這些影評,也沒有足夠的影響力去帶動票房(指某些冷門片子),沒有能力去捧起下一個婁燁賈樟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