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曼齊刻爾特之戰在軍事史上寫下了不朽的一頁。此戰最終導致了西方世界政治軸心的變化。儘管拜占庭帝國後來又收復了安納托利亞的部分領土,但曼齊刻爾特之戰卻敲響了拜占庭帝國的喪鐘,雖然此後發生的其他災難(主要是1176年的密列奧塞法隆之戰和1204年的第四次十字軍遠征)也是拜占庭帝國崩潰的原因。幾個世紀以來,拜占庭帝國一直是歐洲最強大、最文明的國家,因此,曼齊刻爾特之戰的確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會戰。


自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在拜占庭舊址建都以來,拜占庭帝國歷經滄桑。它曾有過繁榮、發展和統一的年代,也曾有過內部動盪、外敵入侵、生存受到威脅的黑暗時代。在其長達幾個世紀的歷史中,拜占庭帝國幾乎沒有一天不在打仗。

曼齊刻爾特會戰爆發前的半個世紀是拜占庭帝國極其衰敗的一段時期。巴西爾二世不僅是個強有力的統治者,而且是個富有才幹的統帥。他曾重創保加利亞王國,因此得到一個貼切而不文雅的綽號:“保加利亞人的屠夫”。當他於1025年去世的時候,拜占庭帝國已元氣大傷。不久,意大利南部的諾曼人便趁拜占庭軍隊士氣低落和戰鬥力下降的機會對其進行侵擾。但是,對拜占庭帝國來說,更為嚴重和直接的威脅還是來自東面的塞爾柱突厥人。這個民族勇猛剽悍,不僅傲慢而且還富有侵略性。

關於突厥人的由來我們有許多不清楚的地方,但他們很可能於9世紀末來自鹹海北部的某個地區。他們的首領是古茲王公的一位王子(這位王子晚年皈依了伊斯蘭教),塞爾柱民族的名稱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早在11世紀初葉他們就曾多次襲擊拜占庭的領土,不過那時,他們的目標僅僅是搶劫而已。然而到了11世紀中葉,由於發現對手的抵抗很弱,而且每次襲擊都能掠獲很多東西,突厥人的入侵變得愈加頻繁和深入了。形勢最為嚴重的地區是亞美尼亞,這個國家原是個重要的緩衝國,經過長期不斷的軍事征討和艱難的談判,拜占庭帝國於1045年將它吞併。但是在1064年,塞爾柱人攻陷了亞美尼亞的首府和最後的要塞阿尼,終於完全佔領了這個國家。亞美尼亞的陷落無疑是拜占庭帝國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失敗的原因之一。

曼齊刻爾特會戰的勝利者艾勒卜·艾爾斯蘭(意思是勇猛的獅子)是塞爾柱王朝的締造者塞爾柱的重孫;他生於1029年,1063年成為蘇丹。在賢臣尼札姆·穆勒克的得力輔佐下,他統治著一個從河中地帶一直到美索不達米亞的龐大帝國。人們對他的性格所知甚少,但有關他的記載清楚地表明,他是一位偉大的勇士和卓越的統帥。顯然,他很強硬,很有手腕,因此很可能是個冷酷無情的人,但是,與他同時代的人也都一樣兇狠殘忍。令人啼笑皆非的是,雖然他給了拜占庭帝國致命一擊,但是他的抱負(和他的祖先一樣)卻是要直取法蒂瑪王朝的所在地開羅,因為塞爾柱突厥人是遜尼派教徒,立志要擴張阿拔斯王朝的勢力。令人費解且十分重要的是,拜占庭似乎從未想到過要利用伊斯蘭教內部的嚴重不和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在發生曼齊刻爾特會戰的那個時代裡,塞爾柱人在開闊地進行的直接對陣中並不是拜占庭軍隊的對手。儘管拜占庭王朝晚期的幾位皇帝昏庸無能,但只要管理得當,拜占庭軍隊仍能有所建樹。然而,突厥人都是優秀的騎手,個個擅長弓箭,他們遠比拜占庭軍隊機動靈活,而且還精通埋伏和誘騙之道。他們竭力避免在開闊地作戰,力求在崎嶇不平的山地進行機動戰。11世紀上半葉,塞爾柱軍隊主要由土庫曼人組成。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這支軍隊也日趨職業化,成了多民族的軍隊。由於突厥人不斷從被征服的領土上招兵買馬,他們的軍隊中奴隸成分的士兵(即古拉姆兵和後來的馬穆魯克兵)漸漸超過了土庫曼人。“奴隸”一詞在這裡容易使人產生誤解,因為雖然那些奴隸兵可以被買賣,但他們能夠得到報酬,分享戰利品,而且還可以靠卓著的戰功晉升為埃米爾。

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曼奇克特戰役


巴西爾二世死後,拜占庭帝國便進入了歷史上最為災難深重而又變幻莫測的年代。幾代皇帝皇后都軟弱無能、荒淫無恥、殘暴貪婪,他們和他們的姦夫淫婦們單獨或聯合地統治著這個帝國。這些人不顧軍事需要,任憑國內的官僚恣意妄為。但是到了1068年,拜占庭出現了一位皇帝,他試圖彌補由這幫貪圖享樂的傢伙給拜占庭造成的極大損失。此人就是羅曼努斯·迪奧哲尼斯。

1067年,君士坦丁十世杜卡斯執政7年後死去,他在位的7年是拜占庭帝國多災多難的7年。由於他的兒子邁克爾七世年幼,君士坦丁十世的妻子歐多西亞·瑪克勒姆玻利提薩皇后和他的弟弟約翰·杜卡斯暫時攝政。但到1068中1月,歐多西亞背棄了她在前夫彌留之際許下的不再改嫁的諾言,嫁給了羅曼努斯。羅曼努斯後來與邁克爾七世同朝為帝,因而被後人稱為羅曼努斯四世。羅曼努斯出生於卡帕多西亞的一個顯貴的軍事世家。雖然他秉性魯莽,但他仍不失為一位卓越的統帥。他深知恢復軍隊士氣和信心的必要性,然而,此舉對於他來說並非易事,因為有些部隊並不信服他,特別是僱傭軍和瓦朗吉禁衛軍對他偏愛本地部隊的行為極為不滿,同時,統治階層的某些成員特別是杜卡斯家族也對他深惡痛絕。羅曼努斯所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沒有除掉約翰·杜卡斯。他曾想這樣做,可後來又愚蠢地打消了這個念頭。

羅曼努斯很快就意識到了重佔亞美尼亞地區的軍事意義。早在1068年他就準備率軍出征亞美尼亞。但是,從敘利亞邊界傳來的壞消息使他轉而開向了東南。不可否認,羅曼努斯在這一年裡取得了一些戰果,但是這些戰果並不輝煌。在與突厥人的一些交戰中,他的將領和士兵都暴露了許多需要克服的弱點。在1071年那次決定命運的會戰之前,羅曼努斯還征伐了其他一些地方。兩年裡他接連征討了安納托利亞、卡帕多西亞、美索不達米亞和亞美尼亞等地區。無論何時何地與突厥人交戰,他一般都能取得比較滿意的戰果。因此,他收復了拜占庭帝國的部分領地。

曼齊刻爾特會戰爆發的原因是複雜的。這裡只簡單地加以說明。1070年深秋,拜占庭皇帝和艾勒卜·艾爾斯蘭簽訂了停戰協議,這使得艾勒卜·艾爾斯蘭確信他的東北翼是安全的,從而可以準備向哈里發法蒂瑪王朝發起大規模的進攻。但是,當蘇丹的姐夫(當時他正密謀反叛蘇丹)大縱深侵入安納托利亞境內之後,羅曼努斯便認為協議已被撕毀。在此後爆發的另一場戰鬥中,由曼努埃爾·康尼努斯指揮的拜占庭軍隊敗北,更多的領土被蘇丹的另一位埃米爾所侵佔。對此,艾勒卜·艾爾斯蘭很可能瞭解得不多,他仍然認為或者至少希望雙方都在信守協議。此時,他正在圍攻南進途中遇到的敵軍要塞埃澤薩城。出於保護後方的謹慎考慮,他攻佔了亞美尼亞地區,其中包括曼齊刻爾特在內的某些要塞。這迫使羅曼努斯進行了第四次也是最後一次遠征。

1071年3月,羅曼努斯離開了君士坦丁堡。他邊行軍邊徵集兵員,等到了塞巴斯提,他手下已有了一支相當可觀的部隊,其中包括步兵、弓弩手和主要作戰力量重騎兵。牛拖著火炮形成威武壯觀的炮隊,大隊的後面是蜿蜒不斷的輜重隊。關於這支軍隊的人數人們眾說紛紜。20萬至30萬人的說法(某些穆斯林作家作此估計)顯然誇張,8萬至10萬人可能比較符合實際。這支軍隊是由操著數種語言的僱傭兵和從各省(每個省都由一位總督管轄,該總督還負責指揮當地部隊,通常為一個軍團)徵調來的地方部隊組成的,其中包括法蘭克人、德意志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西徐亞人和帕齊納克人(非伊斯蘭教的突厥人)。羅曼努斯的主要目的是收復亞美尼亞的各個要塞。收復失地和重建緩衝國是羅曼努斯的根本目標。當時拜占庭的政策是防禦性的,而不是進攻性的。

通往這一目標的道路並非坦途。曾擔任過皇家禁衛軍的德意志僱傭兵舉行了一起小規模的兵變。儘管這次兵變很快便被平息下去了,但是從邁克爾·阿塔雷埃特斯(他是那個時代唯一記錄此事的作家)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知道,由於自己的妄自尊大和專橫跋扈,羅曼努斯失去了士兵的擁護。羅曼努斯的專橫跋扈在他的另一次過激行動中進一步反映出來。渡過桑加瑞斯河(位於君士坦丁堡以東大約200英里處)之後不久,羅曼努斯解僱了許多他不滿意的或是懷疑對他不忠的僱傭兵。在返回首都的那些人當中有位叫尼斯福魯斯·博塔厄埃特斯的人,他曾是羅曼努斯的情敵。他被轟走很可能是因為遭到了羅曼努斯的嫉恨。而安德羅尼卡·杜卡斯的忠誠本來比任何人都值得懷疑。然而他卻被留下擔任了高級將領。事實證明,這是個致命的錯誤。

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1071年拜占庭帝國和塞爾柱帝國形勢圖


1071年7月拜占庭軍隊抵達埃爾祖魯姆後,羅曼努斯召集了一次軍事會議,討論究竟是駐守在這個邊陲小鎮,向該城以東掃蕩,切斷塞爾柱人的糧草供應;還是繼續向前開進,深入敵境。羅曼努斯的一位高級將領的孫子尼斯福魯斯·布里恩尼烏斯(他與羅曼努斯的一位高級將領同名)在他的著作中(準確無誤地)談到了這次會議的討論情況。這次會議之所以重要乃是因為,當時羅曼努斯似乎絲毫不知艾勒卜·艾爾斯蘭的位置及其實力。由此可以斷定,這點恰是羅曼努斯在曼齊刻爾特會戰中失敗的眾多決定性因素之一。

其實,當羅曼努斯離開君士坦丁堡時,艾勒卜·艾爾斯蘭還在埃澤薩至阿勒頗間的某地,幻想著實現推翻哈里發法蒂瑪王朝的雄心壯志。直到5月間,他才得知羅曼努斯正向亞美尼亞地區開進。他立刻回師防守已被他征服的領土。他的行軍路線和集結軍隊的情況我們並不清楚,但情況似乎是,他在阿勒頗捨棄了從當地徵召的士兵,帶著大約4000名禁衛軍迅速渡過幼發拉底河(據說在渡河時他的一些人馬被淹死),然後經摩蘇爾直插霍伊(位於凡湖以東大約120英里處)。在霍伊,他如願以償地徵集了數千人馬,這些人馬主要來自庫爾德人。很可能在抵達霍伊之前的某個時候,他就派遣了大臣去大不里士,調集已由帝國快騎特使們召集起來的增援部隊。在以後大約6周時間裡,艾勒卜·艾爾斯蘭肯定走過了約700英里貧瘠而乾旱的地區。到7月底,他已在霍伊徵集了一支擁有4萬兵力的軍隊。這真是奇蹟!

與此同時,在埃爾祖魯姆,羅曼努斯明智地否決了那些勸他採取守勢的人的意見。因為他認為破壞這片他希望很快佔為已有的地區沒有多大意義。儘管他並不知道艾勒卜·艾爾斯蘭軍隊的位置,他還是決定開進亞美尼亞地區。由於缺少情報,他指派法蘭克僱擁軍將領魯塞爾帶領一支偵察部隊到凡湖西岸偵察基拉特一帶的情況,羅曼努斯本人則率部準備進攻曼齊刻爾特。在此之前,他已使部隊做好了穿越荒涼地區,向東南進軍的準備。

羅曼努斯的兩個主要目標是曼齊刻爾特和基拉特。或許是憑直覺,或許是因為他對當地情報的蒐集方法有所改進,他相信儘管基拉特可能會有重兵把守,但曼齊刻爾特很可能是薄弱環節。雖然羅曼努斯不知道敵軍的確切位置,但是他估計敵人正在烏爾米耶湖東面某地集結軍隊。因此,他採取了一個歷來都被認為是冒險的分兵行動:派格魯吉亞將領約瑟夫·塔查尼奧茨率領一支龐大的、幾乎包括所有步兵在內的軍隊和魯塞爾部一起去攻佔基拉特。約瑟夫·塔查尼奧茨曾竭力主張在埃爾祖魯姆駐守,同時他也反對分兵的做法。

羅曼努斯當時對曼齊刻爾特的估計是正確的。儘管該地戰略意義重大,但它的防守力量卻很薄弱。結果羅曼努斯未經戰鬥就輕取了該城。羅曼努斯皇帝在城中留下部分守軍後,便返回他的大本營去慶賀他在此次會戰中的首次(也是最後一次)勝利。他確信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兩支部隊相距80英里是完全沒有問題的。

當時已是8月中旬,艾勒卜·艾爾斯蘭的軍隊正從霍伊沿凡湖南岸匆忙趕來。行進在主力前面的是由富有作戰經驗的將領松達克指揮的一支1萬人左右的部隊。8月16日或者8月16日前後(這應該是羅曼努斯進入曼齊刻爾特的日子),這支塞爾柱先頭部隊在基拉特一帶與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的聯軍遭遇。


我們並不瞭解交戰雙方的確切兵力,但是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艾勒卜·艾爾斯蘭一方的人數相對少些--不過4至5萬人。松達克先頭部隊的兵力肯定要比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聯軍少得多,然而後者卻被打得潰不成軍、落荒而逃,而且他們並沒有向羅曼努斯的方向靠攏,而是朝著西面的梅利泰內方向退去。更有甚者,這些戰敗的將領們竟無一人把這次戰鬥的情況報告給羅曼努斯皇帝。的確,現在也很難說他們當時是否被擊敗了,有關的記載不盡相同,但是即便當時拜占庭人進行了抵抗,這種抵抗也不過是最低限度的。

據我們所知,曼齊刻爾特會戰是在某個星期五進行的。人們普遍的看法是8月19日的那個星期五,而不是8月26日的那個星期五。由此推斷,皇帝是在17日(佔據曼齊刻爾特後的第二天)獲悉他的前哨部隊遭到了敵人的攻擊的。羅曼努斯當時估計,這股敵人不過是敵方的小部隊,因此他派布里恩尼烏斯帶領一支人數很少的部隊前去驅趕那些“騷擾者”。然而,布里恩尼烏斯的人馬卻遭到從遠處射來的密集而準確的弓箭的攻擊。接著,雙方展開了肉搏戰。布里思尼烏斯很快意識到,他所遇到的情況遠比受到幾個戰鬥巡邏兵的襲擊嚴峻得多。實際上,這些突厥人(此時可能又得到了加強)正是追擊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聯軍的敵軍。然而,羅曼努斯卻不相信這一事實。最初,他對於布里恩尼烏斯要求支援的報告置之不理。後來,可能是因為接到了戰鬥更為激烈的報告,他才派亞美尼亞將領巴西利阿庫斯,一個衝動而又愚蠢的傢伙,率領一個騎兵團前去支援布里恩尼烏斯這個“無能而懦弱的蠢才”,以挽回損失。

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正在衝鋒的突厥騎兵


曼齊刻爾特會戰的確切地點現已無人知曉,但是通過對現存資料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曼齊刻爾特會戰顯然是在平原地帶進行的。這塊平原一直延伸到山區。艾勒卜·艾爾斯蘭從基拉特到曼齊刻爾特須翻過一座山,下了山才是位於曼齊刻爾特東南大約8英里的廣闊平原。這塊遼闊平原的背後和兩側都是起伏不定的山地。這裡很可能就是曼齊刻爾特會戰的主戰場。在該平原的邊緣地帶,巴西利阿庫斯落入了突厥人設置的圈套。由於違背了拜占庭最嚴格的軍事原則,他被敵人的詐敗誘入了伏擊圈。他的部隊幾乎全軍覆沒,他本人也被生俘。

羅曼努斯從逃回的傷兵那裡得知了這一壞消息。在並不清楚戰敗的程度並仍未掌握準確情報的情況下,他就命令布里恩尼烏斯率一支加強的部隊去接應和掩護巴西利阿庫斯撤退。當布里恩尼烏斯驅馬來到山腳下時,他才瞭解到戰場上的嚴峻形勢。很顯然,布里恩尼烏斯遇到的是蘇丹的部分主力部隊。布里恩尼烏斯且戰且退,撤出了他的大部分部隊,但他自己卻在掩護部隊撤退時三處負傷。

那天晚上,拜占庭軍隊的大營遭到大批突厥人的襲擊。他們企圖一舉全殲拜軍。阿塔雷埃特斯對當時的情景作了生動的描述:受傷的士兵和戰馬在厲聲嘶叫,僱傭兵因辨不清敵友而胡喊亂叫,大營外當地小販們也在揮動手中的器皿起鬨,戰場內外一片混亂。拜占庭軍終於守住了大營。第二天,羅曼努斯派出殘存的步兵將敵人趕離軍營和附近的穆拉特河兩岸。

羅曼努斯仍在猶豫不決。此時,他對敵情和戰況仍一無所知。大戰之前,他曾派人試圖召回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信使的遭遇我們不得而知,估計他們很可能是被敵人殺死了,因為戰鬥發生時,塔查尼奧茨和魯塞爾正由梅利泰內附近向西行進。相反,在己方領土行軍作戰的艾勒卜·艾爾斯蘭自始至終對其對手的每步行動都瞭如指掌。看來,很可能是他讓巴格達哈里發的代表於8月18日(星期四)突然來到拜軍大營,試圖與羅曼努斯議和。但是,羅曼努斯斷然回絕。看來,一場惡戰在所難免。羅曼努斯也許是對的,因為他必須以征服者的身份回到君士坦丁堡,否則他將失去一切。

次日,拜占庭皇帝糾集殘存的部隊準備戰鬥。拜占庭軍右翼由卡帕多西亞行省總督阿利亞特指揮,羅曼努斯率衛隊居中,布里恩尼烏斯統領左翼。僱傭騎兵組成的強大預備隊(其中包括已不再擔任禁衛軍的德意志人)統歸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指揮。安·杜卡斯無疑是位將才,但他陰險狡詐,不可信任。

奧曼在他的書中推測,開戰那天塞爾柱軍隊的兵力遠遠超過拜占庭軍的兵力,可是,人們卻普遍認為,羅曼努斯開戰時的兵力要比艾勒卜·艾爾斯蘭所能徵集到的兵力多得多。其實,由於拜占庭的大部分部隊已經背叛,許多人被殺,雙方在曼齊刻爾特戰場上的兵力相差並不懸殊。據說在當時,艾勒卜·艾爾斯蘭將調度軍隊的權力交給了他的宦官將軍塔勞格,而他自己則親臨最前線指揮。塔勞格採用了慣用的突厥陣法,這種陣法使塞爾柱軍隊在必要時可掩護中軍撤退到崎嶇的山地,而山地作戰正是突厥人的拿手好戲。為防意外,蘇丹採取了預防措施:首先,他讓埃米爾們起誓,如果他戰死,他們將效忠他的兒子馬里克沙;其次,他穿上白色的戰袍,並以劍和權杖代替弓箭。他的這些做法均表示他將血戰到底。但是,這些做法有時也會被人認為是缺乏信心的表現。也許確實如此!然而,蘇丹並不希望因此而降低士氣。大概中古時期的君主們戰前都要採取類似的預防措施吧。


在這天的戰鬥中,羅曼努斯違背了“智者”利奧在《戰術學》中規定的與突厥人作戰的原則,因而註定要失敗。誠然,羅曼努斯盡力按第一個原則,即要儘快從正面與敵交戰的原則去做了,然而,未等羅曼努斯趕到,塞爾柱人早已乘快騎撤退到幾英里以外。與此同時,他們以騷擾戰術猛擊羅曼努斯的兩翼。由於羅曼努斯的大部分步兵已被塔查尼奧茨帶走,因此他的兩翼失去了保護。苦苦拚殺的騎兵被冰雹似的箭矢激怒了,他們紛紛追趕敵軍,結果大部分陷入了敵軍的伏擊圈。

拜占庭軍的大部分人馬逐步越過蘇丹遺棄的軍營,朝著崎嶇的山地逼近。毫無疑問,在那裡等待著他們的是和兩翼部隊同樣的命運。羅曼努斯一心想抓住這股敵軍,直到天黑他才意識到,如果不趕快撤回,他那堆滿糧草但卻無重兵把守的軍營將被洗劫一空。他別無選擇,只好下令撤退。就整體而言,拜軍的進攻組織得井然有序,然而撤退卻是另一回事了!撤退從來就是很難組織的行動,如果指揮控制不當,撤退的目的很容易被曲解。由於與側翼部隊缺乏配合,拜占庭軍陣營開始出現裂痕。這正是突厥人所期待的時機!他們的輕騎兵飛快地衝入拜占庭軍,使其亂成一團。羅曼努斯急令部隊轉身迎敵。這一招本來可能挽回局勢,但是,後衛部隊指揮官安德羅尼卡·杜卡斯卻拒不服從命令,反而帶著部隊向營地退去,從而使拜占庭軍的殿後部隊遭到敵騎兵的瘋狂砍殺。

曼齊刻爾特之戰:塞爾柱突厥俘獲拜占庭帝國皇帝

拜占庭皇帝(右)和他的侍童(左)


當夜幕降臨時,失去希望和凝聚力的拜占庭軍兩翼部隊開始崩潰瓦解。中軍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但是,羅曼努斯仍在竭盡全力勇敢地拚殺,直到胯下的戰馬倒下,他本人受傷被俘。這是突厥人在歷史上第一次俘獲拜占庭皇帝!這場屠殺一直持續到深夜,皇帝的軍營被洗劫一空。次日,整個拜占庭大軍已潰不成軍了。

羅曼努斯被帶到蘇丹面前,蘇丹對他非常寬宏大度。讓這位威信喪失殆盡的皇帝保住皇冠,完全符合蘇丹的利益。於是,拜突雙方簽訂了和約,內容有:拜占庭交付鉅額贖金,雙方簽訂互不侵犯條約,將拜占庭佔領的某些重要地區歸還突厥人。此後,蘇丹釋放了羅曼努斯。為了表示尊重,蘇丹還派一支小部隊護送他回去。

但是,拜占庭帝國決不會允許一位蒙受了象曼齊刻爾特慘敗這樣恥辱的皇帝繼續留在帝位上。趁羅曼努斯外出之際,杜卡斯一夥兒把歐多西亞皇后貶到修道院,並宣佈懦弱無能的邁克爾七世為唯一的合法皇帝。羅曼努斯設法重新糾集了一支軍隊。1071年秋,他踏上前往君士坦丁堡的道路,試圖奪回王位,結果卻在多西亞被君士坦丁·杜卡斯擊敗。羅曼努斯從戰場上悄悄溜出,向東面的西利西亞逃去。隨後,他再次糾集起一支軍隊出征,結果又遭失敗。這次他是被叛將安德羅尼卡·杜卡斯打敗的,並不幸被俘。不久,他遭到當時常見的一種酷刑,被人用拇指挖去雙眼,悲慘地死去。

塞爾柱人逐漸主宰了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大部分地區,他們的帳篷和羊群取代了拜占庭帝國的農舍。雖然那裡的許多城鎮以後仍存在了一段時間,但是那些曾向拜占庭提供過最佳兵源的省份已不復存在,拜占庭軍隊從此再也不能暢通無阻地穿過安納托利亞了。雖然後來拜占庭皇帝阿歷克塞斯一世收復了部分失地,但是曼齊刻爾特會戰的結局卻預示了基督教在小亞細亞統治的終結。隨著十字軍的長年征戰,拜占庭帝國終於迅速地沒落了。儘管曼齊刻爾特會戰進行了不過幾個小時,但它對歐洲的影響卻持續了許多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