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向前,向前,向前,我们的队伍向太阳,脚踏着祖国的大地……”每当威武、雄壮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响起,每个人内心都会热血澎湃、激情荡漾,《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是由著名音乐家郑律成谱曲、公木作词,这首激奋人心、引人向上的歌曲,自问世以来,就久经传唱而不衰,成为经典之作。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公木:原名张永年、张松甫、张松如。笔名公木、四名、魂玉、龚棘木、席外恩等。公木是直隶束鹿(今辛集市)北孟家庄人。1910年阴历五月十五出生,公木出生于上世纪内忧外患的中国,他少年时学习刻苦,考取了直隶省立正定第七中学(今正定中学),又考取了北平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国文系,1930年二十岁的公木就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公木积极投身革命活动,1932年公木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学生欲筹办《文学杂志》,其间1932年冬与同学一起拜访了在北平探亲的鲁迅先生,并向鲁迅先生筹稿,鲁迅先生对《文学杂志》予以积极肯定,并为《文学杂志》创刊创作了文章《听梦说》。

青年时代的公木,目睹国破家亡毅然投笔从戎,在林伯渠介绍下,参加了程子华领导的晋绥敌后游击队,投身抗日救亡革命工作,任宣传股长,并改用笔名公木。公木,松的品质。他在学生时代就因参加暴动,两次入狱,在1938年奔赴延安。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在延安,公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公木认识了朝鲜籍音乐指导郑律成,郑律成被称为“军歌之父”。在政治部宣传科的公木经常和郑律成在一起,共同的信仰,把两个年轻人的心紧紧连在一起。郑律成为公木的诗《子夜岗兵颂》谱了一曲,公木听了觉得很好听,1939年郑律成决定谱写一曲类似黄河大合唱的八路军大合唱,并有意多谱几曲,公木文思泉涌,经历过战火洗礼,目睹八路军军民同日本军国主义的浴血奋战,两次入狱,公木笔下慷慨激昂的大手笔,如行云流水,歌颂了抗日、救亡的八路军,包括抗日的各个时期,从长征到全民族抗日救亡,从八路军的敌后游击,到开创抗日根据地,《八路军大合唱》由《八路军进行曲》、《八路军军歌》、《八路军与新四军》、《军民一家》、《快乐的八路军》、《骑兵歌》、《炮兵歌》等八首歌组成。郑律成精心谱曲,1939年这首豪迈的大合唱在延安中央大礼堂首发,得到空前好评。1940年此歌在《八路军军政杂志》上发表,立刻在各根据地广为流传,成为激励人们救亡图存、昂扬向上的精神食粮。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大合唱》改成《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65年改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1988年正式定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1947年,公木担任东北大学教育学院首任院长。1958年公木被错打为“右派”,并被开除党藉。1962年公木到吉林大学中文系任教员,开始研究中国古典诗词。《英雄儿女》拍摄其间,大作曲家刘炽为电影作曲,首先想到的是让公木为电影作词,公木接受邀请后,仅用一夜就创作出了《英雄赞歌》歌词。“烽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饱含革命激情、慷慨激昂的歌词,加上大作曲家刘炽的谱曲,《英雄赞歌》一经问世就传遍大江南北、神州大地,被十几亿人无数次传唱了,历经几十载至今仍为经典之作。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文革结束后,公木的冤案得以昭雪,恢复了党藉。老骥伏枥的公木,任吉林大学副校长,并为《吉林大学校歌》作词,激励着莘莘学子昂扬向上、求知奉献的精神。公木是中国文联委员塈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塈吉林分会主席,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名誉会长。年已八十多岁的公木仍充满激情,组建《中国诗歌简史》编委会,编写中国诗史的历史。

公木一生著述颇丰,《哈啰胡子》、《公木诗选》、《诗论》、《毛泽东诗词鉴赏》、《老庄论集》、《中国诗歌史》、《黄花集》、《十里盐湾》、《中国诗论史论》、《老子校读》、《崩溃》、《先秦寓意概论》、《诗要用形象思维》、《第三自然界概论》、《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中国文学概论》、《我爱_自选诗集》、《漫谈诗歌创作》等。

公木从青年学者到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战士到诗人,无论是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还是身处逆境,他心中永远燃烧着永不熄灭的革命创作激情,他一生关心教育事业,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烈士暮年,壮心未已,他的名字和他的创作的歌曲一样,响彻云霄,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


一九八八年十月三十日,公木病逝于吉林长春,叶落归根公木遗体安葬在辛集烈士陵园,长眠于青松翠柏中间,如今,在他的家乡辛集,建有公木纪念馆。他的塑像屹立在吉林大学校园内,俯看着他深爱的校园,牵挂着他关注着的教育学业。

公木:辛集人的骄傲,辛集人的自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