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新冠病毒繁殖時間可達37天!證實一致死危險因素!

3月10日,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等學者,在全球權威醫學期刊《柳葉刀》發表文章,通過對武漢191例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分析,

證實高齡是患者病亡非常關鍵的危險因素。此外,該文章首次研究了新冠病毒感染身體後持續繁殖病毒的時間(即病毒的排毒時間),發現存活病人中,病毒排毒中位時間為20天,最長可達37天。

最新消息!新冠病毒繁殖時間可達37天!證實一致死危險因素!


高齡是新冠肺炎致死的危險因素

該文章題為《武漢新冠肺炎成年住院患者死亡的臨床過程及危險因素的回顧性隊列研究》,作者團隊包括北京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曹彬,武漢金銀潭醫院結核病科副主任醫師陳華等19位專家。其中,曹彬為該論文的通訊作者,他同時也是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和瑞德西韋三種對抗新冠病毒潛力藥物的臨床試驗負責人。

該研究深入分析了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從發病到出院或死亡的整個過程。被納入該研究的樣本包括135例武漢金銀潭醫院、56例武漢市肺科醫院的患者,共191例患者,截至2020年1月31日,出院137例、死亡54例。其中,91例患有基礎疾病合併症,其中高血壓患者58例,糖尿病患者36例,冠心病15例。

文章研究結果顯示,與倖存患者相比,死亡患者的年齡普遍更大,死亡患者平均年齡為69歲,而倖存患者平均年齡為52歲。而死亡患者在順序器官衰竭評估(SOFA)中得分更高,表明敗血症進一步加強。死亡患者出現呼吸衰竭、繼發感染等也高於倖存者。

該研究發現,高齡、入院時器官衰竭評估(SOFA)分數較高及血栓標誌物D-二聚體含量大於1微克/升等,都是患者病亡的關鍵的危險因素。“如果醫生髮現病人有這些臨床特點,預示著這個病人的臨床預後是不好的。這些特徵可以幫助臨床醫生提早預判病人是否有不良預後,並及早採取措施應對。”文章稱。

最新消息!新冠病毒繁殖時間可達37天!證實一致死危險因素!


病毒持續繁殖時間最長可達37天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該研究首次聚焦了新冠病毒的排毒時間。所謂“病毒排毒時間”,即病毒感染宿主細胞並繼續繁殖的時間。在流感中,排毒期越長越可能導致死亡。評估感染性病毒複製水平和持續時間,對評估病毒傳播風險、制定治療及隔離措施有重要意義。

文章研究數據表明,在137例存活(目前已出院)患者中,可檢測到的新冠病毒中位排毒時間為20天,最少在8天,最長病毒排毒持續時間為37天。而在54名死亡患者中,發現直至病亡,患者體內仍可以檢測到新冠病毒。

曹彬在文章發表後接受《柳葉刀》採訪時指出,

“20天這個數字顛覆了對於急性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病毒排毒時間的想象。”他說,為了減少病毒複製、縮短病毒排毒時間,或需要更早開展更強的抗病毒治療,這有待進一步研究。

還有一個好消息!

鍾南山院士在首屆新冠肺炎多學科線上論壇上,獨家發佈了其最新的研究成果:已開發快速檢測試紙、恆溫擴增芯片兩個新的診斷鑑別法。

經過研究,鍾南山院士及其團隊開發出針對COVID-19感染對快速免疫球蛋白M(IgM)檢測試紙。鍾南山院士介紹,這一檢測方法是通過測流式免疫層析法實現。患者感染7天后或是出現症狀3到4天后,即可檢出IgM,這可以是對核酸檢測的一個補充。“明確的診斷對排查疑似病例非常重要,”鍾南山院士強調。

最新消息!新冠病毒繁殖時間可達37天!證實一致死危險因素!


鍾南山認為,新冠病毒與流感病毒的鑑別也很重要,為此他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方法叫做恆溫擴增芯片,這是一種特殊的方法,可以實現同步對多個患者進行檢測,並對新冠病毒和A、B型流感,以及現存的其他病毒進行區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