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最近熱播的《安家》已經落幕,結局是大家想看到的大團圓,一群人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但是關於安家的熱議話題並沒有結束,比如,房子的話題,有人認為它很真實,道出了普通人賣房子的艱辛和痛苦;也有的人認為它誇大現實,過於戲劇化,賦予了房子太多的意義。

無論這部劇的劇情是否合理,是否貼合實際,但是,在這背後卻為我們呈現出房子裡的人情冷暖,也為我們解讀了人類對於房子的情懷,有了房子才算有家。

普通人的一生,終究逃不開房子這件事。

《安家》裡講述了一個又一個關於房子的故事,有的人買房子易如反掌,例如,金太太只因上次買的房子少了女主人會客的地方,不方便她和閨蜜聚會,於是決定再買一套;有的人為了房子要搭上全部積蓄,例如,老嚴夫婦為了給兒子準備套婚房,用老兩口一輩子的積蓄,完成了夫妻倆的心願。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有的人買房像買菜,有的人買房能要命。房子,承載著很多人的喜怒哀樂,艱難辛酸,也演繹了很多扎心的故事。

房子是什麼?

1、房子是一個人在一座城市的身份象徵。

宮蓓蓓,博士生,一家醫院的兒科大夫,卻和公婆、孩子一家五口擠在一套一居室內,平時回到家連辦公的地方都沒有,無奈時只有躲到衛生間,當她仰望狹小的空間時,總是莫名的心酸。

因為懷了二胎,必須要改變居住環境,打算買個面積更大、全向朝陽的學區房,卻總是選不到心儀的房子,最真實的原因,房價太高。

夫妻二人看完房,坐在車裡感慨,倆人都是博士畢業,在上海奮鬥了七八年,卻連一套像樣的兩居室都買不起。

經過半年的努力,宮蓓蓓第一次換房成功,這次的房子滿足了宮蓓蓓的需求,擁有了獨立的辦公空間,公婆也有了方便照顧孩子的地方,兒子也得到了可以隨意塗鴉的“畫廊”,也為老公開闢了安靜的空間,順便還可以仰望星空,遠離塵世的喧囂。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這一切看上去是那麼完美,那麼圓滿。

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跟老人之間的育兒衝突浮出水面,一場“餵飯”衝突爆發了家庭戰爭,宮蓓蓓作為媽媽感覺自己教育孩子的權利被剝奪了,於是,她要第二次換房,跟公婆分開住,過自己想要的生活。

幾經周折,她找到了自己想要的房子,給老人在同小區內租了一套住房,既保持距離,避免了跟老人之間的育兒衝突;又近在同一小區,遇到事情又方便照顧。

宮蓓蓓的房子問題,只是眾多知識分子們在大城市住房問題的代表,學區房、育兒觀念的衝突、是否跟父母同住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是在大城市打拼的人需要面對的現實。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在今年年初剛開播的央視紀錄片《人生第一次》中這樣閆晶說道:

“房子是自己給人生的一套盔甲,盔甲很重,但是穿上盔甲負重前行的人生才會有分量感。”

有了房子,彷彿就有了在一個城市待下去的底氣。所以,現實中的宮蓓蓓們才會拼命地想擁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生活。

2、房子是紮根於一個城市,是孩子結婚生子的前提。

老嚴父母,從年輕來到上海,經營著一家包子鋪,為了給兒子在上海安家,打算買套一居室給兒子做婚房。夫婦二人勤儉節約,起早貪黑地忙碌了幾十年,賣了一個又一個的包子,傾其大半生,就是想在上海紮下根。

希望能幫兒子帶帶孩子做做飯,用他們的話說,就是成為“上海孩子的爺爺奶奶”,然後頤養天年。

然而,事情並沒有他們想象的那般美好,當他們把自己租的房子退掉,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歡天喜地地準備跟兒子同住時,卻被兒媳一家人擋在門外,最終,連門都沒進去,老兩口無奈又回到包子鋪,臨時住在包子鋪,繼續賣著包子。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之後,被罰款,搬家,兒子也從未露面。

但是,老嚴夫婦對兒子卻沒有半點怨言,從老嚴夫婦身上,我們看到很多“中國式”父母的影子,他們寧願自己受苦也要成全孩子,只要兒孫過得好就心滿意足了。

對於他們來說,買房=安家,房=家,有了房就有了家,在一所城市有了根,就不再是浮萍,靈魂也就有了安放之處。

房子究竟是什麼?

店長徐文昌說:“房子不光是房子,因為裡面裝著的是家,也承載著這一家人一輩子的幸福。”

有房子,還要有幸福,這才是家。

所以,買房≠安家。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1、房子是家人幸福的承載。

闞先生,家有嬌妻豪宅,四個孩子,按理說,他們是幸福的。但是故事一開始,就是闞先生帶著知否小姐一起看房,闞先生沉浸於詩情畫意溫柔似水的知否小姐創造的“溫柔鄉”,回頭看看,整天忙於家務老人孩子的闞太太似乎已經難於給予闞先生想要的溫柔,看似美滿幸福的家,卻暗流湧動。

數十年的婚姻,闞太太付出了青春年華,付出了全部感情,借錢開店幫助丈夫,懷孕期間幫丈夫跑客戶,最終夫妻二人走出環境,她告別事業,迴歸家庭,照顧老人和孩子,讓老公專注於事業。

可是她錯了,老公對她所做的一切視而不見。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房子裡沒有了溫度,沒有了幸福,便不再是家。於是,闞太太決定結束這段失去自我的婚姻,掌握老公出軌的證據,離婚,分財產,把老公趕出家門,通過法律追回老公送出的房子,拿回自己的財產。

對於闞太太來說,這也是一場自我救贖,不再依附於男人,自己參與公司經營,用心找回失去的自己。

沒有了感情的房子,便不再是幸福的承載。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2、房子是彼此深愛的憑證。

劇中最讓我動容的是,江奶奶和宋爺爺的房子故事。

故事一開始,老夫婦倆就委託房似錦幫他們賣掉老洋房。宋爺爺認為,有了錢可以換個電梯房,這樣江奶奶就不用每天爬那條窄窄的樓梯,即使自己將來不在了,她一個人也很方便。

而江奶奶卻堅持,她要拿賣房的錢給宋爺爺治病,他們可以去美國,哪怕別人認為這病治不好,覺得這錢白花了,但她覺得只要是花在老伴宋老師身上,就覺得安心。

此刻的房子對於兩人來說,已經不再是具體的房子,而是彼此深愛的憑證,兩個人都願意用房子去換彼此的幸福和健康。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當房似錦跟著老人去看房子,兩個人都偷偷叮囑房似錦要聽自己的,還說這個家是自己作主,看著他們互相為對方著想的樣子,真的讓人動容。

“我家美廷,是小孩子脾氣一根筋,把這個錢留下,來給她養老。”

“我要他活著,他哪怕成為一個植物人,他躺在床上還有一口氣,我就有個伴。”

真正的愛情就是這樣。

沒有算計,沒有得失,更不會去計較值不值得。

但是,由於江奶奶的外甥的百般阻撓,房子沒有賣掉,宋爺爺帶著對老伴的愛離開了人世。

宋爺爺走後,房子裡沒有了往日的溫暖和生氣,幾天後,江奶奶在家中離世。

正如江奶奶說的,“慢慢走,等著我,你等著我。”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江奶奶走的很安詳,或許還帶著憧憬,去跟她的宋老師重聚了。

正所謂,他所安處,正是吾鄉。

房子最終捐給了國家,在這對老人眼中,房子確實是彼此深愛的憑證,沒了愛人,房子一文不值。

劇中的故事已經落幕,我們還不肯散去,對著屏幕久久回味。

回到生活中,我們的愛情已經添加了太多的現實意義,沒有房子不結婚,房產證上必須加上對方的名字,這樣做似乎給自己的婚姻多了一層保障,儘管這樣,很多人的婚姻還是走不到盡頭。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因為疫情,我們的都宅在家裡,比平時多了相處相伴的時間,本來以為彼此的感情會隨著時間的增多而升溫,令人沒想到的是,疫情結束後,迎來的卻是前所未有的離婚高峰。

上海婚姻登記處復工,離婚預約爆滿,閔行預約4月已滿。

達州婚姻登記處復工,預約離婚近百起,排到了3月底。

西安17個婚姻登記處復工,離婚預約天天爆滿。

這樣的現狀,令人唏噓。

有房不一定有家,房子裡的婚姻需要兩人的用心經營,細心呵護,才能成為家。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回到最初的問題,我們追求的“房”到底是什麼

有人說,夜幕降臨,萬家燈火,其中有一盞燈為你而亮,這種歸屬就是房。

什麼是家?

有人說,裊裊炊煙,鍋碗瓢盆,三餐四季,這種安心就是家。

這個時代背景下,一份安全感,一種身份認證,一重評價體系,一套房子被賦予了太多重的意義,捆綁住了我們太多的生活定義。

圍繞著買房、賣房、租房一系列問題的爭執和討論,我們好像都忽略了一個最應該思考的問題,到底什麼才是我們在這個快節奏社會、高強度工作、高壓生活下、來不及思考的最重要的東西?

我想應該是,人生的自我實現和靈魂的安放。


《安家》:吾心安處,便是家——解讀我們的房子情結

故事結尾,徐姑姑把自己的房子賣掉,和房似錦一起為他們的夢想打拼,為所有在這座城市漂泊的年輕人打造了一個溫暖的“大家”——城家公寓;王子健也賣掉了房子,加入創業的行列,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朱閃閃為了愛情,放棄了堅持許久的擇偶標準——上海戶口,必須有房,跟男友一起加入創業行列。

最終,他們都掙脫了房子的牽絆,投入到自我實現的路途中。

我們終其一生追求的不僅僅是一套房子,而是房子以外的人生,家人之間溫暖的牽掛,溫暖和諧的關係,人生的自我實現和可以隨處安放的靈魂。

房,是身體的安放所在;家,是感情的安放之地;事業,是自我實現的呈現,心安,才是靈魂的歸屬。

無論何時何地,比房子重要的是家,是幸福,是自我實現,是靈魂的安放。

正所謂:“吾心安處,便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