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時候書讀多了,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厭世而不自拔?

胡做非為816



老六212788


為什麼你會覺得無力,是因為你知道真相了。真相往往是殘酷的。


為什麼有些人,特別是白領,剛畢業的,心高氣傲。覺得我讀了很多書,懂了很多知識,或者學歷很高,我就應該賺到很多錢。可事實上並不是這樣。不管在古代還是現代,書生百無一用的人大有人在。紙上談兵。我在際遇不好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一種恨在,深深的恨,覺得都是坑我的人,冷漠無情的人,嫌貧愛富的人,虛偽的人……


這裡並不是說倡導讀書無用論,而書本上的知識都是人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帶有個人的主觀色彩。並且,經驗也是通過實踐得來。書上都是大段大段的高度理論的濃縮。而實際生活中,充滿的變數實在太多。而我們的時間,幾輩子都學不完。我們看書,的確可以拓寬我們視野,鍛鍊我們的思維。但是我們覺得無力是因為,感覺看了很多書,它並不能幫我們解決眼下的問題。所以會覺得無力,好像看書沒有用。

這裡的沒有用還分很多種情況:

1.其實是有用的,但是,你看完之後可能忘記了書裡的內容。


2.其實也是有用的,只不過你的資源,段位等,現階段用不上。比如你只是一個做具體性事務的小助理之類的,那你去看什麼馬雲之類的大佬的什麼大格局大戰略,可能就離你比較遠(雖然看這個肯定是有用的,但是遠水解不了近渴)。不如把眼下的報表啊PPT之類的學好,可能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3.其實並沒什麼用的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只是增加談資而已,關聯性不大。比如學平面設計的坎編程,做地產文案的去看養生保健。


4.並沒有什麼營養的雞湯或者成功學,可能只是提供了短暫的情緒價值。讓你覺得感覺好一點。毒雞湯可能更是這樣,告訴你社會很殘酷你要發奮,巴拉巴拉說了一大堆,但是沒有給出解決方法。


相比之下,那些不求上進,整天混吃等死沒心沒肺的人,反而會過的快樂。他們不會去看書,也不會有什麼無力感。痛苦,往往是你的慾望大過了你的能力,你想要的沒法得到。


最後送給大家一句話吧:“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與其一個人閉關看書,不如多走出去,與人交流。多聽聽別人的經驗,可以避開別人踩過的坑,模仿別人的成功經驗。不管是跳槽,轉行,還是創業。你都需要一個圈子,甚至很多圈子,各種領域的人都來幫你的話,怎麼可能還會覺得無力呢?無力有的時候就是覺得,困難超過了自己的能力,自己又沒有辦法解決。


市石武渡


大家好!我是萬山紅遍。為什麼書讀多了會有一種無力的感覺,厭世而不可自拔?人書讀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他的眼光自然就犀利了,境界自然提高,想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自然提高。人在社會實踐中,特別是隨著書籍閱讀的增多,他的世界觀得到不斷的修正和加強,對人生對社會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文藝作品一般都是經過作者的加工,有一定的虛構成分,和現實社會是有很大的差別的。人是社會性動物,當你在生活中遇到挫折和困難的時候,在書中所看到和殘酷現實相比,心裡一定會產生很大的落差,你會困惑.迷茫,甚至有逆反心理,你在心裡會反覆的問:“為什麼會是這樣?”當你在生活中遭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當你的心靈得不到解脫的時候,當你看不到出路的時候,你就會沮喪.絕望,乃至產生了厭世的心理。

文革的時候,為什麼提出:“打倒臭老九的口號?”一個人書讀多了,就明瞭事理,就能通過現象看到它的本質,這是指少數人而言;讀書要靈活,不要死啃書本,要多參加社會實踐,遇到困難的時候,不但要在書中尋找答案,也要在社會中尋找解決問題的良方,這樣才不至於走進死衚衕;看問題要辯證的看,要從正反兩個方面來看;看問題不要偏激這樣才不至於產生看書無力的感覺,更甚者產生厭世,而不可自拔。



彩旗飄飄萬山紅遍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說:“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之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我想有些人讀書多了,一段時間內可能感到自己很渺小,自己對世界、社會、自然等感覺很無力。正是王國維先生講的做學問的第一、二個階段,而且世界上絕大部分人可能一生也只會在這一幾段徘徊。真正能夠達到讀書做學問第三階段者,確實如鳳毛麟角。

我自己從十七歲上大學到現在,幾十年也算努力,但在同學中也只能算中等,更不敢放在全社會比較了。

讀書多了有無力感的人,還有一種就是死讀書、讀死書,不能從死讀書中解脫出來,皓首窮經,卻與世無補,而自陷其中。

讀書是為了獲得知識,為了吸取前人積累的智慧,創造新的世界。讀書切忌死讀書、讀死書!


雲兵609


俗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讀的多少並不是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改變一個人的標準。

讀書是因人而異,“”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讀書而感覺無力甚至有厭世心理,在於自身。

1.大多數人都知道,讀書是為了明智,為了拓寬視野,為了學習更多專業的知識。如果讀書讀到後來卻產生無力感。在讀書前,想好了要從書獲得什麼了嗎!如果都不知為何讀書,縱使閱覽天下書籍,你也不過是個看書識字的人。

2.至於厭世嘛,我覺得屬於自我陶醉的心理。厭世拆開,厭即討厭,厭煩的心理,世即世界,世道。厭煩世界的一切,這世道的不公。你完全屬於活在書中,書中一切雖美好,但並不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在書外,書指導你怎樣生活在這世界中。

所以,我希望讀書是好,但需結合實際,書中的內容並不是都是好內容,能適合,能夠幫助你的書才是好書!


微先森


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年,留下了豐富璀璨的文化,名著史書更是不計其數。可以說,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在書中都能找到影子。

這個時候,會有很多人性的醜惡堆積到眼前,覺得似乎生無可戀,死不足惜!特別是生活不如意時,就會產生了一種厭世的態度。實屬正常!

但是人生就是如此,童年的純真,青春的美好,中年的壓力,老年的無奈!人不過滄海一粟,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不能改變世界!縱使很渺小,但是就此沉淪嗎?

當你讀書走進自己的內心後,如果能夠參透悟道,你會突然發現自己的小宇宙!能量十足,意義非凡!會重新找到生活的樂趣!

人生一世,草木一春!願天下人珍惜時光!



小海237158802


這個要看年份,年青時什麼都有一股勁,幹什麼都感覺很有把撐,尤其是剛讀書出來,更是書生意志。但當出到社會上才感到風大雨大,尤如想做這項工,你想做他更想做,你想搭公車早有人已擠。唉,原來才發現自已也不外是再普通不過。

而當人上了一定年紀,再從溫或看其它書籍,若積極形的人,看了書故事之後,會更加激發鬥志,會更加努力,再用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倘若禿廢形的人,看到其它喪志的書籍,會更喪志,常長呼短嘆,埋怨命運對自巳不公,空有滿腹經文,無從發揮,總感懷才不如,


流榮731


因為越讀,你會覺得你知道的太少。



小麻指


一方面,我們說真正的強者/樂觀者在於看透生活後依然熱愛生活。另一方面,人生本來是一本書,這本書是每個個體自己書寫的。在人一生的經歷中,都少不了坎坎坷坷起起落落,會有喜悅歡樂也會有痛徹心扉,我們也看到其他人身上的喜劇/悲劇/鬧劇……那麼我們該如何寫好自己的人生之書,是每個人都應該認真考慮的事情。

個人認為,人類所有的情緒無非我們在和客觀世界互動的過程中受到外界/彼此刺激產生的暫時性衝動。就像水面的波紋,隨風而起,無風則靜。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需要自身的眼界、知識、涵養都達到一定的積累。如同一汪湖水,水深而沉靜,表面的波濤影響不了深層的恬淡、靜謐、悠然和淡定。我們每個人既要有敏感透徹的感官和心靈,又要訓練自身的寬容、厚重和韌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滿天外雲捲雲舒……而這些,不是光讀書就能得到的。

個人意見,歡迎討論。


高維腦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