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坦克造價幾百萬,為啥連幾千元的空調都不裝?戰鬥機有裝嗎?

大牛無形


坦克有裝空調的!

不過,大部分坦克是沒有必要裝空調的,坦克裡面並不像想象的那麼熱。

先說不裝空調的事情,這得從空調的特性說起來了。

先看一下空調的原理,要知道的一點是——空調中的蒸發器吸收熱量,而冷凝器放出熱量。放熱是一個特別特別明顯的紅外特徵。

在白天也好黑夜也罷坦克的紅外特徵是暴露坦克的首要問題

在這種狀態下是保證成員舒服還是保證成員安全?顯然是會選擇安全。在安全的大前提下會移除坦克上所有沒有必要的紅外特徵。因此還沒有哪個國家在自己的主戰坦克上安裝一分體式空調。

再說個事情就是坦克裡面到底熱不熱?



很多的人認為坦克就是一個大悶罐,到了夏天必定燥熱無比。這是一般人對坦克的看法。

熟悉W君的讀者應該知道W君當你是和某坦克廠有過一點點關係的。

當你W君還真問過這個問題“坦克裡面太熱怎麼辦?”

當時廠商技術人員幾乎不假思索的直接說“開三防啊,三防就是坦克裡的空調”。


現代坦克由於藥在複雜的戰場環境下生存,一般都配備了三防系統。這個系統的一個核心就是乘員艙增壓機構。通過壓氣泵將高於大氣壓的空氣經過過濾器泵入乘員艙內。這樣一般的情況下核生化物質就很難達到坦克內部。

這個三防系統的一個副功能就是可以當“空調”使用。由於基本上和室外溫度相同的高壓氣體進入坦克內部後再由洩氣通道排出。這本身就是一個降壓過程,可以顯著的帶走坦克內的熱量。

實測過,較為涼爽。

至於冬天,這個進氣系統裡面有個旁路,可以從坦克發動機汲取一點點熱量。這樣坦克內也不會凍的不行。

所以說坦克沒有裝空調但又有一個類似於空調的裝置。

最苦的其實是很多簡裝備的步兵戰車,那玩意才是悶罐車呢!


軍武數據庫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現在歐美新一代坦克都是有空調的,我國最新的99式坦克也有空調。

至於我國除了99式坦克其他型號,對不起,沒有空調。

為什麼沒空調?

主要還是設計理念的問題。

我國坦克設計傳承蘇聯模式,強調坦克是用來作戰的,不是來享受的。

以59式坦克來說,無論駕駛、乘坐、作戰都是很辛苦的,坦克兵要比步兵能吃苦才行。

以溫度來說,坦克內部有很多高溫的設備,尤其是發動機。

如果是南方的大夏天,59式坦克長期行軍不能開頂蓋,溫度是極高的。

車內溫度最高可以達到40多度,甚至50度。

而早期59式坦克別說沒有空調,連電扇都沒有,只有一個排氣扇。

排氣扇也不是用來為了坦克兵降溫的,主要是開炮以後派出車內煙霧廢氣的。

薩胖一個朋友是老坦克兵,現在早已退休。他說當年南方拉練,一天下來他的鞋子裡面都能倒出汗水來,全身連內褲都溼透了。

為什麼會這樣?

上面說了,就是設計理念問題。

59式坦克源於蘇聯T54坦克。蘇聯人認為坦克是消耗品,是作戰用的,不是空調大巴。

士兵應該提高自己的忍耐力,適應戰爭的環境。

對於安裝空調,蘇聯大部分領土都在寒帶,不需要考慮夏天問題。即便深入南歐作戰,南歐維度比中國靠北,夏天的溫度不是很高,坦克兵還是能夠忍受的。

同時,坦克內部空間狹窄,蘇軍坦克兵都是小個子,最低矮的空降坦克很多都招收蒙古人,因為他們個子矮,斯拉夫大個子擠在裡面受不了。

這種情況下,空調不可能裝在坦克裡面。如果裝在外面,會造成明顯的紅外特徵,暴露坦克。同時,空調是很脆弱的,一旦遭遇哪怕輕武器和炮彈手榴彈破片,也容易被打壞,甚至起火燃燒。

還有,民用使用氟利昂的空調,不能用於軍事作戰。這種空調設備結構複雜,體積大、笨重,不耐嚴重的衝擊和顛簸,極其容易出現製冷劑洩露的情況,維護很複雜。

目前世界坦克主要採用通過空氣的壓縮和膨脹過程的放熱和吸熱效應來製冷。

然而,這種方式不是我軍傳統柴油機能夠提供動力,必須採用燃氣輪機或者額外的輔助動力設備。

我軍沒有燃氣輪機,在99式坦克之前也不可能為了士兵的舒適,單獨安裝輔助動力設備。

所以,包括96式坦克在內是沒有空調的。

有意思的是,我國外貿坦克,尤其是出口到中東和南亞的坦克都是安裝空調的。

這主要是那邊溫度太高,如果沒有空調,坦克兵根本就不能作戰。

然而,從99式坦克開始,我軍也考慮士兵的舒適。

畢竟士兵舒適才能提高持續作戰能力,提高坦克的作戰能力。

2014年開始,我軍在新式99式坦克的基本設計之初,就採用功耗低、體積小的高速稀土電機去驅動壓氣機和渦輪,解決了空調問題。

2014年官方媒體報道,中新網9月5日電 據軍報記者網報道,讓坦克駕駛員吹上空調,已不再是夢想。近日,總裝裝甲兵某研究所傳來喜訊——新型車內環境控制系統首次應用於某新型主戰裝備,服務鐵甲官兵,坦克駕駛艙內環境將得到巨大改善。



至於戰鬥機是安裝綜合環境控制系統,是超級空調。


薩沙



我國外貿VT-5坦克,紅圈裡就是坦克的外掛機…“菊座”說過:空調就是戰鬥力!此話確實是真理,坦克這個鐵傢伙理論上可以在世界任何區域作戰,不論是北極皚皚冰雪,還是赤道悶熱的叢林,有人的地方它都能去支援作戰,但是坦克是由鋼鐵製成的,由於鋼鐵散熱和保溫性很差,這就使得坦克在極端環境下車內溫度非常高達到了+60℃以上,熱的沒法待人…或者極低在-20℃以下,冷的像冰窖。由於客觀的極端氣溫的存在,原則上是需要給坦克安裝空調。
蘇制T54/55這類老坦克
可沒有空調…不但是它們直到1970年代之前的蘇聯所有型號的坦克都沒空調,西方坦克也是在1980年代初才安裝空調的。

坦克所使用的空調與我們民用空調沒有太大差別,只是在耐用性和環境適應性上要比民用空調好一些,當然坦克空調“匹數大”製造價格在3000美元左右…既然是這樣為何坦克不在1970年代之前就批量安裝?
美軍坦克也是在1980年代之後才全面安裝空調的,M1系列坦克是將空調的內機和外機集成在坦克的車體內和車體外的,同時蘇制T-80系列坦克也在這個時候開始安裝空調,而早年間的T54/55/62/64/72 這些型號的坦克則沒裝空調,蘇制坦克在歐洲溫帶平原上作戰沒感覺氣候變化有多大…但是到了中東埃及、伊拉克、敘利亞…軍隊裝備的蘇制坦克由於沒有空調,車內溫度超過了55℃!在幾次中東戰爭中有許多蘇制坦克就是車內溫度過高,人在裡面受不了了最後被“無戰損拋棄”。


這是因為坦克內部空間有限 ,大量的各種設備裝置、武器彈藥,再加上乘組使本來就有限的空間變成了和“沙丁魚罐頭”那樣的擁擠,想要再安裝一臺“匹數”較大的空調已經根本不可能了!況且空調是分內外機的,外機是不能放在車內的,否則即起不到空氣置換的作用又產生了極大的噪音!

第二點就是空調是比較耗能的,坦克的電瓶和發電機輔機功率都不大,所儲備、所發的電能都很低,而坦克上的用電裝置很多,比如:炮塔轉動的“電液壓驅動裝置”和各種光學瞄準器材、通訊器材、照明…都要使用電,如果坦克再裝上空調顯然是與作戰設備爭電!在不影響戰鬥力,減少電力消耗的情況下也只能是不裝空調。
第三點,反坦克導彈從誕生起“紅外跟蹤”就是它的主要制導方式,而坦克發動機所產生的廢氣就是它最好的紅外跟蹤熱源,如果再有空調的外機產生的熱源對坦克的隱蔽和消除紅外線源頭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從坦克安全上來講安裝空調也是不利的。


隨著現代坦克科技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各種各樣的先進器材也增加了很多,這些精密設備要求在比較合適的氣溫下才能較好的工作,如果溫度過高或者過低都能影響到它們正常工作,坦克在寒區作戰溫度低可以利用發動機餘熱進行暖風提溫,但是在熱帶地區作戰車內溫度甚至會高達60℃!這種氣溫不但設備受不了,人在裡面用不了20分鐘就得中暑,所以只能是使用空調降溫,保障乘員的體能和設備的正常工作。

空調裝與不裝,是根據坦克性能所決定的,早年間的製冷劑都是“氟利昂”,家裡有冰箱都知道冰箱在移動時傾斜角是不能超過45度的,否則就會引起“氟利昂”的洩漏,而坦克在戰場環境下行駛傾斜角超過45度的次數會很多…所以早年間即便是裝上了空調也會因為環境的惡劣而損壞的,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有了取代“氟利昂”的其它製冷劑,在加上坦克輔機發電量也有較大提高 ,給坦克安裝空調也具備了物質條件,所以現代高性能坦克都已經將空調列為主要的“人性化設備”,裝不裝空調已經成為坦克是否高檔的必備條件之一!


F-35戰鬥機的座艙,顯得簡潔明瞭。

戰鬥機的座艙也是要有溫度調節的,因為高空中的氣溫非常低!比如:我們在電視上看登山運動員攀登“珠峰”都穿著厚厚的羽絨服、好萊塢二戰轟炸機題材的影片當中,都能看到轟炸機乘組穿著B3飛行夾克,就是因為太冷了,8000~10000米的氣溫極低,甚至要在-30℃以下!如果不給座艙加溫飛行員一會就被凍僵了,各種電子設備因為低溫也會失靈。

所以,必須要把座艙調節到合適的溫度才行,戰鬥機的溫度控制有一個專業名詞,叫做:“座艙環境控制系統”,座艙內的傳感器會自動感受座艙內的溫度高低,如果降低就會自動的使用電給座椅加熱,一會座艙內就會達到合適的溫度,如果感覺有些熱,飛行員也可以手動使用調節扭來控制溫度的升高。

總之,隨著科技的進步,不論是坦克還是戰鬥機的工作環境都在往“人性化”方向發展,環境工程學和人機工程學的發展也使得坦克和戰鬥機的舒適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坦克和戰鬥機這類大型武器目前仍需要人去操縱和駕馭,只有保證人在操縱過程中改變和降低溫度等環境因素的影響,人才能專心致志的操縱武器,才能更好的發揮出最大的戰鬥力。


皇家橡樹1972


一直很喜歡坦克,和一個坦克兵交流過,起碼在我國的坦克型號中,從59、69、79到98、99、99A都沒有裝空調,目前我國服役的坦克也沒有裝空調。

之前去海軍博物館參觀過我國最早的某型號潛艇,據講解員介紹說那款參展潛艇裡面沒有配置潛艇官兵休息的床鋪,官兵休息時就是潛艇上找個地方休息。要知道潛艇出一次任務短則十幾天長則數月,比在坦克內居留的時間更長,不是設計者沒有想到,而是根本沒有這個空間。

目前我國在役坦克均沒有裝空調,當然不是為節約這幾千元成本,原因如下:

1、空調狹小

坦克內部空間本身有限,一般有車長,炮長,駕駛員等三到四人,空調出風口無論對著誰直吹都不太舒服。況且空調必然帶有外機,也就是坦克外圍相當於背一個小揹包。

2、空調外機發熱問題

我們知道空調外機夏天吹出去的都是熱風,比環境溫度高了好幾度,這樣無論白天還是晚上極易被紅外成像儀探測到,極大的增加了暴露的概率,容易淪為活靶子。

我國大部分地區處於溫帶,坦克本來就裝配有強迫通風系統來保證空氣流通,而且還有過濾器,可以防塵、防毒、防輻射塵埃,加裝個小風扇比加裝空調更實用。

當然在有些國家坦克是裝了空調的,據說還有為了煮咖啡方便裝了熱水壺的,這也沒啥技術含量的,願意的也許還能安裝冰箱、洗衣機,這有啥技術難點的?

戰鬥機則不一樣,因為高空中很冷,以前的飛行夾克就是為了飛行員高空中保溫用的,不過後來發明瞭戰鬥環境控制系統來保證飛行員舒適的飛行環境,原理和空調有區別,不是常見空調逆卡諾循環原理,而是利用冷熱空氣換熱實現的。

今天的科普就到這裡了,科普就到這裡了,更多科普歡迎關注本號!


核先生科普


過去坦克不裝空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坦克一般都有“三防”要求:防核、防生物、防化,在這種要求下,如果安裝了空調,相當於給坦克座艙與外部空氣開了一個口子,無疑非常容易導致坦克三防能力破功。近年來,在敘利亞戰場上,ISIS等交戰組織經常使用化學毒氣攻擊敵方陣地,如果沒有有效的三防坦克和裝甲車輛作為掩護,防守方就會很被動。

坦克首先是作戰工具,其最先考慮是安防護的安全性

2、坦克內部空間非常小,加裝空調系統將不可避免的使內部空間變得更為狹窄;尤其是很多蘇式坦克,較西式坦克更強調低受彈面設計,如果安裝空調,將使內部空間更加拘束。

坦克內部空間極為緊湊


3、民用空調系統將增加坦克安全隱患,民用空調體系大,而且製冷劑佛利昂容易洩露導致事故。

4、在冷車和隱蔽情況下,坦克空調製冷要將增加坦克的熱輻射,加大紅外信號特徵,使坦克容易被敵方紅外探測系統追蹤或攻擊。

5、習慣問題,原來蘇式坦克主要是較冷的作戰環境下使用,可以不用安裝空調製冷。

我國出口型VT4坦克也安裝了製冷系統

當前,一些天氣比較炎熱熱帶地區的坦克現在開始傾向於安裝製冷設備,一般通過安裝輔助動力裝置,以壓氣機的形式來進行製冷。

綜合來看,坦克不安裝空調是過去歷史時期的一些特定原因所造成,隨著現代坦克技術發展,安裝空調等環境控制系統,使坦克更適宜乘員駕駛作戰已經逐步成為主流。


烽線叢談


看了幾個回答感覺沒答到點子上。

首先坦克需要空調這是肯定的,有些論調說當兵是去打仗的不是去享受的純屬站著說話不腰疼,而且根本不瞭解情況。至於說不裝空調是為了減少紅外特徵的,這個說法也靠不住。因為發動機排氣口和散熱口的紅外特徵可比空調明顯多了,多它一個不多。我們看看坦克研發單位的科研人員怎麼說:

當環境溫度為32℃時, 艙內溫度經常出現的是45℃, 駕駛員處可以高達52℃, 再加上人員呼吸與汗液的蒸發, 車內的溼度也相當高, 乘員的體溫迅速升高, 甚至發生虛脫, 很難長時間持續工作。另一方面, 若電子儀器的工作環境溫度超過60℃, 也將失去可靠性而使武器系統的戰鬥力開始喪失甚至癱瘓;

所以說裝空調就是提高戰鬥力!不過坦克的空調還真不是說裝就裝的,能給坦克裝上的空調也不是市面上幾千塊錢的民用產品能打發的。大家都知道民用的空調需要用到冷媒,先通過壓縮機將冷媒壓縮成高溫高壓氣體,在冷凝器內降溫至中溫中壓,在蒸發器內突然膨脹後,溫度迅速降低,從而給室內環境降溫。

坦克最大的問題是傳統的空調無法裝上去,有如下幾個原因。

首先,因為坦克行駛的環境和公路不同,常常要在起伏很大的地形上機動,甚至要越過壕溝,因此顛簸、震動、大傾斜角度對坦克內來說是家常便飯。民用空調在這種環境下冷媒極易發生洩露,或者無法完成正常的工作循環。

另外,大國的坦克一般都要求有“三防”功能,傳統的冷媒製冷空調除溼能力有限,根本無法滿足“三防”的需求。

所以就要為坦克研製特殊的空調,即不依賴其他冷媒,只通過空氣的壓縮和膨脹過程來帶走熱量。但是空氣做冷媒的製冷效率很低,必須用高轉速壓縮源才能把空氣壓縮到可用的程度。之前唯一靠譜的高轉速動力源只有燃氣輪機。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僅有M1A2和T-80U這兩款燃氣輪機動力的坦克有空調,採用渦輪式空氣製冷裝置。而柴油坦克發動機因為轉速較低(2000-3000r/min),與空氣製冷裝置所需的轉速(50000-80000r/min)嚴重不匹配,即使搞個變速箱也很難搞出這麼高的增速比。這就是為啥全世界大多數的坦克都沒有裝上空調了,因為絕大多數坦克用的還是柴油機嘛。

一般的坦克只能有這麼一個風扇勉強降降溫

M1A2的坦克空調

那為啥我們外貿的VT-4、VT-5坦克,我們的99A也用柴油機,就都裝上空調了呢?原因是我們搞定了一個東西叫:高速稀土電機。前面說了,之所以大多數坦克都不上空調,是因為只有燃氣輪機的轉速才能把空氣壓縮到能作為冷媒使用的程度。而如果用電的驅動空調的話,一般的電機根本沒有這樣的轉速能滿足要求。而稀土電機則不同,它可以輕易達到每分鐘幾萬轉的轉速,所以用來它驅動空氣製冷的空調壓縮機是可行的。不過因為這個技術突破的比較晚,老99、96、59的坦克兵就無福消受了。。。

VT-4、VT-5外貿坦克均裝有空調,這就是市場競爭力啊

至於戰鬥機的空調,就好辦多了,飛機上有一整套環境控制系統,溫溼度都可以調節。前面說了有燃氣輪機的情況下空氣製冷不是什麼問題,飛機發動機只要傳動一部分動力過來,就足以得到增壓空氣。而且高空下外面的環境很冷,本身就是一個製冷源。


紙上的宣仔


兔哥回答;坦克是陸戰之王,是裝甲突擊集群的主力武器,作為一款移動的堡壘,坦克具備厚重的裝甲,強大的火炮以及快速的機動能力。坦克全身都是鋼鐵,鋼鐵的特點就是受溫度的影響大,冬季寒冷季節坦克厚重的裝甲並不能給坦克禦寒,而到了夏天,坦克內的溫度更是明顯高於外面,這是因為坦克要不間斷的從外部引入空氣。坦克都具備三防能力,空間密封很好,而引入的空氣的溫度和外面是一樣的。


這裡兔哥要給大家說明白點:坦克夏天或是熱帶地區,內部溫度升高並不是由外面陽光爆曬引起的,坦克的裝甲都是間隔裝甲,特別是有附加裝甲的坦克,其附加裝甲離坦克車體裝甲有一定的間隔。熱量一是來自坦克內的氣流不流通,二是發動機,各種電器儀器,計算機,火炮射擊時的高溫等等,這些都是熱量的來源。加上車體外的溫度高,坦克有把外面空氣引進車體的通風系統,所以在引入外部空氣溫度的同時又因車體內的溫度高就形成了坦克內部溫度高於外部溫度的情況。


坦克冬季是最好的,內部溫度高於外部溫度,當然,前提是你得開,停止不動是不可能有溫度產生的。最受罪的就是高溫季節,馬達一響臭汗直淌,車輪一動熱的要命。高溫不但使人受罪,現代坦克內的高科技設備的性能也會受到影響。和平時期可以利用訓練間隙打開艙蓋,通通風,戰時則只能呆在悶熱的車體內。曾有一個以色列的電影就是描寫坦克乘員的,熱到想嘔吐。那麼坦克為什麼不加裝空調呢?兔哥認為有以下幾個原因;(↓俄羅斯研製的坦克空調系統)


(一)傳統的意識,坦克從誕生至今都沒有加裝空調的習慣,早期是沒有空調,現在是有了空調但不想裝,主要是還沒有因為不裝空調就不能作戰的例子出現,有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即然沒問題也就犯不上主動去找問題。打仗那有不受罪的,何況也不是沒完沒了的打,總是階段性的,有的是機會透透氣,當兵打仗不是享受來了,這點困難都不能克服怎麼打仗。(二)費用問題,坦克本身的費用就高,雖然安裝空調花不了幾個子,但架不住數量龐大,而且坦克的空調可不是普通的空調,最起碼要經得起折騰,坦克一開動,渾身爛顫,普遍空調用不一會就顛簸散了,而且一開炮更是對空調的震動極大,所以必然是特製的空調,要非常結實才行,這樣的空調絕對不會便宜。


(三)加大坦克的動力負擔和結構複雜性,安裝空調就必須有外機,方便散熱,這樣就需要有外接管線,對坦克的整體防禦結構造成破壞。同時空調耗能大,而坦克空調不比汽車,坦克開炮,儀器散熱嚴重,人員開艙頻繁,功率小了不起作用,功率大了必然會增加發動機的負擔。坦克並不是總是機動,如果不機動開空調就必然要備車。現代坦克1千多馬力的功率就為了一個涼快,太奢侈了。要是專為空調配置獨立的發動機,這就不是一個小錢,而且對於坦克有限的空間必然會帶來結構的大的改動,自然加大的坦克的結構複雜性。(↓裝甲車上的簡易外掛民用空調)


(四)越複雜的東西越容易出毛病,加裝空調也意味著多了個維修保養的負擔。空調並不是耐用品,不論如何加固,戰場環境下都容易損壞,雖然有空調能增加舒適性,提高戰鬥力。但一旦壞掉,乘員養成了享受舒服,習慣了涼爽,突然的高溫會不能適應,反而使戰鬥力下降。只有能受苦的人才能適應殘酷的戰場環境,只有能適合殘酷戰場環境的士兵才能打勝仗。(↓美國MIA2坦克上的空調)

(五)雖然坦克大部分都不裝空調,而且空調也確實是缺點很多,不過現代空調已經開始走進了坦克裝甲等車輛上,特別是有錢的土豪們,都開始給坦克配置空調。因此,坦克不裝空調的規矩正在被打破。我國的外貿性的坦克也開始加裝空調。美國的MIA2坦克就有空調,但主要是給先進儀器冷卻用。據說俄羅斯也開始為坦克研製空調系統。看來坦克乘員要享福了。(↓外貿坦克柵欄裡的空調外機)





飛機是否有空調呢?答案是肯定的,飛機加裝空調要比坦克方便的多,飛機的座艙本身都是氣密性的坐艙,而且空間小的多,但戰鬥機上的空調並不是真正意義的空調,而是座艙環境控制系統。這套系統是保障戰鬥機飛行員能正常駕駛飛機作戰的必配的裝備。戰鬥機的座艙環境控制系統的功能很多,戰鬥機的座艙狹小,而且有一半都是玻璃的罩子,受陽光照射嚴重。因此必須具備調節空氣流動的作用,保證座艙內始終有新鮮的空氣。而且能自動調節座艙溫度,使飛行員處於一個良好的座艙環境中。同時,還具備調節座艙空氣壓力的作用,能夠保障飛行員在適合的壓力下駕機作戰。


戰鬥機的空調(座艙環境控制系統)並不能製冷,這是因為戰鬥機在高空飛行,而“高處不勝寒”,天上要比地面冷很多,特別是冬季,為了保證飛行員不被凍著,防止因氣溫低而手腳麻木,戰鬥機的座艙控制系統是制熱不製冷。並且始終保持一個飛行員適合的恆溫。所以戰鬥機也可以理解成是有空調的,而且是必備的設備。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觀點,歡迎大家評論探討,各抒己見。歡迎關注兔哥,兔哥將為你帶來有趣的軍事文章。圖片來源網絡。


兔哥42928


坦克不裝空調,完全是輕視人機工程,在軍事史上有過慘痛代價。


人機工程差這個缺陷,是蘇聯系坦克的通病,當然也傳染給了我國以前的坦克,直到近些年才有些改觀。



人機工程,在坦克角度來說,就是乘員操縱坦克時的“舒適性”。要求坦克在細節設計上,要考慮到生理學、心理學、醫學、人體測量學等多種因素,確保坦克乘員能夠以更好的精神狀態執行作戰任務,而不是相反。


舉個簡單的例子,坦克內部的塗色儘量應該塗成白色或其他淺色。如果是黑色甚至墨綠色,會極大增加乘員的壓抑感。乘員舒適性提高了,就能更持久的作戰,作戰時腦袋也會更清醒。



二戰前的德國、美國、英國在人機工程上就比較重視,因此儘管坦克火炮和裝甲未必第一,但是乘員戰鬥力發揮的情況卻比蘇聯坦克兵好得多。


蘇聯坦克從T-34時代,就暴露了很多致命的人機工程笑話,比如火力、防護、機動性三大性能都出色的T-34坦克,居然沒有炮塔吊籃(雖然座椅可以隨著炮塔傳),導致乘員很容易被夾住。此外,T-34/76的車長居然還要兼任炮長,極大影響了戰鬥力發揮。


至於空調問題,在戰後的蘇聯坦克上比較普遍。也許蘇聯人認為自己坦克主要用於寒帶,不需要什麼空調。但是在中東戰爭期間,沒有空調的T-55和T-62坦克,給埃及和敘利亞坦克兵造成了極大負擔。T-62坦克號稱火力和裝甲都勝過一些以色列坦克,但酷熱氣候下在坦克內難以待上一個小時。很多埃及和敘利亞坦克兵都在坦克內被熱昏過去,或者頭腦發暈狀態下被以色列二流坦克以少勝多。



因此,空調在熱帶地區作戰時,往往比什麼火炮和裝甲更重要。但是,這些血的教訓,並不能輕鬆改變一些人的頑固思維。安裝空調,對坦克動力設計有特殊要求,比如要求輔助的發電設備,但總體來說難度並不大。


想不想安裝空調其實就是一個決心而已。輕視人機工程,不把乘員舒適性放在重要位置上,可能真需要付出巨大代價才能反醒過來。(陶慕劍)


陶式防務評論


分年代有空調還做到了小型化低耗時代,當然坐在冰窟火爐裡的裝甲兵也想享受下,延遲安裝原因有我國適合坦克作戰地域沒有中東沙漠那樣火熱,南方更適合裝空調,北方開始冷後期坦克運轉自主發熱也就挺住了吧[淚奔],其次人在裡面空調習慣性開著費電=費油哦,

老百姓大夏天/大冬天打出租車,司機也只是上乘客時開空調因為費錢哦,坦克空間比出租車更大幾倍人和電子設備都需要吹風,一臺到一千臺都這麼吹?[捂臉]很燒錢滴省錢辦法那就是不裝空調[流淚][流淚][流淚]



吉林微電腦


現代坦克的造價卻相當昂貴,相比之下空調的價格自然是很便宜了,不敢說坦克使用的空調就是幾千塊錢的問題,但是成本絕對不高。只是安裝空調問題從來就沒有受到過重視,只是改善一個工作環境的設備,對於作戰裝備來說,讓乘員感覺更舒服從不是主要的目標。

不可能把乘員的舒適覺列為第1位的,這屬於理念上的問題,再有安裝空調看似簡單,其實是個很大的麻煩,如何安裝怎麼安裝各種設計等等是非常影響他,為了安裝一個空調付出過多的代價,對於作戰裝備來說是根本不可能的。

空調在以前實際上是沒有人想過安裝,現代坦克主要設計的是上世紀70年代,那種時候根本還沒有出現現代車載式空調系統,又不是非達到不可的東西,或者說有沒有影響不大,作戰行動可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樣,只是隨意技術的進步,人們才開始重視這一點,但是地位依然不高。

至於戰鬥機,它安裝更象是一個環旨控制系統,與家用空調不一是一樣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