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這麼說吧,一大半人看見這個標題會立馬點進來,因為標題裡有“火鍋”二字;馬上問你身邊的朋友喜歡吃什麼,他能說幾十種美食不重樣,但是問一會兒聚餐最想吃什麼,他多半會告訴你——火鍋。

沒有什麼是吃頓火鍋不能解決的,尤其是在寒風凜冽的秋冬季節。

從室外逃進室內,將一天的壓力同大衣一起脫掉,辣鍋和番茄鍋裡咕嚕嚕地煮著毛肚、蝦滑、肥牛、豆腐、丸子等食材,在等待燙熟的過程中,還可以喝一口汽水、補一次小料,或者與親朋閒聊,開啟今天的吐槽大會。

圍著一口鍋同食,是中國人心中的美好儀式。在這個過程裡,一切都變得平和起來,哪怕遇到失戀、沒考好等情況,暫時都變得沒那麼重要——都是小場面,先吃完再說。

歡迎來到中國火鍋的世界。

火鍋,更火了

你也許會覺得,作為一個經典品類,火鍋的流行程度已經沒什麼上升空間了。但事實上,火鍋更火了。

《中國餐飲報告2019》顯示,2018年全年,火鍋超越小吃快餐,成為消費訂單量佔比最高的餐飲品類,達到20.3%,增幅明顯。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同一時期,火鍋門店的數量佔比不過4.8%,遠低於小吃快餐的44.3%。這意味著,相對數量更少的火鍋店承擔了更多次數的聚餐活動。

具體到類型上,各地分佈有別——根據口碑平臺的數據,以川渝、炭、韓式與港式四種典型火鍋為例,鮮、香、麻、辣為特點的川渝火鍋不出意外地在四川和重慶地區有最多分佈,其次為江蘇、廣東、山東等地。

總的來看,川渝火鍋的門店相對數整體高於其它幾類火鍋,昭示了前者的國民性地位。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來自粵港的港式火鍋,強調食物的原汁原味,清淡但鮮美,在珠三角、江浙滬等南方地區備受歡迎。作為對照,以大口吃肉為核心體驗的炭火鍋在北方廣泛分佈。

舶來餐飲中的代表韓式火鍋其實並未想象中普及。門店相對數顯著低於其它幾個品類,也多在江蘇、廣東等沿海地區出現。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同時,火鍋類型的多元化程度其實與人口數量和商業發展水平成正比,在人口較少而且經濟稍遜一籌的邊疆地區,各類火鍋店都相對更少。不過問題不大,他們那兒的好吃的已經夠多了。

回溯數據你會發現,無論是什麼火鍋,江蘇人都很喜愛。以淮河為界,江蘇橫跨南北,經濟與文化區別明顯。因此,無論是辣的還是不辣的、細膩的還是豪放的,只要熱氣騰騰的鍋裡煮著美味的食材,總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火鍋品類,真的很多

其實,火鍋只是中華美食的一個大類,它還有無數種分支,以上四類不過冰山一角。

風味、食材與鍋具不同,中國人的心頭所愛也各不相通。在《中國南北名火鍋》這本專門講述火鍋烹飪的書裡,甚至記錄了14種239款火鍋。

哪怕再精簡名單,也至少有三十餘種活躍在當今食壇。

同時,不同的火鍋品類又需要與各自的飲品、食材、配料搭配,將它們一一對應,便成了一份讓中國人垂涎欲滴的火鍋知識圖譜。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根據口碑平臺數據和相關資料得到的這份圖譜,可將火鍋大致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已經提到的川渝火鍋,要務是區分成都火鍋與重慶火鍋——重慶人偏愛牛油,講究的是花椒的椒麻感與牛油的香味在火鍋裡煮出並融合;成都火鍋多用清油,鍋底中油的比例相對較低,同時藉助香料提味。

在此基礎上,川渝兩地彼此影響、相互合作,衍生出芋兒雞火鍋、兔火鍋、魚火鍋等單品餐飲,以及串串香、冒菜、麻辣燙等馳名中外的火鍋“副產品”。

兩地同時又相愛相殺——甜品、小料與飲品都有不同:四川人吃冰粉,重慶人愛的是冰湯圓;四川人的小料有十幾種,重慶人的小料多半隻有芝麻油和蒜泥;四川人愛喝唯怡豆奶,重慶人則拿出了他的老山城啤酒。

與川渝火鍋齊頭並進的還有粵式火鍋,近幾年也備受喜愛。除了遍佈全國的豬肚雞和潮汕鍋店,粵港澳三地,還各藏一份珍寶。

不過,無論是廣式的打邊爐,還是港澳火鍋,食材豐儉由人,但初衷相似——追求鮮美。細心處理的魚片、雞肉、牛肉滑等食材放入湯底裡煮,海鮮醬油加一點姜蔥油組成的小料,足夠品嚐風味。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潮汕牛肉火鍋 / 視覺中國

體現火鍋地域特色的還有云貴火鍋與北派火鍋的南北對比。

前者常吃野菌、臘排、酸湯魚或豬腳,搭配經典的辣椒蘸水;後者涮食鮮切的牛羊肉,或者一鍋滷製的羊蠍子。再往東北走,還會品嚐到白肉火鍋和鐵鍋燉,分量足到讓南方人懷疑人生。

內地的火鍋文化,還受到過臺式火鍋的影響。以呷哺呷哺為代表的臺式單人小火鍋,至今還常見於諸多城市的火鍋店面中。

當這股流行風颳過,人們又愛上了鄰國的火鍋品類。除了已提到的韓式火鍋,泰式火鍋與日式火鍋最受歡迎。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泰式火鍋 / 視覺中國

一個鮮辣酸爽,一個甜美濃郁,它們都成為了中國人“吃火鍋順序鏈”中的一環,等待被某個週末的飯點“寵幸”。

從這個角度來看,中國人的火鍋選擇,實在太多了。這也難怪抖音上經常有人要挑戰“連續吃火鍋一年”——選擇足夠豐富,很難吃膩。

吃火鍋,沒這些菜不行

除了類型豐富,對火鍋的愛還可以不顧時間地點。為此,火鍋外賣已經興起了。

根據餓了麼平臺的數據,火鍋外賣的訂單比例通常中午最高,其次為晚飯。但重點在於21點之後也就是夜宵時段,也佔了一定比重。

其中,福建、廣東、海南、四川等地夜宵時段火鍋訂單的比重較高,可見夜生活之豐富。至於新疆、西藏的高比例.......那是因為有時差,人家吃的是晚飯。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在這裡,火鍋外賣既包括香天下、海底撈、呷哺呷哺等品牌提供的簡易版“火鍋”(可以理解為冒菜),也包括正兒八經的送鍋、送底料、送食材的火鍋外送,基本還原了在火鍋店的就餐體驗。

區別在於,在冷颼颼的冬季,你可以不用出門了,而是等待一份火鍋的上門。

聚焦到人們愛吃的菜品上,餓了麼平臺的數據進一步顯示:金針菇榮登榜首,成為全國人民下單量最多的火鍋菜品(至少在外賣領域),土豆緊隨其後,與娃娃菜一起名列三強。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對菜品的青睞自然還有地區差異:在口味相對的清淡東部和南部省份,娃娃菜、腐竹尤其得到偏愛。

安徽人愛點千張(豆皮)和培根,山東人則喜歡甜不辣和寬粉。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牛肉成為廣西、海南消費者的必點菜品,廣東人除了豆皮之外,還對豆腐串、豆腐排情有獨鍾。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在無辣不歡的西南,土豆、藕片、豆皮備受認可。尤其是在重慶,火腿腸、老肉片、海帶苗、苕粉等熱門菜品,基本與線下點菜內容保持一致。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東北三省對油麥菜、香菜、茼蒿、菠菜等蔬菜情有獨鍾,同時青睞丸子與豆製品。其中,名為“幹豆腐”的菜品對其它地區的人來說稍顯陌生,其實是南方所說的豆皮。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在華中地區,人們愛吃的菜品與其它地方基本一致,唯有武漢榜單裡的“熱乾麵”十分醒目——在火鍋裡煮熱乾麵,的確是本地特色。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同樣體現本地特色的還有西北,寧夏的“定西寬粉”、“燜面”,又或是新疆的“手擀粉”,都成為火鍋中的熱門菜品。

“放進鍋底煮一煮,總是好吃的”,火鍋的神奇作用,不亞於燒烤和油炸。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華北地區更偏好魚豆腐,這種以魚肉為主料的炸製品雖然不屬於任何一種火鍋品類的特色菜品,但是被廣泛用到火鍋、香鍋、燒烤和麻辣燙中,可謂百搭。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總的來說,其它地區之間儘管也有或大或小的差異,但有些觀點還是可以達成共識:比如鵪鶉蛋、寬粉、鴨血這些菜,真的很好吃。

萬物皆可火鍋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無論南派還是北派火鍋,食材、小料、湯底的設計都約定俗成,自成規矩,不與其它正餐相同。

但也許是中國人對火鍋的愛轉化為了對其它餐飲品類的呼喚,目前的趨勢是,不僅是萬物都可放進火鍋煮,越來越多的常規品類也正向火鍋化改造。

比如近兩年在華南地區流行的卜卜貝,本身是一道家常菜品,烹煮白貝與配菜,但逐漸升級為以白貝為主食材來喝湯、涮菜的火鍋形式。

與在北京流行的羊棒骨和在四川流行的羊肉湯同理。哪怕鍋裡的食材已經烹製好,但是隻要打開火,加入湯和配菜,它們就搖身一變成為了火鍋,重新煥發出生命力。

在此基礎上,以某個單品為主打的火鍋正在輪番出現。

比如川渝地區的鴨血火鍋、美蛙魚頭火鍋、牛排火鍋,廣東的斑魚火鍋、花膠雞火鍋。在風味上,它們本身還是屬於原有的品類,但打著單品的旗號,依然會給消費者以新鮮感。

另外一個趨勢是火鍋與其它煮制方式的結合,以滷味火鍋為代表。商家不僅在鍋底中加入滷水,同時將滷味作為火鍋菜品,兩種“重口味”結合,試圖帶來更濃郁的味覺體驗。

中國人到底有多愛吃火鍋

至此,沒有什麼能夠阻止人們對火鍋的愛,因為萬物都在火鍋化。

從這兩個趨勢出發,你還可以發現人們喜歡火鍋的原因:不僅是享受食材和底料帶來的風味體驗,而是自己參與烹煮的過程本身——自己選口味,自己選食材,自行決定煮制的時間,熱氣騰騰,杯觥交錯,很容易進入遠無慮、近無憂的狀態裡。

而這種狀態,太容易給人帶來幸福感。

所以,晚上火鍋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