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嫁的你20年後,兒子大了,你有什麼感想?

奈奈179270380


作為一個遠嫁的人,我現在的感受就是,將來我兒子女兒一定要找一個三觀合,生活環境合,生活習慣也合的人,我的經歷告訴我,光和老公合不得行,和公婆也得合,我們家因為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不同,生出好多矛盾,家裡每天吃飯分兩派,北方人一桌(老公和他爸媽)吃麵食,,南方的我和兒子女兒一桌吃米飯(他們也愛吃米飯),做飯麻煩不說,還浪費資源,最主要,沒有一家人其樂融融的感覺,北方的公婆節儉慣了,隨便做一盤菜,就吃,我呢,南方人就米飯,喜歡菜式稍微多兩個,精簡!所以,我們家,你能看到很怪的現象,那邊一盤菜,我們這邊,精簡三個小蝶菜!還有生活習慣各種,也是,兒子女兒都說,爺爺奶奶在,生活好壓抑,啥啥都要管


春城伊妹兒


我的兒子7歲了,女兒4歲。我遠嫁有10年了,說實話,我挺後悔遠嫁的。要是換成現在的我,我絕不遠嫁。每次回自己孃家,都會看日漸變老的父母。有句話這麼說的,需要花錢時,在孃家,學會賺錢時,卻給了夫家。一年到頭,回孃家的次數,屈指可數。回孃家次數多了,會被夫家人說。有了孩子,回孃家的次數就更少了。遠嫁,生我養我的父母,我照顧不到,連基本的陪伴,都做不到。我卻低三下四的,伺候著夫家的公婆。遠嫁的地理差別,導致生活上的很多習慣不同,首先,就是飲食上,我是南方人,口味偏淡,以米為主食。嫁到北方,重口味,花椒大料,以面饃為主食。一個大家庭,跟公公婆婆小姑子一家子都吃住一起,即使是我做飯,也要以他們的飲食為標準,只能勉強不餓肚子,2天才能吃一頓米飯。還有,就是生活習慣,後悔年輕的衝動不懂事,如果有重來一次的機會,我會選擇嫁到本地,隨時都可以看到自己父母,並在需要時照顧到父母。前幾天回孃家了,我父親還和我說,我不在她們跟前,就怕受欺負了,沒人撐腰,受委屈,父母也擔心。我也學會了,有事自己消化,不讓父母擔心,報喜不報憂。畢竟,為人母,方為母擔憂。儘量把自己變強大了,努力賺錢,才有能力照顧自己父母和子女。所以,勸還沒遠嫁的姑娘,慎重考慮清楚。


哈兒的移動城堡


遠嫁的我20年後,兒子大了,在上大學,開始有自己的生活,回頭才發現,嫁得遠了,欠父母太多,不能陪在父母的身邊,不能盡孝,就算是一碗水也不能端到跟前,有缺憾的人生。

一、記得是40歲的端午節,忙了大半天,包了好多肉粽子,素粽子,想到過節了,給遠在老家的父母打電話問候一下,電話接通了,是母親接的,聲音很疲累的樣子,問端午節吃什麼,母親說剛和父親去地裡澆水了,才回來,吃了些饃,那一刻,很難過,想如果在跟前,也可以像母親對姥姥一樣,送些過去,太遠了,夠不著,掛了電話,眼淚就那麼稀哩譁拉下來了,不能自己。

二、現在住的小區裡,在電梯裡常能碰見一個溫和的女子端著捂了的盆盆碗碗,四溢的香氣,很有好感,時間久了,知道是和父母住一個小區,每做了好吃的,都要捂了端給住在另一棟樓的父母,每次碰到,羨慕之餘總會想起遠在老家的父母,覺得虧欠父母太多了。

孩子上學走了以後,每寒假、暑假,儘可能湊時間回老家呆一個多月,陪在父母身邊,了心在盡心,往後餘生,只能儘量多陪一天是一天了。




涵熠之路


當我們漸漸長大了,父母會不再過多約束我們了,當我們有自己的家庭了,父母會越來越尊重我們了,當我們的孩子長大了,父母也已是白髮蒼蒼了,回想20年的時間,也會有彈指一揮間的感觸,如果這20年不在父母身邊,看著滿頭銀髮的他們,更多的應該是對父母產生深深的愧疚,無以報答的養育之恩吧,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種如果當初不堅持自己的感受,也就能多陪伴在他們身邊的想法了,養育之恩無以回報,祝願天下的父母都能福氣多多,健康長壽。


暮雨春風


 每一個遠嫁的女人,在婚姻中都承受了比其他人更多的壓力,首要的一點就是:不能陪在父母身邊。大學時候背《曲禮》,裡面有一句“父母在,不遠行”。而今天遠嫁已經成了很多“移民白領”不可避免的問題,想說“父母在,不遠嫁”已經不太現實。

  這些遠嫁的姑娘,因為對愛的信心和無畏的勇氣作出了為愛遷徙的選擇,值得男人加倍珍惜。


羅誠17


我沒有結婚,如果我遠嫁了,20年後孩紙大了,我會很想家,時刻想自己的爸爸媽媽,希望下輩子不遠嫁希望自己的女兒不遠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