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之前家裡窮,還是那麼願意生孩子?反而現在條件好了不願意?

後山人眾人


央視《新聞聯播》主持人康輝與妻子劉雅潔結婚後,選擇了丁克。如今將近五十,回首往事,談起最後悔的事莫過於讓母親離世前沒能抱上孫子,如果可以重新選擇,他一定不會讓媽媽帶著這個遺憾離世。

一、現在的年輕人,總崇尚自由,覺得孩子是個束縛,兩個人戀愛結婚後,總想擁有自己的小日子,小浪漫,不希望有第三者進入自己的世界。你想啊,如果有一兩個孩子天天在面前攪合,勢必會給兩個人的私人空間造成麻煩。怕麻煩,不喜歡孩子,是一部分人選擇丁克的原因。

二、還有一部分人是事業型的,年輕時只顧忙事業,把事業置於至高無上的位置,結果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而不能擁有自己的孩子。

三、現在養一個孩子成本過於高昂,也是許多年輕人不想要孩子的原因人們總戲稱:“生個男孩是建設銀行,生個女孩是招商銀行。”兩個銀行就像兩座大山壓在年輕人的肩上,誰家孩子多誰的負擔大。我們現在講究優生優育,從懷上孩子開始,各種檢查單,營養品,胎教課,嬰兒護理等課程都在花錢,生孩子需要錢,坐月子需要錢,養孩子從小到大的吃喝拉撒,教育等都是付出了比以往高出幾十甚至上百上千倍的成本。現在的孩子基本就是錢給堆出來的。你根本不能再照以往的觀念:“我多個孩子不過就是多雙筷子”那種思想去養孩子了。對於普通人來說,有了孩子,基本一生都得圍著孩子的各項成本奔波奮鬥了。

四、我們這一代人很多是獨生子女,有的家庭甚至是雙獨家庭,養老成本大。80後,90後正好出生在計劃生育最嚴的時期,那時國家人口過多,國家實施計劃生育,一家只能要一個孩子。這導致我們那代人很多家庭要贍養四位老人,壓力過大的情況下,也不敢生育那麼多孩子。

五、國家的醫療養老政策趨於完善,讓一部分人覺得即便不要孩子,將來也會老有所依。現在有很多養老院,療養機構等,讓沒有孩子的人沒有了後顧之憂,一部分人就追逐他們想要的生活,從而淡化了對孩子的渴望。

早期人們窮,卻想多要孩子,主要是那時的人們思想過於守舊,覺得多生育孩子,家庭興旺。而且很多人都覺得一個家庭沒有男孩子就很丟面子,所以一直生直到生到有男孩為止。而且當時也沒有太好的避孕措施,醫療條件也差,所以女人一旦懷上孩子都選擇把生下來。至於能不能養得活他們心裡也沒底,多生點孩子,“養兒防老“”的思想在那個年代裡根深蒂固。

以前的人們,對於孩子只是提供個溫飽,也很少考慮孩子上多高的學,結婚買房啥的,壓力自然也沒那麼大。打個比方說,現在我們結個婚買了房車都得百十萬,更不說還有彩禮啥的,以前人們結個婚花幾千塊都是多的,相比之下壓力自然不小。而且早期工業化不發達時,很多人都靠種地為生,家裡孩子多,自然就能多個幫手,在掙工分的時代還能多掙點,從而讓家裡多分點東西。以前人們侷限於養兒防老,如今人類已經進步到不要孩子照樣可以有多種養老渠道,比如以房養老,去養老院,請保姆等。

時代在進步,必然帶動人們的思想在前進。但是作者還是建議一個家庭至少要一個孩子吧,從古老的歷史進化來說,人類是以繁衍後代為目的而結合,從現代意義來講,孩子也是兩個人愛情的結晶,是愛的見證。有了孩子婚姻才會圓滿。孩子也會給一個家庭帶來諸多的歡樂。

閉著眼睛想一想,等你老了,爐火正旺,兒孫繞膝,歡聲笑語,那種場面該有多幸福,多麼溫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