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教育·名師課|如何做好居家學習孩子的心理觀察與疏導?

看點: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生們居家的近兩月了,很多人的心理經受了恐慌、無助。疫情總體趨向平穩,孩子們開始了居家學習的新生活。特殊的學習環境(居家),不適應;特殊的社會氛圍(宅家),孩子身體防護很重要,增強“心理抵抗力”也很重要。

疫情期居家學習,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老師、家長乃至本人,該如何穿上“心理防護服”,提高“心理免疫力”,以科學的方式直面問題、疏導壓力?

搜狐教育·名師課|如何做好居家學習孩子的心理觀察與疏導?

中國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山東新未來教育研究院院長翟召博的《如何做好居家學習孩子的心理觀察與疏導?》直播課程,基於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十三五”規劃2018年度教育學重點課題“家校合作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化實踐研究”的研究工作為老師、家長等建言獻策。

直播時間:2020年3月24日15:00

搜狐教育·名師課|如何做好居家學習孩子的心理觀察與疏導?

01 本期嘉賓介紹

翟召博,中國家長與教師合作管理委員會副秘書長,東北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研究員,山東新未來教育研究院院長。出版《家長幸福課》等30餘本著作。

02 直播地址

搜狐教育·名師課由搜狐教育特別推出,助力防控疫情期間中小學校 “停課不停學”。特殊時期,每期邀請一位教育界校長、名師及跨界名人通過直播、視頻等方式為“在家上學”的學生及家長朋友們分享家庭教育、親子閱讀、課程學習、素質教育等方面的優質課程。

疫情期居家學習孩子的心理問題與疏導

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學生們居家的近兩月了,很多人的心理經受了恐慌、無助。疫情總體趨向平穩,孩子們開始了居家學習的新生活。特殊的學習環境(居家),不適應;特殊的社會氛圍(宅家),孩子身體防護很重要,增強“心理抵抗力”也很重要。

疫情期居家學習,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有哪些?老師、家長乃至或者本人,該如何穿上“心理防護服”,提高“心理免疫力”,以科學的方式直面問題、疏導壓力?

一、當前的常見心理問題表現

1.常見心理問題的表現

疫區的學生,更可能是恐慌、憤怒;若家有感染者還會出現痛苦和哀傷;其他地區的學生,較普遍的可能是對傳染病乃至死亡的焦慮,正常生活秩序改變導致的無奈、無助、煩悶、無聊;長時間與家長近距離相處的摩擦、矛盾衝突,等。

這些問題,當前突出表現為——迷戀手機;情緒焦躁、衝動或壓抑;親子矛盾與衝突增加;感覺學不進去或混亂;生活無序;很多任務需要完成卻整天無所事事,等。

2.這些問題背後的原因總體分析

冰山圖”告訴我們,所有問題都是“水面之上”的(都是結果),原因都在“水面下邊”。

很多觀點認為,突發疫情結束後,學生之間的差距將越來越大。其實,差距本就存在。手機迷戀、情緒焦躁、學習無序等問題,表現在疫情期居家時間,根子在平時可能就埋下了。一個學生,在平時就有屬於自己的目標感、意志堅強、心態平和,還是迷惘、隨波逐流、心浮氣躁,疫情居家是一面真實的鏡子,照出或檢驗出每一個人平時狀態;也提醒著今天的老師、家長在眼前幫助孩子“治標”時,更要看到平時之“本”,做到“標本兼治”,進而真正的幫助孩子。

二、如何幫助孩子心理調適

結合著學生的常見問題,從心理學角度談幾點建議——

(一)手機迷戀

1. 一個迷戀手機的孩子,往往是由一個心靈孤單的孩子。手機迷戀,戀的不是手機;而是反應了一個人背後深層次的心理問題;

2.精神分析理論認為,迷戀什麼、對什麼投入最大,說明這個人內心的缺失。一個人迷戀手機的背後,往往隱含著很多對他人的憤怒。

3.家長、教師能幫助孩子什麼

——營造良好氛圍,平等、民主地對待孩子;

——融洽和改善親子(師生)關係,給他們以精神上的關懷、理解,滿足他們對愛的需求,從而減少上網的慾望。

——積極支持孩子的正當要求和愛好。

(二)情緒輔導

1.宅在家裡關注著不斷刷新的疫情信息,信息過載帶來的壓力感,以及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心理支持,許多孩子和家長都可能會體驗到持續的焦慮、恐懼、煩躁等“不確定感”;過度關注負面信息讓人容易產生“替代性創傷”。

2.情緒管理的五步機制:

A識別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B理解情緒產生的原因和結果

C為情緒找到正確的詞彙表達

D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

E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

3.家長、教師首先做情緒管理的榜樣。

(三)學習無計劃

困惑:“感覺心理壓抑,學不進去。”

直接原因:平時,沒有疫情、沒有宅家裡,是否就學得進去呢?

發現:平時,氛圍平和,沒學;在家裡,學不進去。那,什麼時候才能學進去呢?

分析:表面上,是疫情及宅家(環境變化),實際上是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始終沒有一個計劃。

對策:目標要具體;措施要可行;態度要積極(這一條意義很大,但容易被忽視。有的學生只是消極的等著家長、老師來關心自己,等著大人找自己談話,卻從不主動為自己的發展想辦法。)

(四)親子矛盾增加

1.疫情的居家隔離,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也使得以前潛伏的親子衝突浮出水面,甚至更加激烈。

2.家長容易出現的問題,是“轉嫁”。即:不去看自身問題,而是把自己情緒發洩到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時間管理、實際使用等大為不滿。

3.學生容易出現的問題:“終於不上學”了,在家裡“感覺到久違的自由”。此時孩子的感覺和家長的期待之間,會有很大的反差。尤其是很多孩子感覺在家裡“憋壞了”,處於無聊、不知所措、莫名煩躁、焦慮之中時,家長的嘮叨、乃至批評,會點燃親子矛盾的烈火。

4.對策:家長需要“真正讀懂”陪伴【光“陪著”是不夠的,還要做孩子心靈的夥伴;而不是法官、獄警】;“暫停鍵”的約定【即;當感覺自己要發火時,告訴對方自己的情緒感受並回避;感覺別人情緒不對時,自己能主動閉嘴】;制訂“家庭公約”【公約,是親子共同約定,而不是單方制訂讓他人遵守】,家人都遵循相對穩定的生活安排(以減除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感的衝擊);組織“說說心裡話”的對話活動,等。

(五)無所事事

1.生命是一種選擇。

牛頓、薄伽丘、普希金等在封閉期間,別人在家消磨時間,而他們利用這段時間成就了自己,讓自己成為了載入史冊的偉人。

疫情期間,很多人每天都在電視、手機、電腦之間“無縫轉換”,每天飯菜變成了方便麵的“單曲循環”,每天的行程也變成了臥室客廳衛生間“三地循環”,人的心理、思維變得遲鈍,失去了活力。

2.可以做些什麼

——回顧過去,規劃未來

——擺正心態,做好網上學習

——堅持運動,身體好才能戰勝病毒

——多讀書,拒絕碎片化信息

健康生活“五要五不要”

1.每天都要正常的作息規律

2.每天都要有學習

3.每天都要有勞動

4.每天都要有運動

5.每天都要有娛樂

做到“五不要:

1.不浪費時間

2.不晨昏顛倒

3.不迷戀手機

4.不放鬆鍛鍊

5.不荒廢學業

這次疫情,讓家長、老師看到疫情狀態下,孩子們心理素質、自我管理真實的一面。希望大家更要看到,在孩子心態艱難的情況下,家長和老師努力地調整好自己心態的同時,為孩子的健康發展做出專業的貢獻更為重要。致敬每一位老師、每一位家長!

忙時心不亂,閒時心不空。真正自由的人,是看似日子幸苦,卻因為那種努力,活出了更多自由和說不出的底氣。

相信,黎明的曙光已經到來。

關注“搜狐教育”獲取更多教育信息,微信ID:sohujiaoyu。搜狐教育獨家原創稿件,未經允許,謝絕轉載!

若有意洽談搜狐教育採訪、合作等事宜,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